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2023-06-16 20:01:26 0

小青龙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小青龙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阻。

【汤证脉症】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

副症: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紧。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恶寒,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

3.具备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白滑,脉弦滑。

【禁忌】

1.阴虚干咳者忌用。

2.宿饮化热或痰热阻肺而症见咳痰黄稠、口渴、舌苔黄、脉数者忌用。

【汤证辨疑】

1.麻黄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皆有发热、恶寒、无汗、气喘、舌淡苔白、脉浮等表现。但前者系外感风寒,寒邪束肺所为,里无宿饮,所治之喘证必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后者虽亦外感风寒,小青龙汤证 117但有内停水饮之证,所治之喘系风寒引动内饮所为,临床见症除与前者共有外,尚必须具备痰多色白,质稀而有泡沫。另外,小青龙汤现已运用于无外感而仅有寒饮的喘息者。

2.苏子降气汤证: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汤证与小青龙汤证都见咳嗽气喘、痰多色白之症。但前者系痰涎壅肺,肾阳虚乏所为,无外感风寒证,气喘以纳少呼多为特点,可伴腰疼脚弱、肢体倦怠等症;后者之咳喘乃感受风寒而引动内饮所致,咳喘多与恶寒发热、无汗并见,无腰疼脚弱等症。

3.定喘汤证:见于《摄生众妙方》。本汤证与小青龙汤证都可见咳嗽气喘、恶寒发热、无汗之症。前者之咳喘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所为,症以喘、哮并见为特点,且痰多色黄,质较稠粘,舌苔黄腻,脉滑而数;后者咳喘虽亦系风寒外束,痰饮内阻,但为寒痰寒饮,症以咳喘、痰多色白、质稀有泡沫为特点,无哮证,且舌质淡,苔白滑,脉浮或弦滑。

4.泻白散证: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本方证与小青龙汤证皆有咳嗽气喘、发热之症。但前者之咳喘发热系肺有伏火郁热所为,症以咳嗽为主,甚时才有气喘,发热以皮肤蒸热、日晡尤甚为特点;后者咳喘发热乃由感受风寒引动内饮所致,咳喘之症皆甚,发热必与恶寒同见。前者舌红苔黄,脉细数;后者舌淡苔白,脉浮。5.都气丸证:见于《医宗己任编》。本方证与小青龙118 合汤证皆有气喘之症。但前者之喘系肝肾阴亏,虚阳上逆所致,症以气喘、短气无力为主,伴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后者之喘乃由风寒引动内饮所为,症以气喘咳嗽、痰多色白质稀为特点,伴恶寒、发热、无汗等症,无腰膝酸软等症,且舌质淡苔薄白。前者脉沉细或细数,后者脉浮或弦滑。

【临床应用】临床上现以风寒束表、水饮内阻为基本病机,以汤证诊断要点为依据,主要以本方治疗以下疾病:

1.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及肺心病。其中表证不明显或有汗出者,易麻黄为炙麻黄,并加炒杏仁;咽痒者加蝉衣、荆芥穗;心悸脉数者加茯苓,减麻黄量或去麻黄;胸闷喘甚加葶苈子或桑白皮;合并感染明显者加生石膏或鱼腥草、金银花。

2.过敏性鼻炎、临证加苍耳子、辛夷、蝉衣效佳。3.百日咳。临证根据不同情况可加沙参、乌梅、花粉、茯苓或杏仁、桑白皮效著,但运用时以不伴感染者为佳。若合并感染,当先控制感染,待热退后再用本方为宜。

【汤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

水煎服。

关键字:  小青龙汤  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