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盒的造型分析(古代食盒图片及价格)
你觉得上图这个物件是做什么的?
一个精致的盒子?
一个关着窗的鸟笼?
不急,我们先把他们一一拆解开:
看,通过这里打开↓
然后把它向着左右两边拉开,
是不是很神奇?
像一个魔术盒子。
接着我们把里边的小盒子取出来,
他们是这样一个
可以组合、拆卸的精美盒子。
它们有一个美丽而又通俗的名字——食盒。
在影视剧里或者史书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
周文矩《文苑图》中出现的食盒
文字中所记载的食盒:
这些都是文字所记载的食盒,可见食盒历史之悠久!
这就是文中描述的肩挑人扛的大食盒↓
食盒是古代盛装食物用的竹木结构器具,内有数层不等。用以盛放食品、食具或其他礼物的,可提可挑的大盒子,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
食盒在古代的用处
食盒作为一种特殊物件,是家族的共同财产,特别讲究,一个家族地位、威望的高低,富有程度都可通过食盒反映出来。
在古代,食盒材质多样,有木盒、漆盒、藤盒、瓷盒、珐琅盒,不少还有把手,且做工精巧,庄重典雅,滴水不漏。不但能装饭菜,还能放卷轴、笔墨、梳子、镜子。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出游的食盒里,除了吃的,还会装上笔墨纸砚、书籍手稿。有时候,甚至会装上梳子、铜镜。虽然古代男子甚少化妆,但蓄着长发的他们,总需要整理下头发和衣冠。此时,食盒大概相当于男人的 “梳妆盒” ,是明清文人雅士书房的必备品。
古代食盒的规格
古代食盒的规格很多,大概可以分成捧盒、攒盒、提盒三类。
捧盒
捧盒是清朝鼎盛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器制,样式很多,在宫廷和民间都很盛行。它具有一定礼仪性。皇帝过生日,臣子送礼必须放捧盒里呈送,一来正式,二来保护隐私。帝王嘉奖内侍小食,也是用捧盒盛出赐予。
官宦人家上菜,用的也是捧盒。可避免食物太烫导致端拿不便,又能保温和防止落尘。作为手捧的器皿,捧盒材质要轻,但又要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多为瓷、漆、木,偶有珐琅和金属。造型则以便于捧持为主,主要有扁圆形、方形、钟形、六角形、八角形、桃形、荷叶形、牡丹形等。
攒盒
攒盒是装果脯、果饵的一种分格盒子。外形与捧盒区别不大,但里面分成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中有一个小盒子,取 “攒” 字的 “聚拢” 之意。一般是中间一格,周围再分成多格。同样作为手捧器皿,攒盒的材质更轻便,且不需隔热保温,所以多是纸胎、木胎漆盒。
提盒
提盒就是古装剧中最常见的食盒了。它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一只手就可以拎着带走。提盒出现得较早,早期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不是白木涂漆,就是竹编而成,都很粗糙。
直到明清,文人对它产生了兴趣,参与设计,提盒才精巧起来。尤其是硬木长方形提盒,坚固有韧性,不但耐碰撞,且带有一定自重,无论挑、提都不会乱晃。否则打翻里面的汤汤水水,岂不糟糕。
小型提盒只需一手提着,大部分电视剧中的食盒都属于小型提盒。到后期,小型提盒多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讲究的还有雕漆或百宝嵌装饰。此时,食盒已不用作盛食物,而是作为贮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
明清前,外出携带食盒并不盛行。尤其宋朝以前,外出带饭菜多用囊袋, “酒囊饭袋” 一词正是源于此。
宋代人文墨客郊游用的 “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食盒的起源。游山器,顾名思义,郊游时用来装诸般雅具的橱柜式容器。始见于北宋诗人文彦博,诗题作“因有离少之行,惠赐游山器一副,质轻而制雅,外华而中坚,匪惟便于资持,实为林下之珍玩也,辄成拙诗。 ”
这个游山器由竹编而成,坚固、轻巧,方便携带干粮、酒水、换洗衣物,甚至是整套上好的茶具。所谓 “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 ”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 《倩女幽魂》 中,宁采臣背的那个双肩竹背包。
明清外出携带的食盒多为提盒,尺寸从大到小,材质从名贵到普通,应有尽有。
高濂的 《遵生八笺》 载: “余所制也。高总一尺八寸,长一尺二寸,入深一尺,式如小厨
清末民初竹质手提食盒
雍正 五彩龙凤瑞兽缠枝食盒
清乾隆 大漆嵌螺钿三层食盒
清光绪 大漆金字圆食盒
描金漆器食盒
清 大漆描金食盒
清 朱漆描金八宝食盒
粉彩花卉食盒
青铜四龙纹食盒
民国食盒
民国 粉彩一路清廉食盒
景泰蓝食盒
红酸枝食盒
红木嵌百宝食盒
雕山水红漆食盒
红酸枝八仙食盒
大漆描金山水人物方食盒
大漆食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些食盒完全被方便快捷但并不环保的塑料袋和泡沫饭盒所取代,生活中的那一份用心也随之被时间所吞没。我们通过欣赏这一组古代食盒,目的不是展示古代富贵人家的奢靡生活,而是为我们当下日益注重的生活品质提供一种参考,惟有这份对工艺和消费体验的一点点用心。
温馨提示:若《古玩收藏》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福州仓山区新增4例本土阳性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