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山歌感奇针医案、处方

2023-05-16 16:39:29 0

参苓白术山歌感奇针医案、处方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外感咳嗽多为邪实,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或病久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原理。

【病案举例】

1.钱某某,女,50岁。咳嗽不甚,痰多,咳则右胁下痛,动则气喘,伴脘痞食少肢怠,舌淡苔薄腻。证属正气不足,脾气虚弱,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运化湿邪,反壅聚成痰,上渍于肺,阻于息道,碍及肺之清肃之机,此即古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谓,投本方有效。用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扁豆10g,薏苡仁10g,砂仁3g,莲子肉10g,苏子、苏梗各10g,半夏6g,橘红6g,桔梗10g。服4剂后,咳痰少,精神大振,食欲大增,继服5剂,上述诸恙悉除。

按:咳嗽原因很多,总不外乎外感或内伤。临证时应严密掌握辨证原则,分别施治。若见咳嗽有痰,经久不愈者,医者往往难于应付。《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单用肺经药每每不易奏功,然咳嗽痰多,“咳则右胁下痛…动则咳剧”,此即辨证要点,经云是谓“脾咳”是也,用本方有健脾和中、渗湿化痰之功。

2.李某,女,58岁。间断咳嗽、咳痰20年,加重1月。于1998年11月4日首诊。20年来每遇受凉后即咳嗽、咯痰,间断在当地给予中西药治疗,但易受凉使病情反复发作1月前受凉后再次发病,在当地静滴先锋霉素V等治疗10余日,效不佳,仍频繁咳嗽,咳白色黏痰;活动后气短,形寒肢冷,少气懒言,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辨证属脾肺气虚,痰湿壅盛,给予参苓白术散随证略作加减。处方:党参、云苓、桔梗各15g,炙甘草、白术、薏苡仁、山药、莲子仁、白扁豆各10g,砂仁6g,加细辛5g,温肺散寒,苏子10g,降气行痰止咳,服药6剂后症状大为减轻,继服6剂症状消失。

后在原方中去细辛、苏子,加黄芪、防风等固表药,继服6剂,并嘱其坚持体育锻炼,近2年来未再发作。

按:患者间断咳嗽、咳痰20余年,久咳则气虚,故可见到少气懒言,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脾肺气虚的症状。正虚邪盛,痰浊壅闭于肺,肺失清肃则见频繁咳嗽,咳白色黏痰。故在治疗时应祛邪与扶正并举,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入祛痰化浊之品,药证相应,收效甚好。

3.闫某,女,52岁。1990年11月12日因痰黏如胶贮气管中,不易咯出求诊。病史:3个月前,因感冒咳嗽吐痰,感冒痊愈后痰逐渐减少,但质变黏稠,胶结成块不易咯出成灰黄色,同时伴面红气短。曾用“蛇胆川贝液”、“鲜竹沥”、“川贝精片”等,效果均不明显。检查:患者体倦,面色白,口稍干,舌体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痰黏成软块状,色黄、褐、灰夹杂,略有臭秽味。辨证:感受风寒,邪郁化热,灼津为痰,痰热互结成患,日久子病及母,肺脾同病。治则:培土生金,清化顽痰。方药:枳壳20g,白术30g,茯苓30g,山药30g,半夏12g,砂仁12g,陈皮12g,炒萝卜子10g,白芥子10g,海蛤粉24g,泽泻15g,党参10g,风化芒硝6g进2副后,自觉痰黏减轻,咯痰较前为利,守方继服4剂,每服用药汁冲服10g指迷茯苓丸。又4剂后,痰黏大减略吐较前爽快,继守方3剂,痰已稀少,咯吐容易,嘱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按:脾者,金之母,肺之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子病及母,脾不健运,则痰源不竭。病虽在肺,单纯化痰祛痰,往往效微。先贤有“见痰休治痰”之说。子病久则母亦虚,脾虚湿困,清者难升,浊者不降。留中滞膈,痰源不绝,新老胶结,不易化除。采用培土生金之法,主在治本以绝生痰之源,稍用祛痰,厥功立见矣。

关键字:  参苓白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