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图片全屏(美景壁纸全屏)

2022-11-12 16:11:11 0

美景图片全屏(美景壁纸全屏)

1、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年) 豆瓣:8.9分

网友评论: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拍的真的很美!我只能简单的说它美,简单的陈述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其他的,我无法传达。我被她深深吸引,以至不能完整的表述她。

那仿佛是一部描写静物的影片。是时间?是光?不!是声音。是声音在它的上面忽然就这样或那样的流淌而过,把印象悄悄的带走,只剩下目光无力的抵挡被自己掩藏在深处,如今却蠢蠢欲动的某些东西。

祈祷吧。但愿,那不是真相。因为真相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怜悯。

影片里布满了小动作和暗示。视觉在一种安宁的情境中被无意的打乱了。零星的语言,交谈着早餐空气和别人的生活,它们在身体之外响着,永远无法进入一个人寂寞的世界;色彩在它最为鲜艳和浓重的时候,被不经意的稀释成灰白,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提醒你不要靠太近,那会很危险;因为被孤立起来而陷入黑暗中沉默的个体和一个繁复有声的世界,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执着哪个更接近自己的忧虑?

2、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1957年) 豆瓣:8.3分

网友评论:《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骑士布洛克带着随从扬刚刚自十字军东征回来,阔别故土十年,而此时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笼罩。据说那时整个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个旅程。它始于清晨,布洛克与扬在海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布洛克看见了前来取命的死神。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一盘棋,死神输了,布洛克得以脱身。布洛克与扬开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们经过了村庄,经过了教堂,看见了游行自虐的教徒。扬救下一名女子,跟着又救下了jof,又带上了铁匠和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带着他们一起回家。影片结束于夜晚(这是漫长的夏日的一天)。在整个一天中,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三场棋,最后输给死神。不过,不要紧,他为jof一家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于是,jof和妻子mia,还有婴儿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他能将恐惧,残忍,死亡与美,与自然,与欢乐,与生命,与婴儿毫不牵强的糅合在一起,这不是那些矫情地所谓的“带着眼泪的笑”,这是生命的本身。而这样的能力不仅仅限于《第七封印》,《野草莓》开始令人心悸的梦,并不影响影片中伯格教授回忆快乐的少年时代,甚至那对嘈杂双胞胎也自有可爱之处。而《芬尼和亚历山大》中,三个迥异世界的糅合,也丝毫未见突兀。

3、八部半 8 豆瓣:8.3分

网友评论:与特吕弗齐名的又一新浪潮王将戈达尔,应该是对影片的拍摄技术最有实验性的一个。这一部是他的处女作长片,也是新浪潮,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戈达尔在这部片子里面抛弃了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技术,而大量的采用胶片跳接,手持摄像机,实景拍摄。虽然影片结束的那个镜头是最为经典的,我却比较喜欢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她告发了他时的那一个长镜头。长镜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女主角为中心走动,第二部分换成男主角为中心,在他们各自讲话时,画外又是对方的答复,并且各自都不像是在跟对方应答,而是在自言自语。一“问”一“答”交错,对白的诗意,与镜头的流动,让我觉得这一个镜头更像是一个舞蹈。 真正让我欣赏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太多太多的精辟对白。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我选择虚无。因为悲伤是一种妥协,而我想要的要么是全部,要么一无所有。

5、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年)豆瓣:8.7分

网友评论:一部电影的伟大,决不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更不会是因为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尽管“四百击”这个名字会让人不明所以,“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名头也让人望而却步,但也许就是在这些人为的屏障之后,你错过了一部不应该错过的满含深情的电影。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发轫之作,一部是《断了气》(《精疲力竭》),一部就是《四百击》。在新浪潮(尤其是“电影手册派”)推动电影现代化的起点处,已然分出了两个不同的出口。一个是打破古典电影叙事模式,以新的电影语言和技术冲击人们对电影已有认识的戈达尔,他的革命性的命题和技术让观者目瞪口呆,叙事与情感的断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进入主观的思考。

6、2001太空漫游 2001: (1968年)豆瓣:8.6分

因为这部电影,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就是蓝色多瑙河。

因为这部电影,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做了导演。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在踏上月球真实的土地后,说“JUST LIKE THAT MOVIE”库布里克采用的太空船和空间站设计,基本全部来自于NASA当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室里打开录音机,放出蓝色多瑙河时,孩子们说,“OH ,IT'S SPACE MUSIC. ”

