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博报告是几线杂志(罗博报告杂志怎么样)

2022-10-27 12:52:21 0

罗博报告是几线杂志(罗博报告杂志怎么样)

方力钧

走在独立与自由之路

方力钧,当代著名艺术家

年初的冬天在成都见到了方力钧,他给我们看了最近的水墨画。方力钧的那些头像手稿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即兴之作。所画人物都是他相当熟悉的艺术圈内人,他所抓取的人物神态都经过了符号性概括。他笔下的栗宪庭、王广义、傅中望等人的头像都十分传神。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先生对方力钧从2010年至2015年近六年所画的头像手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方力钧为我画了两张头像,一张正面,一张侧面,瞬间的神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自己另一种不留神发现不了的精神面貌;在戏谑、玩世的智性背后,他的笔下流露出一种高尚的严肃性。”

方力钧经常说:“我的理想是像野狗一样生存,最好不要变成家狗,就是取其独立自由之意。虽然我所宣示的理想与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总有偏差,并且不断地被修正,但在精神状态和艺术世界里,我希望做一只坚持独立与自由的野狗。”

还记得方力钧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问“你在50岁之前跟50岁之后,个人意识有什么变化吗?”他先讲了个故事,以前问一个少数民族的人:“你爸叫什么?”“不知道。”“你妈妈呢?”“不知道。”“你多大了?”“我不记得了。”他完全是以一个自然的状态来对自己进行评估。他觉得自己很壮,就很年轻。“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被外在的所谓的文明去强行规定,对标签的依赖性很强。本来过49岁没有过50岁的时候,不会相信过了50岁它会对人有非常强大的心理暗示,然后对于自己的判断会发生变化。但真到了那一天的时候,我发现确实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是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悲哀。我觉得现在的我更自我一些,在这之前我更注意人们的情绪,50岁之后我更关心自己要做什么,喜欢什么。”他的答案可能对所有人都有启示作用。自由天地,方力钧且遨游。

刘小东

专注的力量

单就绘画而言,刘小东是一位专注画画的艺术家,这种专注在当代艺术家中并不多见。他在2012年8月18日写下这个日记,那时他正在新疆和田,“还剩很多时间,试着画点儿小画,画布细长,太小,又在纸上勾勾画画,越勾越来劲,一勾就是15张,太专注有点儿虚脱,恶心,马上躺下,虚汗遍身,心中大喜,因为边画边决定了一件大事:我可以不画这些小油画了,因为画幅才是15cm×25cm,太小,没法画出那么多细节,还不如直接洗出40cm×50cm的照片,然后在照片上再用丙烯去画,把照片变成绘画,去掉没用的细节,保留无法用绘画表达的细节,对我是件兴奋的新鲜事儿……情急出急招儿,很多事都是被逼出来的。”

刘小东,《1841年的火》,布面油画,2012

刘小东,《南非》系列,2014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的中国后现实主义画家中的领军人物,刘小东对于写实主义绘画尤其执着,这在被摄影媒介主导的当代艺术语境下成为了一种观念上的表态。他所奉行的“看到人们本来的样子”的创作原则,激励人们看清真实,也警惕艺术对于真相的粉饰;他的绘画笔触松散随意,但却富有深意。刘小东的绘画通常从生活和户外写生出发,他选择的模特为身后风景或情境增添了一种辅助叙事。他对现代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他的大尺寸作品将当下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的不同切面以绘画的形式一一定格。透过精心构设的画面,刘小东探索着人类经验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震荡等等。《刘小东在和田》 就是此种项目之一。

刘小东《唐人街 3》,2015,180 x 200 cm

刘小东《唐人街 4》,2015,180 x 200 cm

刘小东《难民 4》,2015,220 x 300 cm

今年他的个展“迁移”在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斯特罗齐宫举办,展览主题不仅与现存于意大利的中国社群的诞生和发展有关,更广阔的意义在于表达迁移到这里的或主动、或被动或放逐的情绪意识。此次展览呈现了刘小东在2015年秋至2016年春驻留意大利托斯卡纳期间的重要作品,包含182幅素描及摄影作品,还有11幅画作以及1件影像作品。旅程中记录下来的人文风貌一览无遗,其中不少捕捉街景状态的作品都归于刘小东的“唐人街”系列,还有一些作品展现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地域特性,有来自叙利亚和阿富汗的移民,也有普拉托中国工厂空旷的内景等等。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500 x 250 x 400 cm,实时媒体流装置,3 台绘画机,画布,2015 - 2016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现场绘画机动态图

