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 禅宗 南怀瑾 绳子(柯基是牧牛犬还是猎兔犬)

2022-11-12 18:02:56 0

牧牛图 禅宗 南怀瑾 绳子(柯基是牧牛犬还是猎兔犬)

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 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普明 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 得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 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 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三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马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呼吸调柔

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四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

心息合一

五 驯伏  

绿杨荫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再进一步“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牧童归去不须牵”,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

六 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牧牛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

心无挂碍

七 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八 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九 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

十 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到了第十步“双泯”,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人牛不见杳无踪”,照见五蕴皆空了。“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

《牧牛图》讲完了,我们这里这一条牛也摆在前面,怎么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门配合十六特胜,现在你都知道了。

牧牛图——禅宗十境界

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忙忙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

《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三、见牛:从声得入见处逢源

《十牛图》的第三张图为见牛,即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牛。

闻物之音声、见物之形色,这一直接的感觉,引触了大死一番后的禅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统一的三昧之境,从而得以使大活现成之后的个体、有限、差别世界与整体、无限、平等的本源相遇。开眼一看,万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见一头心牛。

这时,才确切体认“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与悟的巨大差别。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时,听到一块干柴落地对发出的声音,顿时醒悟了。他作了一首禅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坐。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自他不二的无相的自己。纵横有别的万物并不是挡住本心之镜的明亮的灰尘,而是真如之相。山川河流以及宇宙天地。都是真理的表现。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啊!只见那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但见她处处显露,一样不差。从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动作。仿佛水中的盐味,包里的胶青。表面一看不识真底,而实际上它的作用十分明显。你眨眨眉毛,睁眼看看,她并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十牛图》之四为得牛。光是看到了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用手紧紧攥住她。

这头长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虽然现在终于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犹存。她还十分留恋那美丽的烦恼的草原,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稍有疏漏。他又会跑走。所以有必要紧紧把住缰绳,牵着她的鼻子。

古人说过:“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理须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割断,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慢慢地才能断除。因为见性悟道有深有浅,所以悟道后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尽神通获得渠,

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

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好不容易竭尽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强力壮,习性难改。有时才到清净的高原上,又急地逃进烟云深处。胜境牵引着她,她奔驰得那么快,难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恋不已,不思回返。要荡其顽心,净其野性,求得纯和之境,必须多加鞭挞,牢牢抓住她,驯化她的习性。

五、牧牛:前思才起后念相随

《十牛图》之五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在悟道之后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

在日常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我们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丽的花,就想把她摘下来养到花瓶里。虽然这种见到类物即起美化她的念头并非坏事,然而这随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会引发迷惑之心。

为此,当一念已起时,能如“红泥炉上一点雪”那样,随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这样的话,就会如古人说的“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

鞭索时时不离身,

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她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会自动跟随着她的主人。

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由于迷惑她常生妄想。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而是发自己心。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永远保持正念。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得失还无

《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

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

《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之上”的境界。

牛头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鸟衔花献奉;见到四祖识得祖师禅后,百鸟却不衔花赞叹了。开始他心怀圣意对百鸟之意感激不尽,在四祖启示之后,他识得一切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鸟之意挂在心上了。

赵州和尚有一句妙语道:“有佛处不用住,无佛处急走过。”道的便是空境。

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碧空辽阔,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红炉焰上怎么能容许雪花停留呢?达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执著于美丑、善恶、是非、生死。

这种境界纵使你生千只眼亦难以窥透。这种境界使你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你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万物都与你一起,你获得的是大自由!

九、返本还源:水绿山者坐观成败

《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境地。这样诠释,人们容易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真空无相”本来就是“真空妙有”,它有无穷的功用。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即“悟了同未悟”。因为本体就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本质上仍然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

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还源已费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大意为要说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花费许多功夫。这样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

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体、实相和作用。本性即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主要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人类谋求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就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来,

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关键字:  牧牛图 禅宗 南怀瑾 绳子  禅宗牧牛图十种境界原文  柯基是牧牛犬还是猎兔犬  牧牛犬 柯基 如何牧牛  牧牛犬柯基是放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