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学的启示(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022-11-07 17:55:58 0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学的启示(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1513年,意大利外交官尼科罗·马基雅维利创作了政治学经典著作《君主论》。该书以“人性本恶”的假设为依据,以操控他人的策略为基础,书中写道:“人是如此地简单,如此地热衷于满足眼前的需求,因而欺骗者从不会缺少受害者。”

本文讨论的“ 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源于该书作者之名,用来表示 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操控他人达成自己目的的人格类型。为方便讨论,后文将“马基雅维利主义”简写为“马利主义”。

1970年,心理学家Christie和Geis设计了一些问题来测量“马利主义”的倾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完成下面的题目:

分数计算方法:

题号 答案 得分 1

1

0

2

1

0

3

0

1

4

1

0

5

0

1

6

0

1

7

1

0

8

1

0

总分越高,马利主义倾向越强。

高马利主义倾向者,操控性强,愤世嫉俗,将他人视作达成自己目标的工具,对他人缺乏信任和同情心。

反之, 低马利主义倾向者,值得信任,富有同情心,相信人性本善。

1996年,心理学家Wilson等人提出,高马利主义者和低马利主义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策略。

高马利主义者代表利用型社会策略:背叛友谊,利用他人。这是一种短期的策略,在特定的情境下,该策略更大概率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社会变革期,规则制约较少,高马利主义者往往有机可乘。类似地,在组织结构松散的公司或者流动性大的行业,高马利主义者有更多的机会玩弄手段,通过欺骗的方式获益。

然而,在规则完善的社会和高度组织化的公司或行业,马利主义者难以在欺骗、背叛他人后免受惩罚,他们的谎言很可能被拆穿,荣誉受损,频繁被解雇。

反之, 低马利主义者代表了一种合作型社会策略:投桃报李,互利互惠。这是一种长期的策略,你帮我,我帮你,你好我好大家好。

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 高马利主义者有更多的背叛行为,更善于编造可信的谎言,在恋爱中也更多地使用操控策略。

Harrell和Hartnagel在1976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中,被试有机会在有督导的情况下偷钱。 81%的高马利主义者偷了钱,相比之下,低马利主义者偷钱的比例只有24%。并且,高马利主义者偷钱的数量大于低马利主义者;当督导询问偷窃事宜时,他们也更可能撒谎。

1970年,Exline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在任务中作弊,并对实验者说谎。结果表明,更少的高马利主义者会坦白真相,并且他们编造谎言时更善于伪装。也就是说,他们倾向于将撒谎进行到底,并且更善于撒谎。

Mahoskey在2001年的研究显示,高马利主义者更可能做出爱对方的假象,来达到与对方发生性关系的目的。他们更可能通过将对方灌醉的方法来诱导性行为,甚至在对方不情愿时使用暴力达到目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虽然在有些情境,高马利主义者“获利”更多,但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由于背叛、欺骗他人,高马利主义者可能遭到被利用者的报复。此外,长期来看,高马利主义者更可能声誉败坏,别人会回避他们,拒绝与他们往来。他们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关键字: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学的启示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什么意思  马基雅维利主义代表人物  如何看待马基雅维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