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举办的“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中,刘小东展出装置作品《失眠的重量》。这是艺术家刘小东对远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生成自动化系统这一其以往并不熟悉之领域的一次最新的尝试。将其现场作画的记录性风格之边界拓宽,艺术家以数字技术重造自我。三个地点被分别架设了摄像头:上海外滩、北京三里屯、艺术家家乡的一处广场。三块3米×2.5米的巨型画布,架置在粗陋的建筑脚手架上。一支由机械操控的画笔抖动着,将由摄像头捕捉到的持续不断的数据转译为建筑物的轮廓、树木的侧影、交通工具的轮廓线和人物的影子。技术在此与艺术家共谋,构建了对当代性的一种全新理解。刘小东由此不仅在互联网和算法时代对绘画进行了新的解读,同时还揭示了一种新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存在于数据流动所赋予的媒体之物质性中。

钟飙

建构现世的理想国

你认为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

艺术家钟飙是这样回答的:“当代艺术以形显态。‘态’是运行不止的能量暗流,看不见摸不着,却主宰着有形世界;艺术通过对‘态’的觉悟、感知,进而表达,使潜在力量在特定时空中得以汇聚成形,态变而形随,这场无始无终的形态大戏,不断地把现实深处的秘密变成常识,把潜移默化的趋势变成波澜壮阔的潮流。在这一过程中,看待世界的方式被不断刷新,当代艺术显形潜在趋势,升级文明版本。最终通过设计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钟飙《彼岸》2015

钟飙《鹊桥》2010年作

钟飙《无形的气旋》2013年作

钟飙《极乐世界》2011年作

在艺术家钟飙的创作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一种奇特的时空观念,而他最初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好奇心。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基于已知世界眺望未知,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无法超越现实的地平线,而已有的传统正是起飞的机场。钟飙的时空观之旅启程于1990年对文明遗迹的考察,这让他感到现实生活与历史之间的庞大因果,于是,从寻找偶然背后的必然出发,他发现:宇宙的能量运动决定了趋势,趋势造就机缘,机缘改变下一个瞬间的走向,能量通过时空的出口塑造现实。在他看来,我们被宇宙带到当下,全部的发生与我们相融,古今一体,甚至包括未来也在其中。由此提出了一个概念:“万古开今”。多年来,他的艺术创造作为自身认知进化的视觉载体,不断地把潜在带进现实,成为新的文化记忆。

钟飙《光年》2010年作

钟飙以其作品《光年》为《罗博报告》2016年10月刊设计的专属封套

各种看似随机的瞬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被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推动,浩瀚的文明堆积与信息爆炸交汇,钟飙卷入其中,快速地梳理和重组信息,作品与世界一起脉动。

左小祖咒

当代艺术,摇滚精神

左小是玩摇滚的,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左小是个当代艺术家,近期大家也开始对左小的架上当代艺术作品入迷。其实他就是当代艺术里的“摇滚精神”,他用他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在真诚地解读着当代艺术的本质。

去年到今年,左老板很忙。出书《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近期接下来两周,左小的官方微信号预告,他与韩国辉先生合作的新书将在西安和合肥与大家见面。无预警地发布《长的江》摇滚新作再次为电影献身。年初左老板的西安个展“漫长的四年”开幕。用左老板的话说在这近期的四到五年里,他的精力都放在了油画和综合材料艺术上。当然还有N场左叔的不插电音乐会以及各种品牌的跨界活动。这一年,左老板真的有点儿忙。

不过回到艺术本身上来说,还是喜欢聊聊左老板的绘画艺术,这四到五年一直在忙活的事情。1995年他在东村创作了当代艺术的里程碑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9年左小参与主创的这件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次参展奠定了左小在艺术圈的主流位置。

《我也爱当代艺术》左小祖咒

近期左叔的“我爱当代艺术”系列,又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件作品以一种反讽置换的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为大山增高一米,《我也爱当代艺术》是以猪为载体,地点是同一个地方。关于作品的再次解读出现,左小是这样诠释的:我认为能够推翻自己建立新的结构,让以前的作品在四重奏上得到新的玩法儿,是我认为我想要玩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这两个作品,尤其是《我也爱当代艺术》后来得到了全世界很多人的喜爱,因为它更直白,直白到路边卖菜的大妈看了都觉得这几只猪是自己身边的生活,锄地的大爷看了也会乐呵呵莫名其妙笑了。人类潜在的自己都没看到的幽默细胞被带动起来了。

