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方块环游记_俄罗斯游记马蜂窝
白灯,红灯,黄灯,蓝灯,不动的灯,闪烁的灯,急速流动的灯。眼前的灯,远处的灯,停机坪上停着的飞机机身上的灯、机仓内的灯,在夜色辉映。再见了,忙碌了九个小时的空中小姐,莫斯科到了。
刚才弦窗外还亮着动人心魄的云霞,现在全部消失了。检票口年青的工作人员腕上戴着硕大的手表,认真工作,检验着飞机票,验完机票从窗口递给我,抬头注视我一眼。天黑下来了,空中飘落着不大不小的雨滴。
第一天去莫斯科郊处一个小镇,参观谢尔盖三合一修道院,我至今弄不明白大修道院里有多少“单位”,门口飞落着无数的胖鸽子。大巴在公路上时行时停,有些堵车。公路两旁是白桦林,白桦树又瘦又高,有笔直的,有弯曲的,有斜倒的。俄罗斯没有山,窗外是一马平川,昨晚的秋雨打落了一地树叶,放眼远处,视野从未如此开阔,我想起中国的古诗“敇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空是巨大的白云、灰云,地平线上也满是灰色云条。车程有几个小时,看着白桦林,黑色潮湿的土地,喝足了茶水,心旷神怡。导游讲完了欧洲宗教及其流派,车内安静了好长时间。触景生情,我便轻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真是唱这个歌的地方,在游伴和导游的鼓励下,我放开声音,又唱了《小路》、《共青团之歌》。在莫斯科郊外唱这些优美的前苏联歌曲,有着说不出的兴奋。这些歌唱了几十年,到了俄罗斯大地,莫斯科郊外,正应一抒胸怀。
来到俄罗斯,我不仅要看冬宫、红场,同样想看看俄罗斯人,我看过不少苏联电影,可以说与那里的人民神交已久。于是仔细观察了许多俄罗斯人。他们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你观看他们,他们报以微笑。男人不傲慢,女人不矜持。男人们大都比我这一米七六的个子高一个头。女人没有想象中的臃肿,细高个儿倒不少。见到的人,没有一个驼背的,一律挺胸拔背,微微低头,似在沉思,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与之相遇,大约看见我的白发,总是放慢脚步,让我先走。眼光是坦诚,自信。
我的一个同学是定居澳大利亚的,他对我说,到了澳州,就感觉非常放松。我立刻说:这是因为眼前消失了那些凶狠的、敌视的、猜忌的、冷漠的目光,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放心地做人”,所从轻松。在宾馆坐电梯,上来一男一女两个中国人,电梯关门很慢,又上来四个俄少女,一进门,四女站成方形,使占用的面积达到最小,粉颈微垂,低头不语。中国那个还算年青的女子,对男子悄声:“电梯关得这么慢,真落后!”
在大街上看到很多学龄前儿童,由父母带着,都很瘦,我一天之内只看见一个小胖墩儿,其他的都一个样子,似乎营养不良,他们与父母说话的时候,都很温顺。父母与他们说话也很认真,像朋友交流,看着心里暖洋洋的。没见父母反复地叮宁,没见儿童浮燥不安。
我们又去看彼得要塞,当然是在涅瓦河畔,里面有一个造币厂,中国第一批钱币,就是在这里印的,看那沉重的大铁门可知。要塞后来并没有启用,因为不等外敌来,俄国已经将领土向前扩展。后来要塞改成了监狱,据导游讲,当年判了流放的犯人,都从这里出来,坐船到对岸,然后徒步五千公里,用长达七个月时间,才能走到西伯利亚,路上死亡大半。到了那不毛之地,天气酷寒,零下四十度。这与旅游的滋味可不一样。何况,就是这样的旅游,也把我们累的夠呛。
冬宫参观了一个半小时,只看了个大概的大概。出门天阴下起雨来,大巴车拉我们去用午餐,街道宽广,建筑物都有几百年历史,大多五层。这里毎一条街道都是庄严的大厦,都是凝固的交响乐。随便一指都吓你一跳:涅瓦河畔一座楼是“列宾美术学院”,不是列宁是列宾,列宾画过经典的“伏尔加纤夫”。
画院七年制,二年级学生的作品已经洛阳纸贵,卖画足以交学费和吃饭。俄罗斯人崇尚艺术,吃不饱也要看画展。短短两天我几次看见在街头有拉小提琴的,看见有人将纸币送上,放进琴盒。
涅瓦河是俄罗斯四大河流之一,水深平均28米,灰色的河面上闪着暗淡的光。圣彼得堡房屋不讲究采光如何,一律沿涅瓦河而建,是以河流为坐标的。
大巴在涅瓦河边停下,隔河看,不远处是依稀是冬宫。一九一七年十月,廵洋舰“阿芙乐尔”号在这里向冬宫开炮,炮弹落在冬宫广场。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著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以雄壮的笔调,概括了中国人半个世纪思想探索的历程,以诗人的语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先贤们对西方道路视而不见,不是不愿学习西方,是帝国主义结着伙来烧杀抢掠,所以毛泽东幽默地说;“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
