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香火反映了什么事(宁浩香火在哪里拍的)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清奇的画面,亦或是荒诞的表达,却总是让江大侠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而他的这部处女作《香火》更是如此。
2003年,宁浩在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大钻石》创作之后,很快写了自己的第二个剧本《香火》,这一次,他自掏腰包,拍摄完成了《香火》。此时的宁浩不知道要用这部电影干什么,在摄影师朋友介绍,将《香火》给香港电影节选片人看过后,受邀参加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屡获奖项。自此,宁浩完成了电影导演的转变。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在一个在一个偏远的小庙,里面的佛像倒了,于是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在经历相关部门的拒绝,化缘善款被没收之后,最后,无奈之下开始了招摇撞骗,在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之后,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香火》真的只是讲了一个有社会问题的故事吗?如果你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追溯一下,这个故事的最开始,是因为小和尚在隆冬的时候,因为鞋子破了,在无奈之下,就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在结尾的时候,佛像是修好了,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寺庙,佛像,僧袍是小和尚做香火生意的道具,功德箱里没有功德,却多了贪婪。贫穷地方的小庙和小和尚不能和大庙里面的大和尚攀比,对他们来说,维持温饱都需要通过各种欺诈才能实现,这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迷信与愚昧离不开。
其实,电影的内核,早就影片中点名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其实,小和尚修缮佛像,很难讲是因为信仰。仔细来讲,小和尚是一个有些慧根却没有半点佛性的人。比如说,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还有,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而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而且,影片里面,多次强调了修佛的动机,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是为了什么呢?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也许这就是宁浩,他的电影,全是小人物求生存,每个小人物都是那么的卑微,他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大环境永远是他片中人物一个又一个的阻碍。在影像里面,看得到的都是隔壁邻居或是楼下小李一样,他们在生活,他们真实存在于那片光影世界中。
其实,关于小人物,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早已走向极端,他们边缘化,边缘到连国人都能感受到陌生。《小武》里面的扒手,小混混,妓女每一个人物都很边缘,它代表不了中国群像,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边缘化群体组成,所以,也就能理解《天注定》为什么会召来骂声,其实,中国人还是更多儒家主义。
也就能了解到,当小和尚报了个三千,人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为什么都不会拒绝呢?怕惹更大的麻烦上身罢了。小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啊,简直就是身边的王姨和李叔。
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本文由江南影视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每篇文章均有相应影视资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电影,影视资源,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