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分拣站官网入口(管鲍之交文言文和翻译)
既然说到管仲鲍叔牙了,那就把最初的老货翻出来,再说说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的故事是这样:管仲和鲍叔牙是朋友,两个人一起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是多拿,人们都跟鲍叔牙说这样的朋友不能交。鲍叔牙说:“我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管仲还要赡养老母,他多拿一点也是应该的。”两个人一起从军打仗,管仲一打起来就往后退,不管鲍叔牙,又有人说这个事。鲍叔牙说:“他上有老下有小,顾及家人才这样。”终这两个人的一生,交情一直没有坏。
即便真像上一段说的,管仲和小白压根儿就是一伙儿的,那么正常情况也是鲍叔牙应该比管仲地位高,但是鲍叔牙可以主动把管仲放到自己上面,没想到他对小白说:“您要是就想踏踏实实当个老实国君,那我够用了;您要是惦着称霸天下,那必须要用管仲。”
不管这段话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说的,鲍叔牙能够说出这番话,甘愿让位,这个就不容易,要不是他,管仲真的不可能到那个位置,也就不可能保着齐桓公当上春秋五霸第一位。
这个典故当中,要单看鲍叔牙,特别是用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这位老兄亏大了,现在我们都讲朋友之间要礼尚往来,可在管鲍之交当中,鲍叔牙总是那个看上去吃亏的,还乐此不疲,还把国家总理的位置都让出去了。而且让我们看上去管仲不厚道的事情还在后面:管仲临死时,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接替他的位子,征求管仲的意见,没想到管仲坚决反对。
说到这儿,鲍叔牙是否显得过于厚道了?不知道何时流行这样一句话:“老实是无用的代名词。”这句话也不能说他错,但我必须要说,鲍叔牙是厚道,不是老实。这两个词不是一个意思。老实是说这个人不招灾不惹祸,胆小怕事,做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厚道则是说人有容人之量,长者之风,不斤斤计较。厚道人看上去总是吃亏,但心中有大智慧,把得定,做事稳,有一定之规,所谓大智若愚,正是说的这样的人。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那个专栏当中,我专门分析过《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他的形象也是这样。
前期两个人做生意当兵时,鲍叔牙愿意吃点亏是因为他了解管仲的真实家庭状况,能够设身处地地替朋友着想。他说的话绝不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没有必要找这个台阶。他看得准,又能够理解别人,才能真正交下朋友。到后来让出相国之位,也是知道管仲之能,知道他确实比自己更合适,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国君的期望,上去也是受罪,这也是明智之举。
再回头说管仲,这也是个真性情的人。我是什么情况我知道,我就要按照我的情况来做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绝不做务需名而处实害之事,也是个聪明人。其实他最后跟齐桓公说不要让鲍叔牙接他的位置也不是所谓的恩将仇报,而是他真的了解他这位朋友。鲍叔牙为人刚正,跟奸佞小人冰炭不同炉。作为个人道德来说,这是宝贵的。但在治国理政当中,这却不是个合适的性格。当时齐桓公身边有三个佞臣,易牙、竖刁和开方。管仲能够和他们周旋,既不撕破脸,也不让他们兴风作浪。鲍叔牙真没这个本事,后来齐桓公还是让鲍叔牙接任,他一上来就坚决不容这三位。齐桓公还离不了他们,就护着三人,跟鲍叔牙的关系就有些紧张,鲍叔牙也一直情绪不好,很快就郁郁而终。齐桓公也终为三贼子所害,被圈禁在寝殿内,活活饿死。
回过头再说两个人的友谊,这段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上的,正是因为互相了解,鲍叔牙才不计较管仲的行为,才会推荐他做相国。管仲才会在临终时阻止鲍叔牙接班,这在一般人眼中是很不够意思的行为。现在来看,其实也是为鲍叔牙好。又因为互相理解,他们才能一直做朋友,相交一生。鲍叔牙也一直过得挺好,并没有因为管仲沾了点便宜,取代了他的位子就活不下去,也就是说并没有损害核心利益,无非就是只能算作皮毛的东西上好像吃亏了,如果承受得起,又知道对方有原因,我觉得真是没有必要计较。
现在我们看管鲍之交,总觉得鲍叔牙吃亏,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功利心在起作用,交朋友交得都太功利,好像在利益上跟朋友不对等就觉得朋友不够意思,自己吃亏了,很多交情就这样坏了,其实少得一点利益根本就对他没什么大影响,但就是不能接受。这个不能接受与其说是物质上的,倒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就是心胸不宽。其实朋友之间本就不应该总是计较物质利益,完全对等那叫做买卖。讲究礼尚往来,欠人情就必须还,这还是做买卖啊,这就不是朋友,最多算是关系。因此《增广贤文》上才有“相交遍天下,知己能几人。”的话。既然叫做朋友,就应当互相理解,以真心真性情相待。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管仲这人有意思。过去妓院里都拜管仲,尊他为祖师爷。这是因为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妓院的人,当然是官营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收入。如此说来,这个行业的历史还真是悠久,将近2700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