中国人走到了今天,也许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但总会走下去。我们要学习俄国人的精神,坚忍、勇敢、不灰心,一直前进,不怕一时的曲折。俄罗斯人好样的,真是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此之谓老大哥。
晚七点乘上高铁,四个小时后到达圣彼得堡。两个城市相距700公里,在中国,这段行程两个小时就行了,可见中国也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但俄罗斯人很满意,因为过去要坐八个小时才行。
已是深夜,天气冷了,刚刚下过一场雨,街道上树木根部积着浑浊的水。导游说圣彼得堡下雨是家常便饭,出门一定要带伞。
明天参观冬宫,要预约买票,参观时间是十一点,上午十点出发。虽然是半夜,对我们来说,时间很充裕,进入宾馆房间,先打开手机,这手机二天来接不上信号,积攒了上百条短信,我很感谢刚刚认识的导游,是他把我手机拾缀好了,导游都是外语学院俄语系毕业的学生,东北青年,他手拿我的手机,像是整一个魔方,半天舒一口气,接好了。
冬宫建于1721年,是俄国近百个博物馆中最大的。从外表看,比《列宁在十月》上看到的小多了。在噪杂的各国、当然主要是中国旅游团的人流中挤进去,一看,我真是傻眼了,一个接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厅,高达数十米,从天花板到屋顶,全部珠光宝气,宗教名画的真迹陈列在墙上,宗教史、艺术史、近代世界史地讲解,令每一个人肃然起敬,也许今天不知什么原因参观的人少一些,导游再三庆幸来的早不如来.巧。我们旅游团十二、三人,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于心中的俄罗斯向往已久,“到苏联去看看”,是他们几十年的愿望,毕生的愿望。
过了一阵,紧张感、疲劳感消失了,人人神情怡然,我看紧张地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年青的导游,他口若悬河他讲解着冬宫珍宝,一面不断地叮嘱:拿好包跟上队,下一个展室小偷多!
这条小路被称为“生命小路”,1941年7月起,德国人围困列宁格勒近900天,城内物资奇缺,冬天,苏联人在拉多加结冰的湖上修出道路,通过这条路向列宁格勒运送了27.1万吨物资,汽车在冰上通过,德国人轰炸冰面,司机们把汽车车门去掉,陷入水中可以逃生,我不知道死亡数字,只见小路近拉多加湖边,有一座彩虹式纪念碑,其实是两段弯曲的不相连接的石碑,更像当年苏联士兵在艰难地运输,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碑下是长明火,四周摆着雨水淋湿的红玖瑰。我们住了四天的宾馆前,有一座大型塑像,一群红军战士在英勇战斗,当年,这里是列宁格勒阻挡德军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问导游:俄罗斯了小孩怎么没有胖的?导游在俄罗斯十五年,什么都知道。他说,俄罗斯妇女怀孕,要经常去医院检查,由医生规定食谱,医生要孕妇不要吃太多,婴儿出生,4斤左右就可以了。胎儿太大,影响分娩,也会导致肥胖儿出生。婴儿出生后,营养要合理,不要让他们吃成胖墩,一旦吃胖了,减肥谈何容易。
这使我非常感概,在我国,独生子女制使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简直捧上了天,想吃什么给什么,要星星给个月亮,这样做真是害了他们!而且剖腹产对母亲损害太大,太残酷,在过去,是不得已而用之,现在年青的母亲们却甘之如饴。
俄罗斯人口呈下降趋势,姑娘们不愿结婚生子,尽管产假三年,工资照发,生三个以上更是了不得,工厂单位要保证她们永不下岗,但还是没用,俄罗斯姑娘要尽情享受美丽的青春。在俄国,孩子是要父母带的,爷爷奶奶不再操心了。大街上,领着孩子的,推着婴儿车的,全是年轻父母。
喷泉的水来自涅瓦河,七十四公里的涅瓦河的源头是拉多加湖,它位于圣彼得堡东北部,从市区到湖畔,大巴要跑两个小时。十月九日天气阴冷,秋风劲吹,拉多加淡水湖像浩瀚的大海,俄罗斯不缺淡水,他们还有一个贝加尔湖,也是淡水湖,所以宾馆和饭店的水龙头压力十足,而居民用水用电是兔费的,供暖也是免费的。
拉多加湖边建了许多木屋。一块大木板上,写有中文广告,上面写着一百万卢布可买五百米土地。一百万卢布等于十万元人民币,这五百米大约是五百平方,写广告的人没在“米”字上加一个小“2”,表示花十买得不是一条线。我们都无意投资,上车向
回走。这是一条很窄的柏油路,两车相会勉勉强强通过。小路两边是茂盛的大树与草地。俄罗斯政府给城市居民一顶福利,城里人可以到郊区来盖别墅。因为地广人稀,别墅随便盖,不要钱。盖了就是你的,政府承认并发给证书。当然别墅都是普通的小木屋,形形色色。节假日和周未,城里人全家驾车来住两天,喝酒吃烤肉串,俄罗斯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陶醉在大自然、啤酒或伏特加酒里。