《走失的主人》专辑封面

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专辑封面

左小最开始琢磨绘画是因为要画封面,唱片的封面老是不够用,他也出书,有时候海报、唱片的封皮很难做,出版发行量过大,封面不够用,于是画画的目的变得很单纯,只是为了画封面,封面就是广告。封面需要色块好一点儿,要么就是故事好一点儿,方寸之间要达到左小对封面的诉求为初衷,这样的绘画艺术也变得单纯起来。所以他的绘画艺术里无画面技巧,无题材受限,无灵感思想累赘。只是随性调侃的画面,时而果蔬鲜亮,丰富绚烂的色彩;时而对经典进行再次解读,沉静而高级灰。

所以“我爱当代艺术”更牛逼,这也是这个系列存在的意义。

左老板站在当代艺术圈的边缘做着最当代的当代艺术,他就是当代艺术里的“摇滚精神”。

蔡志松

对人性精神诉求的反思

新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家蔡志松创作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他的雕塑作品融合多种环境,涉及多种题材,引用多种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技巧。近两年蔡志松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精神层面的普遍规律。他融人生观点于艺术创作中,并尝试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诠释。蔡志松自述希望能透过其作品,使观者感受到视觉上、精神上的一定冲击力,从而引发对人生、人性的相应思考。去年到今年推出“浮世玫瑰”蔡志松台北作品展,“云间”蔡志松个展更是全面适度地诠释了蔡志松这一艺术创作支点诉求。

蔡志松作品《故国·风5》2008

蔡志松作品《故国·雅2》2003

蔡志松作品《故国·颂5#》2003

通过早期的作品《故国》到《玫瑰》《浮云》系列近30多件的雕塑,蔡志松对中国故国风范的追忆,对于人生的哲思进行了一次质的升华。《故国》系列作品题材取自诗经,分《风》(5 件)、《雅》(3 件)、《颂》(11 件)三个部分,其中裸体的武士(“颂”)、着衣的文人或侍者(“风”)、屏风(“雅”),表达着一种悲情中所包含的英雄主义。作品分别开始创作于2000、2003和1999年底,历时16年。作品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塑造技法,以具象造型与现代材料语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传达了艺术家对历史与人性的关注。《玫瑰》是继关注历史与人性的《故国》之后的第二个系列作品,作品开始创作于2008年,历时6年,以材料和装置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爱情观。

蔡志松作品《玫瑰》(局部) 2008

蔡志松作品《卧玫》2013

蔡志松作品《浮云》2011

“爱情的魅力是无限的,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爱情一直是人们心中闪耀的光芒……”雕塑家蔡志松通过作品表达着人们永远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对于爱情,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往往只顾追求过程的快乐,《玫瑰》通过铅质感让人感悟爱更深的情感所在,在追求爱情的同时需要做好承担结果的准备。《云》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1年,最初的一组是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而做,之后又以装置和观念为表现方式创作了《云》系列的其他作品,它们展示了关于人生的哲思,人生是一种聚合,随时可以消散,遵循的是无常的法则,进一步阐述了因果和合的道理及艺术家的人生观。

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2011

蔡志松作品《人造天空》2013

蔡志松作品《武士头像 6》2006

最新作品《家园》系列视野驻足于环保话题,创作主体选取最具代表东方文化精神的鹿与鹤,这两种吉祥化身的动物让人不禁联想到福禄寿喜,充满神秘色彩。当今社会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身心越发进入一种空洞和疲惫。当我们面对社会现实各种骨感的突发事件之时,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想一想,我们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感之时,是否应该考虑下物质之上的精神诉求。

跨界是雕塑家蔡志松这两年身上又一个关键词。其作品在重视文化传统的同时,对历史与人性进行不断探讨,巧妙地运用现代材料语言与科技手段,将作品融入当代艺术语境之中并独树一帜。正是他的作品具有这种新时代的开放性与有诉求的高端品牌文化内涵不谋而合。

The End

关键字:  罗博报告是几线杂志  罗博报告杂志怎么样  罗博报告电子版  罗博报告副总裁  罗博报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