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帖指的是哪三幅书法作品(三希帖现在都藏在哪里)

2022-10-24 15:10:39 0

三希帖指的是哪三幅书法作品(三希帖现在都藏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精力极旺槽点特多印章无数感情丰富沉迷艺术的清高宗 / 爱新觉罗·弘历 / 乾隆皇帝,有一间非常著名的书房,叫做三希堂。

它仅有4.8平米,却是乾隆皇帝最爱的去处之一。

三希堂的“三希”源自于乾隆所收藏的三件书法——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都是希世珍宝(古文“希”同“稀”),因而起名“三希”。点击这里,了解“三希”的更多含义)

因此,这三件书法也就叫“三希帖”,或“三希宝帖”、“三希堂宝帖”。

P.S.请注意还有一个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包含了乾隆皇帝在三希堂内收藏的所有书法,并非仅指这三件。

这三件书法作品可谓是乾隆的“心头宝”,乾隆对它们爱得疯狂,爱得深沉,爱得谦卑。

它们原本都是只有单一页,乾隆常拿来题跋(但不止是他在题跋,不过他是最主要的那个),没有位置写了,就加纸,就这样不断加啊加啊,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们都变得非常的长

红框处才是它们的本尊哦

那这三件书法到底厉害在哪里?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乾隆如痴如醉,十年如一日地对其进行反复临摹和疯狂题跋呢?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篇硬干货,一起来看看三希帖到底为何“神乎技矣”吧。

来者何人

不论在什么世界,名号都是很关键的,你若是书法名家,你随便写个点,也有可能被万人追捧,你若不是名家,你写一万个点也无人问津。

第一位,王羲之大家肯定都认识吧,《兰亭集序》也肯定都背过吧。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创作者——书圣 王羲之,他那幅《快雪时晴帖》也是被乾隆看作三希之首。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后人将他们俩并称为“二王”,分大王和小王。

左为王羲之 右为王献之

爸爸是“书圣”,他也有“小圣”的称号,他跟他爸爸也被并称为“书中四贤”,其余二贤分别是“草书之祖”张芝[东汉]、“楷书鼻祖”钟繇yáo[三国]。

王珣呢,王珣其实也是他们家的亲戚,王珣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兄弟的儿子的儿子就是王羲之啦!不过他在书法界的title就没前面那爷俩响亮了,有多不响亮呢?史书记载的意思大概就像是:“听说他也是草圣呢”。

为了搞清王羲之和王珣到底是什么关系,我特地用了一下亲戚关系计算器,算出来王羲之应该是王珣的“从伯父”,或者叫“从叔父”,王羲之则应该叫他“从侄”,反正是亲戚就对了。

往上追溯,目前能找到的他们共同的祖宗叫王仁,总之王仁就是他们的爸爸乘以N。

东晋时候王氏家族的书法家辈出,春节的时候,往他们家丢10块砖头,砸到10个,可能9个都是书法家,还有1个估计还正在练,他们家小孩每年生日礼物可能就是送只毛笔啥的吧。

先知其意

说来有趣,这三幅最为顶级的,被历代藏家捧在手心里疯狂爱抚了一千多年的书法作品,实际上只是三封信而已,其中《中秋帖》和《伯远帖》甚至都还不是完整的一封信。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只有28个字,这28个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骊珠是传说中的黑龙下巴下的宝珠)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顿首是磕头的意思,用在书信里面作为礼貌用语,就跟现在书信开头的“亲爱的XXX,您好”和结尾的“此致敬礼”差不多。

翻译过来就是:王羲之拜上。刚下了一场雪,现在又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你拜托的事情,我没完成,我力量实在太弱小了,很抱歉。王羲之拜上。

内容很简单是吧,是不是感觉礼貌得让人很舒适?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呢。

好的,现在就该开启我们“意外艺术”的奇葩解读模式了:

这封信的主要信息是什么?“未果为结”,也就是事情没办妥嘛。

但咱们中国人要告诉别人事情没办妥,或者委托别人办事,一般都不会开门见山,我们通常先描述一下天气:诶,今天天气不错啊!

然后问候一句:诶,老张,最近过得咋样啊?

