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作用与功效_蜈蚣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别名】百脚,百足虫。
【性味】辛,温;有毒。
【作用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喝,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浓度为8.3x10-6~6.7x10-g/mL时,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大剂量则使心肌收缩力减弱。研究表明,蜈蚣粗毒50wg能引起正收缩效应,对离体蛙、豚鼠、兔、鼠的心脏能引起收缩幅度减小直至心搏停止。用粗毒灌流蛙心脏时观察到在心跳降低之前能引起短暂地加快,且阿托品能抵制这种作用,说明蜈蚣毒对心脏活力的影响可能是由于乙酰胆碱的存在或能导致心脏神经组织乙酰胆碱的释放。
(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经典喂养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模型,喂高脂饲料,同时灌胃蜈蚣水提物(2.5g/kg、5g/kg)连续12周。结果蜈蚣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水平, 降低内皮素(ET) 、丙二醛(MDA) 水平, 并通过调节NO/ET的平衡, 从而抑制VEGF的表达, 抑制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提示蜈蚣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防治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同时,两个剂量的蜈蚣给药组均可明显降低胆固醇水平,降低血黏度,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提示蜈蚣通过调节脂代谢,降低全血黏度,防止AS的形成。
(3)保护心肌缺血作用:有报道,采用脑垂体后叶素造成小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将健康小鼠分为四组,分别是空白组、模型组、蜈蚣小剂量组(2.5g/kg)、蜈蚣大剂量组(5.0g/kg)。缺血20分钟后取血观察, 结果显示蜈蚣治疗后乳酸脱氢酶(LDH) 降低, 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 、一氧化氮合酶(iN OS) 明显升高。提示其有保护心肌缺血作用, 此作用可能与蜈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4)降压作用:据临床报道,10%蜈蚣酊剂对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蜈蚣提取物给麻醉犬静脉注射2.5~10mg/kg,有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a-、β-、M-受体无关,但可被苯海拉明阻滞。给蟾蜍下肢血管灌流时,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另有报道,20pg/kg的巨蜈蚣毒液能引起猫血压下降后上升的双相反应。
(5)对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蜈蚣水提物可使小鼠微血管开放数显著增加,微血管口径增大,并延长凝血时间,使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降低,显示蜈蚣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2.延缓衰老作用蜈蚣水提取物可显著增强大鼠血中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的活力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的活性, 降低丙二醛的含量, 并对肝及脑组织中的脂褐质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说明蜈蚣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GSH-Px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还可能与增强SOD活力使体内有毒的0·得以清除, 阻止其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有关。此外, 蜈蚣还可使大鼠的免疫器官脾脏及胸腺重量明显增加,说明其有显著增强免疫功能作用。此作用也是蜈蚣延缓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抗惊厥作用:蜈蚣、蜈蚣粉剂饲喂小鼠每日1.0克/只,连用3日,对纯烟碱、硝酸士的宁、戊四氮所致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首次给药抗惊厥作用不甚明显,对可卡因引起的惊厥无效。蜈蚣蝉蜕注射液也可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厥,蜈蚣以同剂量用于抗惊厥,其作用较全蝎强。
(2)抗癫痫作用:震颤大鼠脑海马和皮质部位安插电极,连续记录灌胃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脑电图。结果显示,由蜈蚣、僵蚕、钩藤、制南星组成的复方中药明显抑制了震颤大鼠平均每次癫痫小发作的持续时间(P<0.01),在给药6天及停药1、2、3、4天后分别降到给药前水平的(71±9)%、(47±9)%、(52±11)%、(59±15)%及(68±18)%,且在停药1天后的作用显著强于丙戊酸钠(P<0.01)。提示该复方中药具有明显的对抗震颤大鼠癫痫小发作的作用。
4.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蜈蚣毒具有较强的直接溶血作用。蜈蚣毒还具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而且对诱导剂ADP和Risto cet in不敏感的兔血小板仍具诱导活性, 提示蜈蚣毒中存在血小板聚集诱导组分或血小板活化成分, 并且其诱导途径可能与ADP和Risto cet in不同。除此之外, 对粗毒的研究还表明, 它们没有类凝血酶、PLAz和出血活性。
5.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对小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对网状内皮细胞的机能有增强作用,但常用对肝脏有损害。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显示, 对小鼠子宫颈癌14、肉瘤S jao、艾氏腹水癌、大鼠瓦克癌256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在体外亦能抑制人的子宫颈癌、肝癌、肺癌的癌细胞。另有研究表明,将蜈蚣油性提取液加入至肝癌细胞株中一起培养,结果发现蜈蚣油性提取液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2.2±8)%,碘化油及对照组抑制率为.(53.4±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蜈蚣油性提取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有较强抑制作用。还有研究发现, 蜈蚣提取物HB在体外对喉癌Hep-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与降低细胞内DNA含量以及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6.