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巴豆的副作用与禁忌_巴豆的危害与不良反应
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其性辛,热,有毒。归胃、大肠经。功能为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常规用量:多入丸散。外用适量。大多制霜用,以减轻毒性。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药理及作用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巴豆有泻下、抗肿瘤、兴奋呼吸、抗菌、镇痛、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等药理作用。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骨髓炎、面神经麻痹、结核病、白喉、肿瘤、牛皮癣、痛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等等。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制作用。给大鼠移植性皮肤癌内注射巴豆油乳剂,能引起瘤体退化,并延缓皮肤癌的发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杀癌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1.消化道反应:食后引起口腔、咽喉、食道灼烧感,恶心、呕吐、上腹部剧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大便带血。
2.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痉挛、昏迷症状。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
3.肾损害:尿中出现蛋白及少量红细胞与白细胞。
4.休克:脱水、呼吸困难、痉挛、昏迷、肾损伤,最后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
5.皮肤损害:巴豆油有很强的毒性,皮肤接触到后可引起急性皮炎,局部出现红斑、灼热感和瘙痒,甚至发生水肿、水疱、脓疱。
6.黏膜损害:食后可引起口腔炎、咽喉炎。蒸煮巴豆的蒸气可致流泪、结膜炎及鼻黏膜炎。
7.其他:孕妇食后可致流产。巴豆能通过胎盘屏障,有致遗传物质损伤作用。
【防范措施与禁忌】
1.严格掌握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剂量化,禁止超剂量应用。巴豆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巴豆为烈性泻下药,用量不可大,且中病即止,不可常服。
2.有巴豆过敏史者在应用时,应严密观察。
3.“十九畏”中巴豆畏牵牛子。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4.中毒解救:①《药对》:中其毒者,以冷水、黄连水、大豆汁解之。②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给予微温的流质饮料;腹剧痛可注射吗啡阿托品;如面色青紫可给氧,注射呼吸兴奋剂;出现休克可闻稀氨水,针刺疗法等对症治疗。③民间疗法:大豆一升,煮汁饮服;捣烂芭蕉叶煮汁饮服;土炒白术三钱、番稔干三钱,石榴皮三钱,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饮服;服绿豆汤、豆汁、冷米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