7、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年)豆瓣:8.5分

网友评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从场景选取到拍摄手法,独特叙述方式到前卫的剪辑,电影的深度以及演员的魅力无一不让人折服。要知道这是部70年前的老电影,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仅仅25岁的年轻导演并出演的第一部作品。相比之下,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上。

那些流畅的长镜头从构图到光线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城堡里鲜明的对比度所流露出来的隔绝与悲伤,都给视觉和情绪带来了最大的冲击感。leland在Susn表演上撕碎的纸条也体现了他细腻感情的处理。且不说剧情,单单是视觉上的效果都能给你足够的情绪。

8、七武士 七人の侍 (1954年)豆瓣:9.2分

网友评论:身处乱世,最难的是坚持,操守不堕,心火不熄。

对于大多数普通如我,只想居家乐业的人,这句话不免显得骄矜和大而无当,但对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这种坚持却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心灵操练,无法回避的立身根本:坚持还是放弃,清贫还是富贵,切腹还是苟生?

镜头里,是破败的城市,荒芜的乡村,面带菜色的稚子,心如枯木的老人,是硝烟不熄,群寇横行,泥泞坎坷的路上,来来往往着沉默而骄傲的带刀人,往日荣光焕发的脸满是憔悴之色,饥肠辘辘,脚步虚浮。那是个不需要武士的时代,人们只看见刀,而不见刀后的人,于是有人依附城主,在反复的争夺、无尽的杀戮中博取功名,有人自视甚高,骄傲地保护自己的刀,听不见笙歌,也不闻呻吟。有人沦为寇贼,有人颠沛流离。

就是在这样的凋敝和荒凉中,走来了黑泽明的七个武士。

9、迷墙 Pink Floyd The Wall (1982年)豆瓣:8.7分

网友评论:影片《迷墙》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整部影片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将一个个情节穿插的表达思想。似乎是凌乱的交错中却更加体现了精神大师弗洛伊德的意识流思想。影片中加入的动画效果也重要地展现了这部影片的思想。战争的破坏、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在动画效果中完美地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的人性。

《迷墙》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战争、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乃至儿童心理障碍和毒品的危机,这些无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谈及被关注。尤其是本片的反战意识更是结合了当时越战以后年轻人的思想,他们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只得给自己建造一堵墙以求解脱。

影片没有采用一般编剧的教育式手法,而是在淋漓尽致的批漏中让观众去探索其中所蕴涵的独特思想,也堪称是一部伟大的心理意识探索影片!

10、雾中风景 Τοπ?ο στην ομ?χλη(1988年)豆瓣:8.8分

网友评论:“起初有些混沌,然后便有了光。光和暗渐渐分离,便有了白天和黑夜。”——《圣经.创世纪》

从来没有见过一部更加诗意的片子了,迷雾中的跋涉,希腊悲剧式的宿命,以及,绝望的美丽。两个小孩子带着梦想上路,去寻找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到的父亲。一路上遇到过虚伪,欺骗,偶尔的温情,更多的是冷漠。

启程的时候,在车站遇到一个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把绳索套在脖子上。”他们没有听明白,就上路了。

11、一条安达鲁狗 Un chien andalou(1929年)豆瓣:8.1分

网友评论:20世纪初期的电影并不受主流艺术领域的待见,电影艺术长期被被当作是杂耍式、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旁门左道看待,不登主流艺术的大雅之堂,但电影的出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先锋性、时代性和革命性,其对艺术的多元融汇和运用不容许主流艺术长期的忽视它,20世纪初期出现的电影超现实主义便是为电影作为一门革命性艺术正名的绝好例证。

超现实主义本来是存在于文学领域中的,20世纪20年代,先锋电影人把超现实主义开创性的引入电影之中,对后世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20世纪初期电影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一条安达鲁狗》被划时代的载入电影史册,并被诸多电影理论流派尊为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鼻祖,至今,几乎所有的电影学院仍把此片当作电影教学的教材使用,而其覆盖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实属少见。同一时期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大大的推进了电影的蒙太奇理论,而《一条安达鲁狗》则开创了电影的象征主义先河,一呼一应,推动了整个电影艺术的巨大发展。

