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思考1。
11月3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称“建议”)发布,最近想了解一下十四五规划的具体思路,后面也看看能源行业在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的具体举措。本文先从《建议》讲起,先从双循环的角度来剖析。
主要结论是,后续五年到十五年,最核心的行业应该在于自主可控以及消费内需这两方面。再细分行业的话,我更倾向于选择新能源、半导体、军工、汽车。
背景介绍: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通常,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一般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经过了课题研究阶段、思路形成阶段、规划纲要起草和专项规划形成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衔接阶段,直到最后完成并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审议。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 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2035 年),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50 年)。
回顾过往:
回顾过去20年
总体来看,当下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本次五年规划:
本次五年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一起提出。远景目标来看,最具决定性的一项目标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在 2035 年要实现的经济增长目标。对比19年人均1万美元来看,与中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西班牙人均3万美元),这意味着GDP增速仍然要保持较高的增长。
对比过去5年,本次五年规划的重点可能已经从增长的数量转向增长的质量,这可以从今年GDP增长目标的缺失得到证明。其中重要的是,“双循环”的概念被正式引入规划,国内国外双循环——内部和外部——前者强调依靠内部驱动力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后者重申进一步开放和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相互关系来补充内部循环。再进一步讲,内循环主要集中在消费、制造和科技,外循环则是侧重贸易强国。总体而言,长期的投资可以关注在内外循环这两个大方向上,尽管今年已经提了很多了,但仍然有一定的战略引领意义。换个角度来看,可以理解成国内自主以及国内需求。大方针是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不仅仅局限在国内需求的循环,还延申到国内的自主可控到出口贸易。那么核心驱动还是科技创新与消费内需,这是我的理解。
首先来看《建议》里对内外循环的解释:
“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事实上,“双循环”战略之前就已经被频繁提及。特别是今年疫情当下,其重要性不亚于供给侧改革,将是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重要政策之一。而今天可以从自主可控以及扩大内需的角度来切入。
自主可控:
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原材料和市场两个角度切入,把目前的行业分为两部分。第一条产业链是原材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内的行业。其中有部分行业是面临资源壁垒的,例如原油、贵金属、大豆等,另一部分是面临技术壁垒的,例如光刻机、芯片等。第二条产业链是原材料和市场均在国外,在国内制造加工的行业,其中包括低附加值商品,例如纺织服装、家具等,也包括高附加值商品,例如通信电子设备。第一条产业链中的商品更多是关乎国家安全和生存的。资源型商品往往保证我国生存的下限,科技型商品则关乎我国发展的上限。对于第一条产业链,我国一方面需要发展出可替代的技术和能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达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需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引导大众消费,高效促进内循环。第二条产业链则与GDP中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提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更好地形成和扩大内循环中的消费市场。
例如,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但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材料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的低自给自足水平可能会导致政府对该行业过高的政策承诺、支持和投资(中国计划到2025年实现70%的自给自足)。半导体行业只是最热门的例子之一,但进口替代,或者说自主可控这个话题更广泛,也适用于能源、制造业等行业,可能会在以下领域带来长期的供应主导的机会:
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70%以上的石油消费来自进口。打个比方吧,我国是成品油最大的产出国,但同时也是原油最大的进口国,非常尴尬。因此政策希望能源供应多元化、提高环境保护(2035年达到碳排放的顶峰,到2060年碳中立)、产生强劲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绿色能源、环保和高效能源应用,特别是电子汽车(EV)和供应链相关的组件(例如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充电桩)。其实,为什么这么高度重视新能源呢?有很大的原因在于能源安全。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很高,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未来也很难改变,而新能源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弯道超车的一个途径,通过发展新能源,减少对油气资源的依赖,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制造业:国内制造业升级可以通过提高研发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来达成,特别是对专业和精密设备市场。我们的自给自足水平尽管多年来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需要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建议》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另一方面,需要解决产业链的供应安全问题。比如上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软件等环节国产 厂商自给能力薄弱,是中国半导体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加强国产替代。
消费:尽管多年来我们实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在许多服务领域一直存在逆差。比如汽车、免税、化妆品、旅游、药品等。这里的消费是广义上的消费,或者可以理解成带点科技气息的消费。
从建议原文来看,“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可控已经升级到非常高的战略地位了。
扩大内需:
内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在中国可以细分为两类——投资和消费。就前者而言,新基建仍将是增加投资需求的关键来源,能够支持并补充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与实现高质量增长和增强中国技术竞争力的总体政策目标相一致。在消费方面,目前还没具体政策措施,但仍然可以从大众普及和消费升级这两个大方向入手:
大众消费:促进收入增长,通过财政支持、福利待遇、社会改革等手段对弱势群体给予支持,挖掘巨大潜力的低收入人群。
高端化:更高质量和更均衡的增长态势可能会推动中产阶级的扩大,支持消费升级,这在许多行业都很明显,包括餐饮(白酒)、饮料(乳制品)、汽车(豪华车)和专业服务(教育)等。
上一篇: 理财哪个网站好?一定要牢记这六点。
下一篇: 外交恶言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