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7R2国行是多久出的(m17r2上市时间)
Alienware外星人,是戴尔旗下的顶级游戏电脑品牌,在设计方面一直引领着潮流,当然价格也不菲,应该算是所有游戏电脑品牌中最贵的。比如今天的主角,价格高达.....元(大家猜猜多少元,谜底文末揭晓),搭载了8核16线程的i9处理器和RTX 2080 Max-Q显卡。如此夸张的配置和价格背后,有何威猛之处?又有什么槽点?本文为你一一解答。
配置和规格:
■屏幕:17.3英寸FHD144Hz高刷高色域IPS屏
■处理器:Core i9 9980HK(8核16线程,2.4/5GHz)
■内存:板载2×8GB双通道DDR4 2666内存
■显卡:RTX 2080 Max-Q(8GB)+UHD 630
■存储:2TB东芝PCI-E SSD(可扩展第二根)
■网络:英特尔AC8265 802.11ac无线网卡+Killer千兆有线网卡+蓝牙
■接口:背部:HDMI2.0、Mini DP1.4、雷电3、Alienware显卡扩展端口、电源口;
左侧:千兆有线网RJ-45口、USB3.0口、3.5mm复合音频口;
右侧:2×USB3.0口
■重量:机身2.62kg;适配器+线 0.89kg
■服务:2年先智服务,意外损坏免费保修(含进水/跌落/挤压/电涌)、全球联保、上门服务、7×24小时软硬件电话支持等
外观与设计亮点:
漂亮,较轻,细节考究
顶级游戏本,顶级配置,在你印象中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肯定很重呗。是的,以前的顶级游戏电脑,往往也有顶级的重量,重量3kg以下你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打招呼。但如今轻薄是大势,所以顶级游戏电脑也在减重做薄。Alienware M17 R2重量只有2.62kg(比机械革命X9Ti-R i7/RTX 2070款的2.64kg还轻一点),整机厚度在20mm~21mm左右,其中主机面的厚度只有15mm左右。作为一款17.3英寸搭载i9 9980HK和RTX 2080 Max-Q显卡顶级配置的机型,能做到这个重量和厚度,真的需要实力!
另外,该机没有为轻薄牺牲易用性细节,具备1.7mm按键键程,A/C/D面都有亲肤工艺涂层(后续会解释为什么)。接口布局方面的逻辑也很清晰,粗线缆尽量后置,同时机身左右两侧的接口也尽量靠后,不干扰用户的使用。当然,由于机身三面散热,有四个散热槽,所以左右侧接口虽尽量靠后了,但也就是在机身中部位置。
▲M17 R2的三面接口图,从这里可看到机身后部的蜂窝状散热孔,以及环状灯带(颜色可调),这也是这一代Alienware的标志性设计。尤其是环状灯带,连近日才推出的新款Aurora R9台式机都有该设计▼。实际上这个灯带还有个名字,叫做“Infinite”。
▲这是Alienware近日才推出的Aurora R9台式机(Aurora是次旗舰机种,旗舰机种是Area 51系列),也带有Infinite环状灯带。
▲M17 R2有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而官方取了很文艺的名称,叫做“星辰/月球暗面”。实际上我们认为后者更准确一些,因为黑色款的机身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黑色,只有机身后部那一大坨、机身前侧面及屏幕边框是黑色,其他诸如A/C/D面都是深灰色。
▲这张实拍图能清楚地展示该机的真实配色。
▲如今Alienware也能通过Commander Center自定义每个按键的颜色了。图中牛大叔把《守望先锋》的常用按键都设置为蓝色,周围的其他按键则设置为每按键不同色。不过这种每个按键都设置的方式真的好麻烦,为什么不直接推出一个“五彩斑斓”模式呢?