12、昨天 (2001年) 豆瓣:8.5分

网友评价:那是一部让人看完心里很难平静的电影,因为这电影和其他电影不一样,完全不娱乐,而且看着很窝心。你看到了某种真实,在荒诞下的真实,一个不正常的人,做着不正常的事,有着完全不正常的心理。他活的与世界格格不入,他想追求一些东西,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结果自己和自己较劲,自己痛苦,而且搞得周围的人都痛苦,越爱他的人越痛苦。

这种人当然不是主流,他们就是典型的极少数一小撮。这种人中有极少数一小撮在死后会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家,作品被无数富商追捧,卖到上千万上亿,被奉为经典。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会被送进精神病院,一部分被改造好后和常人无异,另一部分没有被改造好死在某个角落里。

他们走到哪里都是病人。这个世界容不了他们,也许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去死,然后让人想起原来还有这么一个人,拍过这么一部电影。

13、两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豆瓣:8.3分

网友评论:一部耐看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部不太“好看”但却非常耐看的电影(故事性强的电影往往让我不会再有看第二遍的欲望)。而《两生花》我却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她有的是对细节的精致雕琢,有的是对情绪含蓄地铺陈。

的确,看完整部电影并没被故事抓住的感觉,但却为一种情绪所笼罩,让人整晚难以入睡, 夜里,路灯昏黄的光线从窗台漫进,电影中那似乎能够通灵的歌声久久地无法散去。

不是占据、不是震撼,是弥漫。这正是艺术电影的气质。

一种情绪在弥漫,没有太强的叙事性,但对光影、色调、水气、甚至尘埃,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背景音乐引领,构成了她暗淡、柔软、忧郁、又略带暖意的调子和质感。

14、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 (2001年)豆瓣:8.3分

网友评论:《穆赫兰道》是一部奇怪的文艺片,它那揭露好莱坞造梦机器的思想内涵一点也不含糊,但它的表象却让人猜不透。换言之,这是一部“水”很浑浊、但又能“见底”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外在内容比它的深层涵义更值得玩味。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世界各地来到好莱坞,希望闯出点名堂。但要在好莱坞成名,其概率比中六合彩高不了多少。任凭你有多少才华,往往没有多大用处,有时好运及“献身”精神更加重要。

大多数怀着明星梦而来的少男少女,最终都走上餐馆端盘子、贩毒、卖淫的路。他们在艰苦奋斗的时候,会合租斗室,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产生同病相怜的友情,这种友情有时不受性别的约束。但当其中一方成名后,要维持这种“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穆赫兰道》不难看出的一点是:贝蒂和戴恩是同一个人,她初来好莱坞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才华横溢,引人瞩目;但不知怎的,自从失去某部戏的机会,加上恋人被夺走,她成了“复仇女神”。

15、蚀 L'eclisse (1962年)豆瓣:8.4分

网友评论: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蚀》并不算是一部费解的电影,但足够让人迷惑。经历了一段的迷惑后,安东尼奥尼才会引领你达到事实的本原。剥离掉所谓的快乐,而看到心灵的空洞。当最后看到莫尼卡维蒂走出阿兰德龙的公寓,带着不可揣测的神情遁出镜头时,我更加确认这一点。我觉得此时她的心情,与片首她躲开里卡尔多,独自站在窗前仰望天空的心情,应该无贰。其实安东尼 奥尼讲这个故事,过程如何纷乱迷惑都无关痛痒,他只不过要让你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这就是极致的忧伤,残酷至极。

16、印度之歌 India Song (1975年)豆瓣:7.2分

网友评论:一切都建立在演员与人物的分裂以及声音和画面的距离上,造成了一种存在的微颤,一种妙不可言的不适,一种爱情燃烧的忧思。

17、亚利桑纳之梦 Arizona Dream (1993)豆瓣:8.0分

网友评论:年轻英俊清纯无匹的德普同时与一对母女谈恋爱。那是一对情绪化的母女,神经质的母女,随时闹自杀的母女,水火不相容的母女。首先是母亲爱莲娜(Elaine),她也是渴望飞翔的,她只是偶然提到了这个想法,德普便马上开始帮她付诸实践。搭坡形跑道,在自行车上装翅膀,反复改进飞行工具,两人一次次摔得鼻青脸肿,却一步一步地走近一种叫做“爱”的东西。德普不愿意每天站在车店前练习着如何更性感地说“你好”而招揽更多生意,爱莲娜不愿意在成年女儿面前做出端庄的样子而失去自己。事实上,这对年龄相差一个辈分的恋人,在对飞行的渴望与尝试中,都是寻找梦想的孩子。

