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2023-06-02 15:07:52 0

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中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呃逆有持续性发作者,亦有偶然性发作者,有单纯性呃逆,亦可在其它疾病中出现呃逆之症。其病因病机总体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者因寒热痰食瘀气诸邪,内犯机体,以致气机逆乱,气逆上冲而成。虚則因太病之后胃气败绝,或产后元气大伤,气虚逆乱,或因年高体弱,胃气渐败所致。病理机转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谓动膈系指膈间之气不利,又为胃气之逆所触动,故曰“动膈”.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行胃口,上膈属肿,肺胃之间有经络相连,其气同主于降,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促进,在病变时相互影响,騰居肺胃之间,今肺胃之气失于下降,则可影响膈间。若膈间之气机不畅,胃气又逆于膈间,加之肺气的“郁痹”阻碍逆行之气,其气势必形成冲逆之势而上冲于喉间,故呃声頻作,发为呃逆之证。

【辨证治疗】

1.胃中寒冷

临床表现: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熱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立法:温中祛寒止呃。

主方: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下简称《古今医统》)。

加减:如寒重者,加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接寒滞不化,脘闷噔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茯苓、半夏等行气化痰。

2.胃火上逆

临床表现: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漫,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立法:清胃泄热。

主方:竹叶石膏汤或小承气汤(《伤寒论》),

加减:用竹叶石膏汤时,可加柿蒂降逆平呃;热郁气滞,脘腹痞满难消,可加槟榔、莱菔子,破积消痞;兼呕吐者,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烦渴引饮者,重用石膏并加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3.气逆痰阻

临床表现:呃逆连声,胸胁胀闷,抑郁恼怒则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恶心,饮食不下,头昏目眩,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立法:降逆化痰,和胃止呃,

主方:旋覆代赭汤(《金匮要略》).

加减:气逆痰阻,正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以防壅滞气机,加茯苓、陈皮,即取二陈汤之意,以化痰和胃、降逆平呃;胸胁胀闷疼痛·加川棟子,郁金等,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气郁化火,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黄连或用左金丸,以清肝泻火。

4.脾周阳虚

临床表现: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饮食少思,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困息乏力,舌淡若薄,脉细弱无力。

立法:温阳补中,和胃降逆。

主方;理中汤(《伤寒论3),加丁香、吴茱萸。

加减:兼食滯者,可佐陈皮、谷芽、山楂曲之类.

5.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呃声急促,气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立法:益胃生津,和中降逆。

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枇杷叶、柿蒂、刀豆子。

加减:胸闷纳呆重者,加玫瑰花、炒谷芽、炒麦芽,理气消食;气阴两虚者,加党参、山药,麦冬。

【其它疗法】

1.针灸疗法

针刺内关、膈俞、中脘、足三里,留针作间歇抢转,适宜呃逆实证;艾灸气海、中脘、膻中,以温胃益气,适于因受寒而引起的呃逆。

2.指压内关疗法

呃逆频作时,崽者以左手拇指紧压内关穴10分钟以上,能平息呃逆。

3.取嚏法

以纸捻,棉签等刺激鼻粘膜,使打喷嚏,呃逆即止.

4.导引法

口含温开水一大口,并掩塞耳鼻,然后一口吞下,稍等片刻放开手指,如1次呃逆不止,可重复2~3次即止。

【文献参考】

1.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而上冲平,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非丁附必无生理。(《张氏医通》卷四)2.盖呃逆皆是寒热错杂,二气相搏,故治之亦多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并投之类。(《类证治裁》)。

【调护、禁忌】

1.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对气逆痰阻的呃逆患者,做好思想工作,解除其恐惧心理.避免令其恼怒。

2.纫食或饮生冷之品,更不要误服寒凉之药,忌食辛辣、煎炒等刺激性食物。

【西医诊断参考】

现代医学的阵发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等,以呃逆为表现的疾病,可依照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阵发性膈肌痉挛:

可由生气、恼怒等情志刺激,或食人生冷之物,或受寒冷之气等,出现一过性呃逆不止。

胃肠神经官能症:

起病突然,多与情志刺激有关,呃逆声连连不断,伴胃胀满而痛。行上消化道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慢性胃炎:

胃痛隐隐,有些患者有呃逆阵发,多在食后,可伴有嗳气吞酸或胃部灼热感。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确诊。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正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卷三·呕吐》中所说:“呕吐者,饮食入胃面复逆出也。”一般而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引起胃气上逆,都可发生呕吐。因病因不同,体质各异,故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因邪气所干,虚者由于胃虚不降,其中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呕吐》载:“或暴饮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吐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虛也.”