外观与设计槽点:
屏幕边框与前侧面采用亮光漆工艺
一台顶级电脑,自然要在设计方面下狠功夫,做到与众不同,这一点,M17 R2做到了。但有些基本原则不能忘——比如,要方便拍出漂亮的图片便于口碑传播。但站在传播和宣传角度,该机有个值得商榷的设计:其机身前侧面,以及屏幕四周边框采用了镜面漆工艺,这会导致两个不妥:
1.特别容易凸显沾染的灰层和污渍(如指纹印);
2.拍摄时,画面中全是反光点。你越想呈现它的设计,灯光布置越多,反光点就越多,需要特定背景的影棚才能较好地拍出效果,后期PS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很难想象普通用户/消费者能够拍出该机的漂亮图进行口碑传播。
当然,如果是一台几千元的笔记本,我不会把这些问题单独提出来说,但作为几万元的机型,这个点没有考虑到,的确有遗憾。另外,A/C/D面的亲肤材质也有容易沾染指纹和油渍的问题,虽然用麂皮很容易擦掉,但的确很麻烦。
处理器性能优点:
爆发120W,可稳定输出92W+,性能爆棚
2.6kg的机身塞入i9 9980HK和RTX 2080 Max-Q,坦率说,最初我是比较紧张的,担心性能释放水平。
坦率说,如今英特尔给了OEM厂商比较宽松的环境,比如酷睿H处理器i5/i7分别可以稳定跑到60W/70W——也就是说,只要你跑到45W就算合格了。即便是i9 9980HK这种“8核16线程可超频高端处理器”,其TDP也仅仅是45W。而OEM厂商迫于成本压力,似乎没有太多能动性去提升性能释放,这既会增加供电单元成本,也会增加整机散热负担和散热成本,还会增加整机重量和价格,似乎“费力不太讨好”。但如果i9处理器都只给出45W的性能释放,那无疑就太坑了(参考苹果笔记本的单热管压i9,当然,坑爹不止是苹果)。
而在这个环节,M17 R2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该机的i9 9980HK在正常模式下,爆发功率可达110W,在预设超频模式下,爆发功率可达120W,而在绝大部分单独处理器负载的应用下,然后启动了风扇的“全速”模式和“高性能”电源模式(见下图),CPU得分提升到了1847cb,把6核12线程的i7 9750H(通常得分在1100cb左右)远远抛在了身后。
▲以下的性能测试,如果是单纯处理器负载,都开启了预设超频模式,温度(风扇转速)设置为“全速”,Windows电源模式设置为“高性能”。如果是游戏测试,则关闭处理器超频(因为游戏要强化独显性能)。
▲M17 R2的i9 9980HK处理器应用爆发阶段的情况,封装功率116W,频率高达4.24GHz。
▲Cinebench R20得分超4000cb,测试后期封装功率也高达98W。各位之前印象中移动处理器的最高得分是多少呢?^__^
如此强劲的处理器性能释放,势必会给“吃处理器资源”的专业应用带来极大的利好。下面来对比一个熟悉的应用,看看M17R2中i9 9980HK的威力▼:
▲Blender单帧渲染,开启超频模式4分33秒;不开启超频模式4分43秒。
▲有对比更直观,在针对处理器的专业应用领域,M17 R2的i9 9980HK以高性能释放一骑绝尘,把同样是高性能释放的i7 9750H远抛身后。相对于标准性能释放的i7 H处理器,i9 9980HK的效率几乎是倍增!
显卡性能优点:
100W输出,游戏表现胜过2070标准版
说完了处理器,来说说独显。笔记本的独显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它的频率/功率是可变的(OEM厂商根据机器的散热和供电情况可以自己调校)。而结合上“低功耗设计”(Max-Q),就更为复杂了。大家先来看一个规格表▼:
▲RTX 2000系列移动显卡,无论哪款,除了CUDA核心数量(Shader数量)不可调,其频率和功率都是可调的,而且可调范围非常大!比如RTX 2060,是80W~90W;RTX 2070最高的是115W,但也有100W的,有90W的,Max-Q设计甚至可低至80W;RTX 2080就更夸张了,Max-Q设计的最低配置可降低到80W,所以M17 R2无论是游戏表现还是单处理器的专业应用表现,都非常出色甚至是抢眼,且明显超越了RTX 2070标准版机型。之前有人得出的“RTX 2080 Max-Q反而不及RTX 2070标准版”的说法,在M17 R2上不适用!