18、对她说 Hable con ella(2002年)豆瓣:8.6分

网友评论:黄昏的时候,看了《对她说》阿尔莫多瓦从来都不肯叫人对他的电影失望的。Caetano Veloso的《Cucurrucucu Paloma》歌声唱得我灵魂都要发抖了。

王家卫在《春光乍泻》里也用这首歌。

一直都特别喜欢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的节奏感

一部电影是否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将决定它是否具有催眠的功效而阿尔莫多瓦的节奏感具有灵性, 并且常常快我小半拍于是他就会轻易造就出人意料的戏剧感,所以阿尔莫多瓦的电影绝对无法被人冤枉成:沉闷、乏味、节奏慢如果还是会用那些词去形容他的电影,只能怪你已经被美国片宠成粗糙、快速、缺乏质地的口味,因为“它讲述的既不是CIA探员的故事,也不是詹姆斯·邦德的探险,更不是诸如侏罗纪时代的恐龙”。

19、钱 L'argent(1983年)豆瓣:8.1分

网友评论:在布莱松的影片中,镜头仿佛实行着生死的交替,沿袭着镜头自身的逻辑。每个镜头都在不断取消前一个镜头的意义,并且取代它。一种平滑的顺接暗合了时间的流逝感,从而具有了某种冷峻的气息。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具备了吞噬前一种努力的能量,一切的狂妄与自信在此中都不能复存。不仅是导演,演员、甚至是角色本身都从每一个镜头中退出,以一种安然的方式宣告了自身的终结。在传递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让位于某种偶然性,不再是某种偶发的事件推动人物的命运,相反则是人物成为了系联这种必然命运的道具。这种取消了固有联系的毁灭感不只充斥影片本身,而是强有力的透出到现实中来。

20、天边一朵云 (2005年)豆瓣:6.7分

网友评论:在干渴的台北,两个沉默无言的人。用西瓜意指多汁的情欲,而通往自己过去的钥匙,被凝固在柏油马路当中。“你还在卖手表吗?”河流中顺流而下的西瓜,镜子上顺流而下的体液,被当作钢管的蒋介石。“我的睫毛呢?”

在堆满AV的狭小房间,迸发的欲望嘎然止息。冰箱里的西瓜,却变成一个无法回应的欲望载体。看自己喜欢的男人在AV里奋战不息,却对自己逃避。当男人最后决定不再隐瞒自己的身份,而女人在旁观的情形之下将自己代入情景,从喉底呻吟出声,最后引发一个标志性的A片结尾时,那滴眼泪,便如同旁观终于变成参与,一切的荒谬与高潮之后的崩溃,悄无声息。

蔡明亮玩起情色来,是如此的狠而彻底。这部片子恶狠狠地扇了“唯美”一个耳光。歌舞片中赤裸裸的器官指征与荒谬的布景,那种弥漫整片的饥渴感与干燥感,使得观者仿佛处于闷热的夏季夜晚。虽然色彩较前几部作品鲜艳,沉闷的场景有所减少,但蔡还是执著地将故事导向绝望的结局。犹如天花板上那朵情欲的云,在无雨的夏天燥热的夜里,让人疼痛而疯狂。

2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豆瓣:8.2分

网友评论:《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观念中的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观众,无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影片的情感氛围,它以想像时空作为创作背景,我们难以断定影片中叙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存在,也许有过,也许从未发生,它并非发生在镜头底下,而仅仅是导演印象的产物,这颠覆了光影在传统电影美学中的形象和地位,镜头也许不止于纪录的功能,它甚至可以呈现幻想中的视觉产物,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正是以迷宫式的空间,迷一样的时光流逝,迷一般神秘的事件和话语,主要以非物质的视觉形式探讨精神领域的,纯粹心灵上的感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推崇情感,轻视理性的影片。