取吐与反胃、噎膈之病在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然三者同中有异,必须严加区别。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反胃是朝食幕吐,暮食朝吐,为虚寒淤滞,胃之下口阻碍,幽门不放所致;噎膈是食入则吐,或食已则吐,为胃之上.口阻碍,贲门不纳所形成。

【辨证治疗】

1.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实然恶心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襦缓。

立法:解表和中,理气化痰。

主方: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加减:按有食滞,脘痞噔腐,去白术、甘草、大枣,加鸡内金,神曲,以消食导滞;寒偏重,头身痛楚,加荆芥、防风、羌活,以祛风寒解表邪;兼气机阻滯,脘闷腹胀,如木香、枳壳,以行气消胀。

2.食滞内停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不食,大便或溏或干结,舌苔厚膩,脉象滑实。

立法:消食导滯,和胃降逆.

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加减: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煎子,加麦芽: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因鱼、蟹食而吐者,加苏叶、生姜;因豆制品食而吐者,加用生萝卜汁。

3.痰饮内阻临床表现: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立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主方:小半夏汤(《千金方》)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金匮要略3)。加减:脘腹胀满,苔厚,去白术,加苍术、厚朴,以行气除满;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助满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立法:理气降逆.

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合左金丸(1丹溪心法》)。

加减:胸胁胀闷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肝解郁。

5.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姚白,倦息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立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主方:理中汤(《伤寒论》)。

加减:呕吐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类,以理气降逆止呕;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吐。

6.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常吐诞沫,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虚弦。

立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如旋覆花、代赭石,以镇逆止呕:泛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7.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立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主方: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加减:呕吐较剧烈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等,以和降胃气,止呕吐;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白蜜,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其它疗法】

1.针灸

选穴内关,足三里、公孙,寒者留针加艾灸,热者不留针。耳针,选胃、肝,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单方

以生姜切洗压汁,加入少量开水及白糖,颍服,能起到温胃止呕作用;嚼服生姜,适用于干呕吐逆不止者;对于神经性呕吐,可用百合45克、鸡子黄1个,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白沫出后去其水,再用水煎,加鸡子黄,搅匀再煎,温服.

3.验方

李俊卿名老中医验方:枳壳20克,竹茹12克+法夏15克·代赭石30克,云苓15克,陈皮10克,炙香附12克,夏枯草12克,白芍15克,谷芽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文献参考】

1.呕吐半姜为圣药,(《医宗金鉴*呕吐哕》)

2.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俱以蕾香正气散加碱治之。(《寿世保元·呕吐》)3.若拒格饮食,点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黄连以开之,累用累效,(《医学心悟》

【调护、禁忌】

1.发生呕吐时,要适当体息,注意病者寒温适宜。

2.食物要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同时勿食生冷及肥甘厚味,或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

3.服药宜小量频服。如服药过多过快常使药液吐出,达不到止呕效果。如少量服药仍有呕吐者,可于药液中加入姜汁少许。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于肝气犯胃的思者,尤其要生意。

【西医诊断参考】

现代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病,如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治,神经性呕吐:

其发作和精神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呕吐可于食后立即发生,每口吐出量小·吐毕可再食,虽长期反复呕吐,而营养状态影响不大。当嗅到味,或听到震耳的噪声,或见到厌恶的食物时,出现条件反射性呕吐,多见于女性神经不稳定的病人其呕吐中枢兴奋阈限较低,受到各种刺激作用时,易发生呕吐,胃炎:

急.慢性胃炎发作时,可引起呕吐,其病因有细菌性急性胃炎、药物刺激等,其吐出物为食物,胃液、胆汁等,常伴胃痛或腹泻。

幽门梗阻:

其呕吐常呈周期性发作,于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多呈喷射性,病因可为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症,胃肉芽肿。用纤维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幽门痉挛:

呕吐,通常在进食后几小时内发生,痉挛可在注射阿托品之后缓解:胃排空障碍得以解除,呕吐也就停止。这种情况见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

关键字:  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