车跑了半天,扭头看见窗外,树木间“别墅”一座连一座,数量真不少。这还只是建在路边,里面有的是地皮。顺便说树林里遍地是磨茹,人们捡多了,吃不了腌着吃。每到星期五,是彼得堡最堵车的时候。
彼得堡的十月是阴郁的,离冬天不远了。十月八日一大早,窗外是个无风的晴天。我们到彼得大帝夏宫参观,此地离城市三十公里。难得今天阳光灿烂,在这季节,阴雨连绵毫不奇怪。
夏宫里喷泉很多,飞珠溅玉,这在现代人看来没什么新奇的,倒感觉有些矫饰。一直向前走,是波罗地海芬兰湾,约一公里的道路两旁,满是树木,极尽秋色之美,天空很蓝,蓝得圣洁,蓝得仿拂宇宙间没有一粒灰尘;无边的树木那样秀丽、妩媚、端庄而生气盎然,微风中像天上的仙女下凡,不,在俄罗斯,应该说是圣母降临,众神化作了另一种生命形态。
游人不断,他们在不停他拍照,似乎想用手机把夏宫搬回去。那真是有点傻,为什么不多看一会呢?将活生生的仙境拍入屏幕,活的景物已成了木乃伊。飞行六千公里来到这里,是为了感受此时此地的气氛呀。
八天的旅游结束了,我们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想了很多。我们似乎懂得俄罗斯了,又似乎更不懂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生命之树长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是的,谁也解释不了俄罗斯,然而俄罗斯永远是生机逢勃,强大而自信。如同辽阔土地上的森林一样,参天而立,万世长存!
在俄罗斯几天,经常感觉还在国内,回国之后,又时时感觉还在俄罗斯。这个国家对我影响太大了。我看的外国影片,以苏联的居多,在冬宫参观出口,在拥挤中,有人喊着:“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这引起笑声。
多年来,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中,了解了旧俄时代人民的苦难。苏联歌曲更是脍炙人口,这几天,我经常哼着《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森林矿产,没有见过一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自由呼吸……。
俄罗斯城市教堂很多,而且座座高大雄伟,紫金为顶,金光闪亮。教堂里烛火摇曳,祈祷者虔诚而善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牧师仿佛从电影中走下来,雪白的大胡子,一双明亮有神慈和善良的眼睛。
克里姆林宫上一吨重的红宝石组成的红星仍在闪亮,马克思的石雕仍矗立在街头。红场上无名烈士纪念碑火焰在燃烧,两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笔直的挺立两旁,纪念碑的雕塑由钢盔和步枪组成,后面墙下是成束的鲜花,一见之下我热泪盈眶。
莫斯科1985年建成“`胜利广场”,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40周年。俄罗斯人永远不忘那血与火的岁月,铭记先辈的光荣,电视节目里可见穿军装的女演员在倾诉英雄的故事,台下的观众拭着泪水,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仍在上演《天鹅湖》…… 现在没有这样的观念了。
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坐在旅游大巴上,从这个景点到那个景点,从冬宫到夏宫,从拉多加湖到波罗地海,莫斯科河波涛起伏,涅瓦河涛涛起伏,我们也心潮起伏。
十月的天气变化很快,今天阴云满天,明天阳光灿烂。大巴司机瘦削而结实,还有个满头银发红光满面,他们和大街上行走的俄罗斯人一样,平静、自信、健壮、认真。为什么不自信呢?他们有无数森林矿产,黄金和生铁的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世界第一,他们拥有地球上百分之二十的淡水,他们有最辽阔的士地和最顽强的战斗意志,战胜了法西斯解放了欧洲。他们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深厚的文学传统。
大巴车在马路上行驶,马路上没有“电子眼”,他们照样遵守交通规则,人行道前停车让人,库图佐夫大街宽180米,“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森林矿产,没有见过一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自由呼吸”,这是前苏联的《祖国进行曲》,也是他们的国歌。这歌词太贴切了,是俄罗斯大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