22、玻璃唇 Blood of a Poet(2007年)豆瓣:7.4分

网友评论:在电影界,装有才很容易,装无知却很难,在先锋派中尤其是。一个电影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不需要如何故弄玄虚,如何捯饬思想,如何搬弄是非,也根本不需要频繁“向大师致敬”,搬出一大把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然后以“此乃我的个人世界”为由,拒绝任何外界不良评价。到了如今,此风更甚,一部电影如果你看不懂,那不是这电影的问题,绝对是你本人的问题。我倒是奇怪,除非电影剧本本身涉及到非常多的概念,而故事本身又非常庞大或者理念先进,并且还加入不少推理成分和细节之外(比如《死亡幻觉》,比如《穆赫兰道》,比如《记忆碎片》),单一到仅表现一个被压抑疯狂的精神错乱的艺术家的生平和幻象的电影,也能这么不明不白云里雾里。说不清一个简单故事的导演,那么就是不及格的导演。虽然如今,电影的功能不再是讲述故事,但讲述故事永远是电影最起码的职责。

23、战舰波将金号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年)豆瓣:8.5分

网友评论:电影被铭记今日的原因是导演爱森斯坦开创了蒙太奇拍摄手法。电影中猪肉上蛆的镜头,将士们仰头望去的桅杆,沉睡后觉醒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镜头引发了电影拍摄的革命。从此人们发现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镜头放在一起却能被人们的大脑串联起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比如第一个镜头是正在仰望的水手,第二个镜头是桅杆,我们自然地想到他们是在仰望桅杆。一个看到牺牲水手后愤怒人民的远景镜头与他们握紧拳头的特写连接起来,在我们看来也非常自然。

24、东京物语 東京物語(1953年)豆瓣:9.2分

网友评论:津喜欢给剧中人起一样的名字,喜欢用同一批演员,喜欢讲述类似的故事,他不怕观众混淆,也许他的目的就是这个:希望观众把电影中不同的故事当做一家人发生的故事。千姿百态的人生说到底也是一样的,不外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看过几部小津电影的观众都不难总结出,小津理想的家庭组成是这样:姓平山的一户家庭,父亲一般叫周吉,长子一般叫幸一;如果有次子,一般叫昌二;如果还有三子,一般叫敬三;有女儿或者儿媳的话,总有一个叫纪子(又译节子),而且是最孝顺最乖巧的一个;如果有孙子,最好是两个,大的叫小实,小的叫小勇;每家人都有几个常来常往的朋友,这家也不例外,总有一个叫服部,总有一个叫间宫;男人们一起去一家叫若松的料理店吃东西,去一家叫露娜的酒吧喝酒。

《东京物语》里就有这样一个“理想”家庭,但他却是小津电影里最哀伤、最感怀的一部(《东京暮色》是个例外,残缺家庭的雪上加霜,不具普遍意义)。甚至连画外音乐都一以贯之地沉郁、惆怅,不复小津爱用的轻快。这无疑是一部“遗言”式的电影,却拍摄于小津创作旺盛期的中段,小津的风格从这部电影开始出现转折,轻松诙谐走到哀伤的底端,又渐至释怀,奠定最后“哀而不伤”的基调。

25、持摄影机的人(1929年)豆瓣:8.9分

网友评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后我居然一个人在家里面就鼓掌起来了。它让我再次发现真正的英雄们都是被忽略了的。无论是电影技术还是理论上的突破,这一部二十年代的苏联电影都远远胜于久负盛名的法国新浪潮。

虽然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宣传片,内容上我就不予置评了,但从纯电影和摄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让我从头赞到尾,比如说:

1. 蒙太奇。蒙太奇。蒙太奇。它蜂拥而至打得你措手不及的剪辑们,把几年前爱森斯坦创造的蒙太奇技术发挥到了超前实验的高度。

2. 摄影师的自我暴露理念将这部电影引向了几乎算是哲学的深度。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一切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但其实,这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筛选。

3. 无数的镜中镜,几乎可以算是维尔托夫对观众心理的一场大玩弄。不论画面是从静止的胶片转切到胶片上的这个电影,还是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电影院里面的观众看电影。看的什么电影呢?就是我们现在看的这个电影。这让我想起那句著名的打油诗“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自己小时候也曾多次想象,自己有一天能跳进电视机里面,把里面的虚构当现实。因此,他的这一套实验对我来说震撼之极。当我全屏看一段影片,然后又看到电影院里面的人在看这一段影片时,我不禁感到混乱与迷惘,我刚刚是在看自己么?

