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性是科学的必备特征(证伪和证实的区别)

2022-11-15 19:37:51 0

证伪性是科学的必备特征(证伪和证实的区别)

科学一定需要“可证伪”吗?

本篇文章是我昨天读书会的发言稿。“可证伪”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和坚信的观点,所以在《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这本书里,“死亡名单”上挂着“可证伪”的时候,我还是又好奇,又震惊。前前后后做了一些浅显的资料整理,写了这篇稿子。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的“必须去死的科学观点”是“可证伪”。“科学的本质是其可证伪性”,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所以当看到有人要“杀死”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去好好探究一番。我尝试给大家打一个比喻,这就很像一个无神论者听到一个他信服的教授说:“上帝是存在的,而且已经被科学证明了”。

01

我和“可证伪”的故事

一个观点最终成为一个近乎信念的存在,是需要持续不断输入的。我能记起来的,最早接触到“可证伪”这个概念,是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老师写的《经济解释》,在这本经济学著作里,张五常老师用了整整一大章去论述科学方法;随后我是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上再次接触了这个观点,那一期节目可能是“罗辑思维”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一期,第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在那一期我听到了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还有“中医不是科学,因为中医没有办法证伪”。

“科学的本质是其可证伪性”,对我来说是一个近乎真理般的存在,但是对其他人并不是这样,我在我自己的读书会上就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去年八月份第29期读书会上,我分享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对伪心理学说不》。心理学和我刚刚提到过的心理学一样,很多时候并不被大众认为是科学。我们提到科学,似乎专指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我现在还记得那一期读书会的开场,我问大家“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现场大部分朋友都“say no”。

其实心理学和经济学都属于社会科学,为什么心理学没有被当成一门科学,因为人们的观念受到了伪心理学的影响。伪心理学有两类,一类就是我们在书店经常看到各类所谓心理学专家写的不靠谱的鸡汤作品;而另一类则是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后者之所以被作者认为是伪科学,也同时也被提出“可证伪”这个概念的卡尔·波普尔排除在科学之外的原因,就是因为精神分析“没有办法被证伪”。

02

所以,什么是“可证伪”?

可证伪,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举个例子,只要下雨,天上就会有云彩。这件事情是否可证伪?当然可以,只要我们能够观察到下雨的时候,天上没有云彩,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

那什么不可以被证伪呢。逻辑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套套逻辑”。套套逻辑专门指一些言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会错。比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这句话永远不可能被证伪,这句话永远正确,当然这句话什么也都没说。

我们刚刚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是不能被证伪的。此处给大家列举卡尔·波普尔的例子,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类行为,第一种情况中一个人把小孩推入水中试图淹死他;第二种情况中一个人跳入水中试图救小孩。然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都能被弗洛伊德理论所解释。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个人在忍受着部分俄狄浦斯情结的“压抑”,第二个人则是摆脱了压抑,实现了性欲望的“升华”。所以两种情况都证实了精神分析理论。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了精神分析的缺陷,即它总是能自圆其说,而无法被证伪。

而真正的科学是能够被证伪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理论。基于相对论,爱因斯坦预测从远处恒星发出的光在靠近太阳时会被弯曲。这一预测是科学的,因为如果观察到光线没有弯曲,那么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证伪了。

通过这些例子,我相信大家能够看到“可证伪”是一个区分科学和非科学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伴随着这个标准,我们还能延伸出科学的其他特点。

可以被证伪,意味着可以被观察、被实验、被验证,这说明科学有“实证”这个特性;当然科学还有一个特性悄悄躲了起来,就是“确定性”,科学的理论本身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还需要补充的一个小点是,所有客观的认同都是需要主观判断。比如刚刚举的例子,如果下雨,天上就会有云彩。天上有云,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它需要主观的判断。如果我说天上有云,你说天上没有云,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这个讨论了。

以上便是“可证伪”。

03

为什么有人要杀死“可证伪”?

要杀死“可证伪”的人,叫肖恩·卡罗尔,他是一个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这个身份标签非常重要,在我准备这次分享的时候,我发现几乎所有对“可证伪”提出质疑的人都是物理学家,或者更准确地说,论证“可证伪”存在缺陷的例证都是物理学的理论。

比如说,弦理论、黑洞、量子引力、平行宇宙等等。这些理论无法可证伪的原因是人类的现有条件无法对其进行验证。比如出于经济或者技术的原因,粒子碰撞机已经达到极限;比如多元宇宙理论,我们没有办法发送或者接收附近宇宙的信息来进行验证。。。。。。

这些理论在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时非常有用,所以如果把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归为非科学,这让一些物理学家感到天理难容。

可能这些没法验证的东西是物流学家能够想到的最完美的答案,这些理论虽然“不可证伪”,但是它们是如此完美,或者用物理学家自己的话说,“非常优雅”,优雅的我们很难把他们推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的另一头。

我的思考一度停留在这个位置,直到我阅读到一篇直接回击卡罗尔的文章。这篇文章汇集了各方的观点,也肯定了“可证伪”是一个有点严苛的不耐烦的标准。但是这篇文章同时也维护了“可证伪性”,原因有两点。

第一,如果科学家们对可证伪性做出反击,那么曾经通过实验解决的知识分歧将会演变成永无止境的哲学争论,科学的进步和声誉都会受到影响;第二,如果物理学家放弃可证伪性,那么当信任对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时,它们可能会损害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

打个形象的比喻,“可证伪”就像一个管的太多太严的小区保安,按照他的标准,不属于小区的住户是绝对不可能进入的,但是有个别已经买下房子拿到房产证,只是还没有入住的住户也进不来。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能让这些被挡在门外的住户进去,就把这个保安撤掉的话,大量社会闲杂游手好闲之士就肯定要浑水摸鱼地偷偷潜入了。

刚刚我们一直在质疑“可证伪性”这个门卫是不是太严苛了,其实也有人觉得它偶尔也会太过于松懈。

比如有人提到虎皮鹦鹉预测地震的理论:虎皮鹦鹉一跳,某地就会发生地震。显然,这个理论是能够被证伪的,很容易设计实验来检验虎皮鹦鹉跳的时候,某地有没有发生地震。按照可证伪性原则,“虎皮鹦鹉预测论”应该算做科学。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把“虎皮鹦鹉预测论”当做科学。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可证伪”完整的表达其实藏了后半句——科学理论,是那些可以被证伪,但是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像虎皮鹦鹉这种一验证就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我们可不要小瞧这后半句,它展示了科学的真正含义。

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是一个自我怀疑的过程。科学就像一只脚站在悬崖上的人,晃晃悠悠但始终没有掉下去的是科学;已经掉下去的是非科学。

所以我们才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

总结一下今天所说的,很长时间,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但是随着理论越来越超越实验能力,一些物理学家开始对这个标准产生质疑,但是“可证伪”还远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如果我自己要表达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可证伪”的是科学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的那些“不可证伪”的,我们可以叫它们“科学猜想”。

关键字:  证伪性是科学的必备特征  证伪和证实的区别  证伪贝尔不等式  证伪什么意思  证伪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