最后说正事:哎~老张,上次你借我的钱/拜托我的事儿……

你看,在最开始基本的“羲之顿首”后(“羲之顿首”写的连笔,毕竟写习惯了嘛),王羲之先描述了一下环境“快雪时晴”(不好意思开口,毕恭毕敬、认认真真写下了前面几个字:天气挺好的哈~),然后又问候了一句“佳想安善”(继续保持诚恳:身体咋样啊?)

接下来“未果为结。力不次。”(心中略慌,字体转为行书,写得快了些,中间还出现了连笔:哎呀!事情没做成,是我不行啊~)

《中秋帖》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这22个字没有断句,是因为这句话本来就不全,它是从《十二月帖》(又称《十二月割帖》)里面抄录的。

《十二月帖》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比《十二月帖》少了十个字。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中秋帖》并不是王献之本人写的。经后世研究,三希帖三件作品中其实只有《伯远帖》是真迹(同时也是晋朝王氏家族所存留的唯一真迹),而《快雪时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

注意,《快雪时晴帖》是“摹”本,而《中秋帖》是“临”本。在书法中,“摹”是用一层薄薄的纸蒙在原作上写,像复制粘贴一样,而“临”是指把原作放在一边,对照看着写。

靠“摹”的英文字帖

如果米芾当时临摹的不是一个残缺帖,那么米芾就是故意跳着临摹的,省去了它不想临的,只临了想要临的字。并且米芾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神韵,比如“大”字,原本的“大”是连着写的,而米芾的“大”的撇和捺还是分开了。

所以我觉得,《中秋帖》的署名或许应该改成米芾,而非是王献之了,因为米芾并非是完全临摹,他还加入了很多创造性的东西,还加入了自己的感觉,这应该算是米芾在王献之书法作品的基础上原创的作品,算是一种“致敬”吧。

《伯远帖》

《伯远帖》比起前面两幅来说,字就要多一些了,内容会更完整,断句也容易得多。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译文:王珣很诚恳地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但一直以来虽然体弱多病,而他却一直想要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亦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与我相见。

自随内心

对于书法,我们时常会觉得,就是看懂了内容,也看不懂它的意境。有时候还会觉得那些所谓书法字,写得一点都不规整,不仅欣赏不了它的美,甚至还觉得有些丑。然后就会想要学着看有没有什么门道、办法,能够懂得欣赏书法。

其实,如何看懂、欣赏书法或许并无一个固定标准或特定形式,我感觉它比较唯心,就像是修行或是悟道。

如《快雪时晴帖》,这件作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变”,这是王羲之主要的书法特点之一。他有时会先写楷书,写着写着就变成行楷,然后又会变成行书,甚至变成草书,字体、字形不限于格式,变幻莫测。

《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

就连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也是体现一个“变”字,《兰亭集序》全文出现了20多处“之”字,每个“之”字只有三笔,但每个“之”都写得不一样,笔法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但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多的错误与变化也只觉融会贯通、瑕不掩瑜。

《中秋帖》是王献之的一笔书的代表,这是王献之基于张芝的书法而演变出的一种更厉害、更炫酷的书写形式,总之就是字的体势,要一笔而成,偶尔有连不上的字,但整体的血脉也不会断。

而《伯远帖》则有一个很有趣的评价:“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空的部分宽得可以跑马,而紧的部分却又密不透风,形容其错落有致,潇洒自如,浑然天成。当然,少不了的是感叹其东晋风流与王珣本人的情真意切。

你看,对于书法的评价大都是如此,“气势”、“血脉”、“潇洒”、“风流”等等,仿佛书法的字里行间有带着一些力量、精神等本不存在的东西。有时看书法好像不仅仅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看一个人,看一种品味,看一种态度。这背后所包含着的是一种文化与哲学,已不仅是美术与技法。

所以,三希帖到底好在哪里?我们或许可以说一堆它们的名号以及知识点、重要程度,但最后,也只有你自(字)随内心。

在《艺术很难吗之壹公里》第一期

采访谭盾老师之后,

我们发起了“回声计划”的线上活动,

得到了真爱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是时候公布获奖的幸运鹅们啦,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三希帖指的是哪三幅书法作品  三希帖现在都藏在哪里  三希帖是指谁的作品  三希帖的三希是指  三希帖是什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