4. 强烈的对比,让这个完全没有语言与故事的摄像头讲述了超于画面的内涵。比如那一组结婚与离婚的组合,葬礼,生育,与婚礼的组合,美容的女人与劳动的女人之对比,都让人心里感慨万千。

5. 定格。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简直就吐血了。法国新浪潮中,特吕弗的《祖与占》以几个定格镜头而闻名。但是没想到,早在三十多年前,人家苏联哥哥就已经创意出来了。而把静止的胶片当照片陈列再反复回转,同样混淆着大家的视线而具有高度的实验性与美感。

6. 双重曝光。把一个镜头嵌在另外一个镜头里面,这种技术在今天的电影里面是相当普遍的,数码技术来做也是相当简单的。但在二十年代, 这部电影就大篇幅的运用了这种重叠的效果,非常具有革命性。

7. 关于画面的分割,拍摄的角度等,这些都让我觉得之后的《奥林匹亚》和《公民凯恩》相比起来,也似乎不那么牛逼了。

8. 最搞的是居然还有动画。当然不是手工画的动画,而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连起来的实物动画,后来超现实动画大师史云梅耶的标签风格。说到超现实,这电影也很有几个镜头相当有味道,比如电影一开始,摄影师站在摄影机上面的这个镜头,以及摄影师站在啤酒杯里面的镜头,也都具有着深深的超现实风格。

你能想到,这是一部二十年代的电影么?它里面运用到的技术,当代都鲜有电影能相比。

26、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1972年)豆瓣:8.3分

网友评论: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其首部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就奠定了其超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在这部中文译名比较拗口的《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中,路易斯布努埃尔继续了他的风格,将一群资产阶级中上层人物内心的焦灼不安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片中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营造出的荒诞气氛也再一次让人们领略了其超现实主义影风,此片也获得了197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荣誉。

27、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年)豆瓣:8.3分

网友评论:我有点固执地认为,有一类导演的影片是拍给导演看的,而不是观众,他们应该被称为导演中的“导演”。这类经典作可算布列松那头《驴》。老布讲究节奏,一部电影肯定有其主导的节奏,否则它将不是一部电影,可以称它为习作。节奏究竟是以人物为主(心理性格节奏),还是以故事为主(情节叙述节奏),这取决于导演的风格和影片的目的。

老布的优胜处不在上述两方面,否则不会成就数一数二的大师级人物。《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的节奏体现在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承接关系上。意义不是来自于画面与镜头本身,而是它们的转合之间。这大概就是结构主义所推崇的艺术技巧。也就是说必须在两(多)个镜头和画面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影片的含义,单个的镜头和画面毫无意义,根本不知道它的意义,或者如果单个去理解的话,将会形成错误的观点。它只是发挥其位置功能,而非意义。

28、城市之光 City Lights(1931年)豆瓣:9.2分

网友评论:卓别林的抒情悲喜剧,叫我们笑,也叫我们哭。在流浪汉夏尔洛的故事里,抒情之外最好笑的要数《淘金记》、《摩登时代》,好笑之外尤其感人的是《寻子遇仙记》、《舞台生涯》,再有就是这部《城市之光》了。

卓别林的喜剧具有严肃性,一方面在于其悲天悯人的情感,一方面在于其社会批判意义。到《城市之光》开拍之时,卓别林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迎合妇女的愿望单讲爱情故事。

幽幽城市之光,让我们相信人心中还有良善。完美的表演和动人的情节。镜头的切换和动作的编排很到位。30年代初就有如此细致的故事编排结构和表演的编导,卓别林真是位大师。

29、石榴的颜色(1969年)豆瓣:8.7分

网友评论:在诗人的梦境里,吟游是一种最诗意的常态。而《石榴的颜色》便是这样一场关于吟游的梦境。作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穷尽其身的诗电影杰作,本片无疑是前苏联光影圣殿中的一场绝美祭礼。在年幼懵懂的儿时梦境里,帕拉杰诺夫一次次将作为少年的自己投掷进须臾的光影洪流,那一刻,少年附首贴耳,倾听大地的诗句。时隔多年,他将诗人的时空与自己的梦境奇妙缔结,终于拍出这一部《石榴的颜色》。影片中,借助诗人之口,帕拉杰诺夫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是他的缪斯不死。

30、谁能带我回家 (1997年)豆瓣:7.8分

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电影的传统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范式来拍摄,极具吸引力。。 这部电影是天赐之作,不管后半部分是真是假,它都完美的衔接了下来,一个要自己回家的小女孩,凭着自己对自己的家的印象,勇敢的走下去,“你能带我过去吗?” 在回家的过程中是极具现实意义。