抗炎作用蜈蚣水提物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二甲苯性耳郭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蜈蚣首、尾、身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亦有同样的抑制作用。蜈蚣水提取物皮下、腹腔注射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烫伤性炎症及小鼠静注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均有抑制作用。本品的作用机理是直接对抗组织胺或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关节肿;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产生效应及抑制小鼠免疫溶血反应。另有研究表明,以蜈蚣为主药的蜈蚣全蝎止痛散对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蜈蚣有抑制慢性炎症的作用。
7.抗菌作用蜈蚣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在试管内1:2的蜈蚣水浸液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镇痛作用蜈蚣水提物给小鼠灌胃,能明显降低醋酸所致扭体次数,显著提高热板致痛的小鼠痛阈,有明显镇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以蜈蚣为主药的蜈蚣全蝎止痛散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9.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蜈蚣水提物能显著增加胃液量、总酸分泌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总活力,提高大鼠胰液的分泌量、胰蛋白分泌量,降低胰淀粉酶活力,同时对小鼠肠推进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蜈蚣毒尚能引起不被氢化麦角碱和心得安拮抗的兔回肠抑制作用,提示这种作用乃是通过肾上腺能机制以外的方式所发挥的。
10.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蜈蚣能显著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01),对吞噬细胞Fc受体有显著增强作用,对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影响不明显(P>0.05)。提示该药具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蜈蚣还可使大鼠的免疫器官脾脏及胸腺重量明显增加,说明其有显著增强免疫功能作用。11.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孕鼠161只随机分组,在孕期第7~11天给实验组分别以500mg/(kg·d)及1000mg/(kg·d)的中药蜈蚣煎剂灌胃,至孕期18天记录各组孕鼠和胎鼠的发育情况。结果两个剂量组致畸作用明显,死胎、吸收胎比例升高;大剂量蜈蚣组胎鼠和孕鼠的体重均下降,堕胎作用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临床应用】
1.癫痫病愈痫丸:由蜈蚣、全蝎、牛黄等组成。治疗176例,痊愈153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9%。
2.化脓性中耳炎取完整蜈蚣若干,文火焙焦研末,按比例放入香油中,搅拌后静置,取上清液滴耳。每日1次,每次3~5滴。治疗82例,治愈64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对控制耳痛、耳流脓效果最好。
3.不安腿综合征蜈蚣2条,全蝎4g,共研细末,装人胶囊,为1日量,分2次内服。治疗5例,均痊愈。
4.带状疱疹疱净灵:取蜈蚣6条(火焙),雄黄15g,冰片2g,苯佐卡因3g,苦参20g(红肿热痛者去苦参加蚤休、蛇莓等),共研末过60目筛。用时以油调成糊状,涂于患部。每日3~4次。治疗104例,均在9关内治愈,平均为4.05天。对隐翅虫皮炎、接触性皮炎、脓疱疮亦有效。另有报道,以蜈蚣为主加减内服治疗带状疱疹75例,结果75例全部治愈。
5.化脓性指头炎取蜈蚣一条,熏干,研末后用适量猪胆汁(或鱼胆汁)调成糊状,患指常规消毒后均匀敷涂,用无菌纱布包扎,间隔24~36小时换药1次。结果42例全部治愈,未出现不良反应。
6.脑血栓及其后遗症:全蝎蜈蚣汤加减内服,15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52例,结果痊愈19例,占37%,显效13例,占25%,有效9例,占17%,无效11例,占21%,有效率79%。有人用蜈蚣1条,地龙12g,赤芍6g,焙干研末过筛,每包6g,3次/天,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治疗脑血栓后遗症50例,结果治愈31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4%。
7.阵挛性面肌痉挛西医组采用卡马西平0.1g,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药物为中药全蝎、蜈蚣1:1混合洗净,微火焙焦研末为散药,1次口服1g,1日3次。均10日为1疗程,不配合其他治疗。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36例,两疗程内治愈30例,4例明显好转,无效2例,有效率达94.4%; 西医组28例, 治愈14例, 4例明显好转, 无效10例, 有效率64.3%。经Rid it检验分析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组。
8.口腔黏膜溃疡蜈蚣油制作方法:将整体蜈蚣1条烘干研碎后加入10mL香油,装入棕色瓶中备用。在首次涂药前先用2%双氧水棉签及生理盐水棉签将溃疡表面之淡黄色的纤维膜擦去,吸干创面水分后,用棉签蘸蜈蚣油涂在口腔黏膜溃疡的表面。结果治疗116例,治愈71例,有效2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达86.2%。
9.骨质增生症采用四龙汤治疗85例患者。方剂组成:蜈蚣2条,地龙干15g,乌梢蛇10g,水蛭10g。日服1剂,1剂2煎。临床治愈41例,有效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9%。
10.外伤性鼓膜穿孔治疗组采用蜈蚣油外用治疗本病43例,并设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40%。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11.偏头痛用全蝎蜈蚣散治疗偏头痛60例,近期治愈34例(占56.7%),显效23例(占38.3%),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毒副作用】蜈蚣所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可引起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 并能抑制呼吸中枢。人的中毒量为15~30g。小鼠灌胃的LDs 0(95%可信限)为7.67(6.29~9.37)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