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日本的方式、路线和耗时_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百度百科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在历史教课上有提及过。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荣睿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了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
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
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名气,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他还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鉴真却说:“传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
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被官方指控为“勾结海盗”,第二、三次遇到飓风触礁,第四次被官方押送回籍。
公745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们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了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
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日本僧人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又回到扬州。
公元754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
到达日本后,鉴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接待,天皇下诏书对他表示慰劳和欢迎,请他在东大寺设立讲坛,传授戒法,并且授他为传灯大法师。
公元757年,日本天皇又把故新田部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鉴真在此讲经传法、
与此同时,他还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医学知识等带到了日本。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鉴真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
当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公元763年6月,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在日本的唐招提寺中,现在还塑有鉴真的塑像,被日本人称之为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1963年是鉴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国和日本佛教界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日本佛教界还将该年定为“鉴真大师显彰年”。
1980年,在邓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