31、堕落的艺术 Sztuka spadania(2004年)豆瓣:8.6分

网友评价:《坠落的艺术》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优秀的动画短片之一。

先从整体结构上说,作者没有将战争与暴力的反思放置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他关注的是集权者的内心,与集权者何以能恣意妄为的使用暴力的“机制”。

就是说,那个将尸体编排成舞蹈的伟大领袖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在死尸超乎常人的动作与喷射的血液之间,他的艺术臻于完美。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很多集权者也确实自认为艺术家。无论是希特勒式的民族、建筑艺术,还是列宁与毛的斗争艺术,都是尸体与血所表演出的残酷而富有激情的行为艺术。

那些可怜的战士,被别人的枪所胁迫的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顺便推荐一下《斗牛》,算得上是49年以来中国最优秀的反战影片)而不是被《打,打个大西瓜》的作者简单处理成一些面无表情的战争机器人。

32、一个和八个(1983年)豆瓣:7.2分

网友评价:我看的这个版本挺奇怪,《电影鉴赏辞典》上的剧情是:鬼子要奸淫女卫生员,瘦烟鬼掏出枪,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女卫生员,“保全了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的精神与肉体的圣洁,那是令人心灵震颤的一枪。”而我的这个版本是瘦烟鬼发威,接连打死几个鬼子,救出女卫生员,两个人相扶着蹒跚远去。远不如原版本有境界。这个版本87分钟,据说原版本是100分钟。电影真精彩,张艺谋的摄影功劳最大。我尤其喜欢那一大段剪影戏。

33、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年)豆瓣:8.7分

网友评价:影史经典!今天看来或许是稚拙和粗糙的,但在1920年,在依靠白帆布大屏幕、长方形立柜式放映机、黑白、无声、而且电影仅仅被认为是没有叙事能力的所谓“流动摄影术”的时代,这样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疑极具创造力,因而堪称伟大!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以今非古,要知道人类第一次行走有多难。

34、帝国大厦 Empire(1964年)豆瓣:5.0分

网友评价:1965年,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帝国大厦」首映时,到场的二百多名观众在影片开演半小时后纷纷走光。因为这部长达八个小时的电影由始至终只拍了一样东西——纽约帝国大厦。这位画一个玛丽莲梦露头像然后复制九个码成一幅画的先锋艺术家大概是史上最最省力气之导演,只需天黑时把摄影机一动不动对准帝国大厦的尖顶(就是金刚抓着美女爬上的那个),定时检查机器是否运转(也许导演回家睡觉了,我只是觉得他应该会去检查 = =),等到早上就把一部前卫电影搞定了。

自诞生之日起,这部巨先锋的片子就注定成为文艺青年装B时必挂在嘴边的所谓“经典”。俺一向敬重那些看1分钟电影就能写1万字感想的装B侠们。为了追随他们,so,我盯着右边海报图片看了十分钟,之后就以眼睛疼告终。虽然我只看了影片1/48(噗~),但心中还是不可遏制的涌现出对自身装B侠们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忍情怀啊!我错了,我没有坚持住,是俺眼睛质量太差,实在撑不住哇!囧

向我这种出于好奇想看“经典”又苦于搜不到片源的童鞋,咖喱给你一个简单实用的建议:找一张帝国大厦的图片盯着看八小时就OK了,括弧:你不怕掉眼珠的话

35、天地玄黄 Baraka (1992年)豆瓣:9.1分

网友评价:有一天,如果“小强”猖獗到统治这个地球,把人类蚕食到几近灭绝,而剩下濒危人种“我”被小强界的研究所抓去研究育种保留基因图谱的话,我一定会勇敢的视死如归的大胆谏言:你们这些无知的,没有信仰的小强,去看看《Baraka》吧,你们可能会很强大到宇宙无敌,但你们更可能走向自我毁灭,会自相残杀,会有“人”举起镰刀,大喊,“我要代替地球惩罚你”……

《Baraka》是一部历时14个月,跨越5大洲深入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拍摄的“摄影展级别”的画面组合成的无对白的关于人类文明进程及思考,很有震撼力度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界,这是必看级别。在人文主题界,这是经典。

关键字:  美景图片全屏  美景壁纸全屏  全屏美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