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调度指的是让演员在规定情境(规定情境由哪些部分组成?)

2022-10-27 12:18:26 0

场面调度指的是让演员在规定情境(规定情境由哪些部分组成?)

摘要:“规定情境”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和前提,演员如果离开了“规定情境”,那么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一系列的舞台行动、对剧本主题的表达也就失去了可靠的依据。可以说,“规定情境”制约着人物的舞台行动,是演员深入认识角色并且表现角色的必经之路。而反过来说,规定情境的不断变化又使得舞台行动随规定情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规定情境;舞台行动;

“规定情境”一词是在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被首次提出来的,其意思是指作家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以及艺术家们在二度创作中对剧本和演出所作的大量的内容补充。并且斯坦尼拉夫斯基还说:“规定情境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它所作的补充,动作设计,演出,美术设计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他演员在创作时要注意到的一切[1]”。简言之,就是给演员创作提供一个具体的背景。具体来说,“规定情境”主要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部规定情境和内部规定情境。

一、规定情境对角色塑造的重要性

“规定情境”是演员接触角色的媒介,是打开角色塑造的一把钥匙,如果离开了“规定情境”,就很难去塑造角色。在实际的排练中,演员总是通过角色生活的时代、环境、思想等多个方面去诠释角色,解读角色。其实,这就是在挖掘剧本的“规定情境”。规定情境看似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读剧本,是可以了然于胸的。“外部的情境”就是剧本的事件、时间、情节、故事、剧本的外部生活结构和基础。我们在看完一部戏剧演出的时候,在对演员和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某某演员没有“入戏”或者很“入戏”,其实也是碰触到了“规定情境”这个概念。抓住了外部规定情境,从而进一步研读剧本,可以进入“内部规定情境”,内部规定情境就是角色的内在精神状态,它包括角色的意志、想象、心理情感等,是需要演员去认真揣摩的。当然,所谓的揣摩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去想象,而是从剧本中去寻找答案。外部规定情境和内部规定情境是紧密相联的,通过外部规定情境从而更好地进入内部规定情境,而对内部规定情境的理解和把握又可以更进一步的表现外部规定情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假定性,而规定情境其实就是一种假设,演员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假设自己生活在作者所塑造的大的情境里,假设剧中角色的境地就是自己的境地,从而去表现出角色。演员对这种假设的思考的最终体现,和自己本身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生活经验积累的越丰富,或许对剧中人物所经历的种种生活有着更为强烈的感知,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表现出来。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行动,但是任何一个行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演员在创作中就必须了解规定情境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规定情境与行动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要求演员进入角色的生活环境,体会角色的生活境遇[2]。

对于演员来说,只有把握了“规定情境”,演员才能进一步对剧作进行二度创作。斯坦尼拉夫斯基在谈创造“规定情境”时说:“首先你应当把从剧本中、从导演的排演中、从演员自己的幻想里的一切‘规定情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想象一下。这一切资料会使你对于所扮演的角色在它的周围环境中所过的生活有一个总的概念……还应该真诚地相信在现实中这种生活的实际可能性,应该习惯于这种生活,做到与别人的这种生活打成一片。假使把这一切都做到了,那么在你们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3]。”演员在读剧本的时候,首先在心中要形成一个“内心视像”,这个内心视像是通过剧本而形成的,简言之,就是剧作家给我们形成的一个“规定情境”,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仔细揣摩剧本的“规定情境”,在上面下功夫。如果一个演员无法创造出剧本的“规定情境”,那么就无法创作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无法创造出真实的人物行动。当然,演员的二度创作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个是建立在对剧本规定情境的深度挖别后的基础上,此时,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规定情境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演员的二度创作中,这样的创作,能够使得塑造出来的角色形象鲜明,人物行为更加真实。

二、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行动则通过人物的动作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任何角色都必须通过该角色的舞台行动展现在观众面前。戏剧归根到底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这个表演过程中,规定情境和舞台行动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一台让观众叫好的表演,无疑是规定情境和舞台行动的完美统一。对于演员来说,应该深入理解规定情境,思考在规定情境中应该会产生怎么样的舞台行动,在这个基础上来说,规定情境是舞台行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舞台行动的产生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规定情境,创造出来了新的规定情境,自然又产生了与新的规定情境相对应新的舞台行动。

规定情境是舞台行动的基础和前提。规定情境制约着角色的一切,没有脱离规定情境的行动,不然,演员的行动就沦为了一般化的行动,也就谈不上人物形象的创造。特定的规定情境产生特定的舞台行动。比如话剧《雷雨》,在周朴园让蘩漪喝药的那段戏。周朴园让蘩漪喝药,蘩漪不肯喝,周朴园却以各种借口强迫她把药喝下去。其实,剧本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突出周朴园对蘩漪的不好,意在突出作为一家之主,周朴园的家庭地位和权威性,这个才是剧本通过这段戏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当然,作为演员来说,在剧本给出的这样一个规定情境下,首要任务就是仔细思考这个规定情境,并且思考怎么样能通过具体的舞台行动去体现出这个规定情境,很显然,脱离了这个规定情境,肯定是无法塑造出周朴园这个角色的本来面目。无论是蘩漪,还是周朴园,如果单纯的为了表现出喝药这场戏,就无法触及到剧本的很层次含义,也就无法很好的表现出角色,舞台行动也变得呆滞。对于整个剧本来说,由于剧本中时空的不断转换、矛盾冲突的变化、人物关系的变化等等,每一场都有每一场特定的规定情境和任务,这也就要求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充分考虑到规定情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舞台行动,使人物的舞台行动符合规定情境。演员塑造角色,想要塑造的逼真、成功,不仅仅要掌握人物该有的舞台行动,更要把握人物所处的环境。演员只有明确了人物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境地,才能清楚剧中人物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更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更成功的人物形象。

舞台行动要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知道,对规定情境的深度挖掘,可以使得舞台行动更加准确,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但是,剧情的不断变化,也使得规定情境的不断变化,自然舞台行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戏剧作品来说,每一幕有每一幕的戏剧冲突,每一个戏剧冲突自然都有对应的解决方式,这些解决的方式就是剧中人物在面临不同的境地时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舞台行动。谭霈生先生在《论戏剧性》一文中说道:“一出戏的开端部分,要造成戏剧情境。人物进入情境之后,动作开始,冲突展开,情节发展,开端部分造成的各种因素——情况、环境、人物关系,随着冲突的展开、发展,有时旧的因素的消灭,新的因素的出现,就造成了新的情境。人物进入新的情境,又会有新的行动,使冲突继续展开,情节继续发展。情境的变化,造成场面的转换。戏剧冲突正是在这些不断转换、前后衔接的场面中一步一步展开,逐步推向高潮直至结局的[4]。”

结语

总之,对于戏剧表演来说,深度挖掘剧本的规定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表演的成功与否。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没有规定情境,就没有行动,行动永远是对规定情境的回答”。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促进,只有正确的把握了两者的关系,才能塑造出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舞台动作。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第7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2]王学明.《角色的基础就是规定情境的创造》[J].上海戏剧学院报.2015.

[3]《斯坦尼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第7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4]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原载:戏说梨园

关键字:  场面调度指的是让演员在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由哪些部分组成  表演中什么是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是什么意思  规定情境表演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