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为什么猴痘疫情让科研人员高度警惕
新闻分析:为什么猴痘疫情让科研人员高度警惕
新华社伦敦5月24日电 新闻分析:为什么猴痘疫情让科研人员高度警惕
新华社记者郭爽
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出现后的几十年来,猴痘疫情很少出现在非洲大陆之外的地区。然而,今年5月以来,全球多个非猴痘流行国家报告猴痘病例。
据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建立的传染病数据库统计,截至24日,至少有16个非洲之外的国家发现猴痘病例,累计确诊170余例,现有疑似病例87例。猴痘疫情突然在非流行国家快速蔓延的态势,令科研人员高度警惕。
非流行国家报告病例“不寻常”
自1970年刚果(金)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以来,猴痘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区流行。迄今全球报告的多数病例分布在刚果(金)、刚果(布)、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喀麦隆等非洲国家。
然而,自本月初英国出现感染病例以来,非洲以外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和感染病例数不断增多,目前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猴痘感染情况比较严重,许多感染者没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在多个非流行国家出现与疾病流行地区没有直接旅行联系的猴痘病例,这是“非典型”状况。随着监测的扩大,未来有可能在已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其他国家发现更多病例。
英国微生物学和传染病控制领域知名专家、东英吉利大学医学教授保罗·亨特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近年来非洲每年会出现几千例猴痘病例,但在全球多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出现“持续的社区传播、人际传播是不寻常的”。
当前已报告的多数猴痘病例之间似乎没有明显联系,这意味着可能已存在多条社区传播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痘病毒小组负责人、流行病学家安德烈娅·麦科勒姆说,猴痘病毒感染通常易被察觉,部分原因是它会导致皮肤病变。如果猴痘可以无症状地传播,那将特别“令人不安”,因为这会使病毒更难追踪。
与天花病毒密切相关
猴痘病毒与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亲”,同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1958年,科学家在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体内首次发现这种病毒,当时这些猴子出现“痘状”传染病,猴痘病毒因此得名。曾多年研究非洲地区传染病的亨特教授说:“猴痘是一种已知存在很长时间的病毒,随着天花被根除,它才成为人们担心的病毒。”
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有效率达85%。一些科学家认为,自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根除了天花之后,人们对猴痘的免疫力也在下降,这是猴痘感染在过去几十年增多的原因之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传染病学家雷娜·麦金太尔说,自从天花被根除以来,对这类病毒免疫力减弱或不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每年都在增长。
对于此轮猴痘疫情突然暴发的原因及传播线索,科学家仍在寻找答案。世卫组织资料显示,猴痘病毒的西非分支感染病死率约为1%,而它的刚果盆地分支感染病死率高达10%,传染性也更强。19日,葡萄牙研究人员公布了当地检测到的猴痘病毒的初步基因组数据。数据显示,当地发现的猴痘病毒与西非分支有关。
科研人员说,这仍是一份早期的基因组数据,导致当前疫情的病毒与西非分支究竟有多大不同,以及不同国家发现的病毒是否相互关联等问题仍然未知。麦金太尔表示,解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了解猴痘病例突然增多是否源于发生了使病毒更容易传播的突变,以及历次猴痘疫情是否可追溯到同一起源等。
是否会成为大流行
世卫组织资料显示,接触猴痘患者的破损皮肤、呼吸道分泌物、飞沫及被污染物品等有可能被感染,其潜伏期可能长达21天,感染风险最高的是在猴痘患者出现症状后与他们有过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
近期出现的病例中,许多感染者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男男性行为者。亨特表示,尽管猴痘“通常是一种不易传播的疾病,可能不会对普通人群构成太大风险,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人群的感染风险更高”。
猴痘会成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吗?亨特指出,“事实上,在任何传染病传播早期,我们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猴痘病毒“永远不会是新冠病毒”。
麦金太尔说,新冠病毒是一种进化较快的RNA病毒,其变异株经常能够避开接种疫苗或早前感染形成的免疫力。而猴痘是由一种相对较大的DNA病毒引起,DNA病毒比RNA病毒更擅长检测和修复突变,这意味着猴痘病毒不太可能突然进化成易于人际传播的病毒。
世卫组织表示,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对猴痘的认识并采取全面措施,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提供支持性护理等,以限制其进一步传播。亨特认为,控制猴痘疫情的关键是采取“环形疫苗接种”策略,即“尽可能快地识别每一个病例,然后为所有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这也是人类消除天花的方式。他呼吁,各国应加强合作,“在未来一两个月内控制住猴痘疫情,因为人类已拥有针对猴痘的非常有效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