散热槽点:
处理器和C面温度高,建议适度垫高机身后部
说到Alienware M17 R2的明显遗憾,还是处理器温度高,100℃是“常态”,即便是处理器单负载应用,也很容易飙上100℃。其实不光是Alienware,戴尔的G系列游戏本也是如此。牛大叔就这个问题曾经咨询过戴尔,官方回答是:设计师认为100℃没有问题啊。其实,设计师或者说我们的看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极限双考机的温度图(室温26℃)。注意,RTX2080 Max-Q在双考时设置的标准FHD分辨率,未开启MSAA。30分钟后的稳定状况如下:显卡稳定在90W上,温度只有69℃,核心频率1185MHz;处理器的8个核心温度在88℃~100℃范围内波动,频率在3.22GHz上波动,封装功耗能稳住60W。
由于极限双考机测试的负载其实比实际游戏要大,所以以上表现看起来还不错?但实际上,能有如此表现,是因为我们略微垫高了机身后部(用一本厚小说书)——这时机身底部空气流通更顺畅,但又不像吹风散热器那样垫得太高导致无法操作键盘(必须用外接键盘了)。这种适当垫高机身后部的效果就是:处理器虽然最高温度还是100℃,但是低温部分从95℃降低到了88℃,大幅降低了7℃,成绩好看了很多。另外,独显的温度也降低了5℃。换句话说:如果我不垫高机身后部,独显温度会达到74℃甚至更高,频率会更低一点;而处理器的温度会来到95℃~100℃,频率也会略微低一点点。
无论如何,我们都建议略微垫高机身后部,因为这有助于延长处理器的性能爆发时间,同时在长时稳定温度上,降低温度的下限。
但另一个温度,就不那么容易降下去了:C面温度。
▲这是双考机30分钟后的C面温度详图。键盘上部(键盘外)靠近屏幕的蜂窝孔区域,最高温度达到了61℃,不能持续上手。另外,主键盘区中间偏上位置的温度也很高,最高达到了56℃。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何该机的C面也会采用亲肤工艺了——亲肤工艺可大幅降低手部的热感。之前我们给大家定义过——如果是纯粹的金属面,46℃就不能持续上手了;如果是塑料面,53℃是临界温度。而M17 R2虽然主键盘区温度最高达到了56℃,热感非常明显,但不会瞬间烫手。即便是61℃区域,手不小心放上去,只要不持续停留并无问题。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该机的游戏操控区域温度并不高,包括WASD,包括光标按键处,以及左右腕托区域,温度是完全可接受的(不要忘记是亲肤工艺的)。总体来说,游戏操控没有问题。
分析处理器动辄100℃,C面温度高的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对“高温”的理解不甚相同。我们还是建议设计师听听中国用户的感受,更要考虑到中国室内温度高的现状(无论台湾也好、美国也好,室内空调温度普遍都调得很低)。而另一方面,也有M17 R2轻薄化的原因——当我发现该机才2.62kg时,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而从温度测试来看,轻薄化还是有一定代价的。
但在这个部分我要强调一点:和散热不合格的机型“温度高导致严重降频,严重影响性能发挥和游戏体验”不同,Alienware M17 R2仅仅是处理器温度高,但其性能依然是“超标”的,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且显卡温度非常低,性能也是充分释放了的。该机的游戏表现出色,专业应用也很生猛,严格来说是一款“温度高的生猛机型”。
▲该机在高负载下D面温度也不低,不要因为不太重就误以为可放在膝盖上使用——请牢记,它是一款i9/RTX 2080的高性能猛机。
▲M17 R2的内部,主板采用了倒置设计,热管在键盘面下面,D面看不到。塑料麦拉挡住的只有板载的内存(不支持扩容)、主板。注意,该机有两个M.2 SSD位置,其中一个只支持PCI-E SSD,另一个支持SATA和PCI-E SSD,扩容前需要仔细看标识。另外,该机采用了分离式的异形电池,76Wh容量,机身内部已无2.5英寸硬盘位。但坦率说,买得起这个机器的人,再扩2TB SSD也根本不是事儿(笔记本的2.5英寸HDD正常能用的最大规格目前也就2TB,3/4TB款太厚放不进笔记本,是监控设备专用的)——另外,请相信我,游戏放在SSD上,读盘速度简直是飞,的确是很有价值的。
▲屏幕转轴处的TOBII眼动追踪装置,可辅助操作,且在玩部分游戏时也能进行快速的游戏辅助,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
购买建议
●首先明确一点:Alienware M17 R2从性能释放和配置来说,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顶级游戏本的称号。当你站在用户的角度,你能挑剔的只有两点:处理器的温度较高(但性能依然猛);机身较容易沾染指纹和污渍。
●另外,从购买层面,我们不建议买RTX 2060这类低配版本。顶级游戏本的价值就是要各方面都顶级,能凸显出与主流价位机型的优势。与其花16999元~19999元买个主流游戏本配置,还不如更上一层楼,彻底拉开配置差距——关键是,这种配置差距是能体现在应用性能上的,并不是“配置高了,价格高了,但性能其实不行”。
●建议重点考虑RTX 2070 Max-Q款,FHD分辨率下应对任何游戏也都是信手拈来。如果没有专业应用的诉求,i7 9750H款即可。由于M17 R2全系列都是144Hz高色域屏,16GB内存,而且RTX 2070 Max-Q款至少都是1TB SSD,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有任何配置短板——甚至TOBII眼动追踪都没有拉下。
●i7 9750H正常情况下跑不到90W那么高,所以理论上,i7款的散热表现还会更好。当然最重要的是:i7/RTX 2070 Max-Q版本的起价只要23999元,比我们测试的顶配版本便宜16000元左右(本文测试机,官网报价39999元,京东卖价396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