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端宏个人资料(蔡端宏退出骏豪)
蔡端教授专访
个人简介
蔡端,男,1945年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华山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复旦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顾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顾问。196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Starzl移植外科进修。担任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建设督导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外科学组组长兼住规培事务中心特聘专家、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成人继续教育委员会外科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专家组成员;担任《肝胆胰外科杂志》副主编、《上海医学》常务编委、《上海医药》副总编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8本杂志编委;主编《外科程序诊断学》、《外科学-考研精要》《外科实验动物手术学》和《特殊感染外科学》4部专著;培养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60余人。曾获多项上海市科研和教学成果奖。
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师育才奖、优秀教师华藏奖、优秀教师普康奖和“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获复旦大学名师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奖及上海医学院教学先进工作者、“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曾获上海市继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奖。
Q1
蔡端老师您好,请问老师您作为老上医的一代,在您读书、工作期间,印象最深的礼仪教育是什么?
蔡端教授:
我很赞同我们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推进相关的礼仪教育。对所有的医务人员和医学生都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礼仪,进行礼仪规范教育,是一种人文的回归。我想,礼仪的核心是尊重。礼仪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尊重也不光是形式上的表现。我们对着痛苦不堪的病人露出8颗牙齿微笑,这算是尊重吗?所以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尊重带有更多含义,这是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的。
我受到的最深刻的礼仪教育,就是尊重两个字。礼仪尊重是融化在血液里的,它体现在许许多多在细节当中。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华山前外科主任陈化东教授,他在查房时整个外科的人都跟着。有一次他看见一个病人家属在病房外抽烟。他没有大吼:“喂!病房不许抽烟!”,而是走过去轻声提醒。家属看见医生向自己走来,不明所以,便转头从楼梯下楼。见此状况,陈教授就跟着他下楼,后面一大群外科医生也跟着,他吩咐下级医生“你们不要跟了,我去跟他讲。”就这样,一路追出了大楼,陈教授才对对病人家属轻轻地说:“不要抽烟,抽烟对身体不好。” 陈教授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尊重别人,把健康积极的能量传播给他人。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思想境界,就不可能有外在的表现,因为它失去了根基呀。真正的礼仪是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及一定规范下的自由。
Q2
您曾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请问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礼仪教育有什么心得吗?
蔡端教授:
我想我们的礼仪教育,应当培养医生的 “贵族精神”。医学院不培养贵族,培养的是高贵的精神。
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加尊重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道德高尚: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对医生有着道德标准,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2.情趣高雅:要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去除低俗文化。像是《X诊所》节目请一堆所谓“医生”来看手相、相面,就是非常低俗、破坏医生形象的行为。医生不是江湖骗子,而是不断学习、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手段,为人民谋健康的职业。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节目,如《朗读者》、《诗书中华》、《最强大脑》等等。
3.举止儒雅:待人和善,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符合实际。比如我讲课时需要站姿端正,声音洪亮,精神饱满,但平时生活中无需吵闹,不能手舞足蹈,保持医生的正直形象。内心强大则无需哗众取宠。
4.生活优雅:生活中我们要优雅,生活可以是阳光健康的、自然简单的、文艺知性的……现在我们也正在逐步努力去做到这一点。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医生满意的、阳光的收入。
医学院培养贵族,是精神层面的贵,物质上甚至可以是贫穷的。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等等,他们都非常有工作精神,将自己的财富无私地贡献给医学事业。比如曾经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拒绝奖金和宴会,拿着这笔钱去帮助穷人。我们上医也有很多这样的医者学者,汤钊猷老师、周良辅老师、张延龄老师等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顾玉东老师到今天还带领手外科学习白求恩,纪念白求恩。传承我们上医的精神,培养这种贵族精神。
Q3
在紧张忙碌的临床工作中,要做好礼仪规范、做到尊重他人,有哪些方面或者细节是老师您认为需要注意的呢?
蔡端教授:
一方面是对病人的尊重。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项调研显示:70%的人,在走进诊室的时候,不会走进病房和病人打招呼“病员同志你们好”或“我是某某医生,我们又见面了。”50% 的人走进门诊、病房的时候,衣冠不整洁,比如白大褂上满是污渍,皱皱巴巴的,或是袖子卷起来。而30%的人,则是表情神经很紧张,尤其是青年医生。20%的人和人目光接触的时候,游移不安。
国外的医护人员看到病人会马上站起来讲话,看到孩子会蹲下来;美国医生看门诊,会和病人先拥抱打招呼,这就是礼仪。而我们临床上尤其存在一个问题,大于90%的医生护士在接待病人的时候,不懂得站起来和病人或家属谈话。甚至叫人的时候都是“喂喂喂,那个谁”或者是叫病人的床号而不是用姓名称呼病人,这是对病人很不尊重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另一个方面就是与同事的相处,这也是我个人感触很深的一点。主刀医生是手术台上的司令官,麻醉师则是手术台下的司令官,要齐心协力,和谐合作才能打赢这场仗。如果主刀和麻醉师起了冲突,对病人的健康和我们的工作都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还有其他的医护人员,比如护士,比如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等,我们是团结互助的团体,互相配合、充分尊重才能完成工作、携手共进。
至于细节,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比如医生走路不能跳跳蹦蹦跶,要矜持威严,但对病人不能颐指气使;衣着一定要整洁,病房不能穿休闲装,如牛仔裤、球鞋、沙滩裤;不能穿时装鞋、凉鞋、拖鞋;香水不能使人过敏,医生不能戴首饰,女生长发头发在手术室要包好,男生不能留长发和小胡子等等……从头到脚都要管好,还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葛优躺”。这是对病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和对职业的尊重。
Q4
华山医院要拍摄关于医务人员礼仪规范示范的指南,老师您认为一个符合规范的医生该是什么样的呢?
蔡端教授:
符合规范的医生,首先要走正路,思想上走对方向。医生作为国家一文一武两只队伍中“文”的代表,要听党召唤、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保卫人民的健康,为人民服务,为卫生事业发展做贡献,传播正能量。
二是高素养,做好医生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行为举止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底蕴。我们要懂得礼仪,有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做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受病人和学生喜爱的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善良和仁慈。比如“红包”的由来,其实是一位明末清初医德高尚的大夫,给穷人和富人看病时一视同仁。他不在意自己收的诊金有多少,于是在门前放一个箱子,病人往里扔诊金,金额随意,病却照看不误。为了让病人没有心负担,就叫大家用红纸把诊金包好,谁也看不到别人往里投了多少。现在呢,“红包”变成了不阳光的非法收入,非常损害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病人对医生的尊重与信任,在金钱利益中丢失了一份医者仁心。
礼仪规范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如气质举止等外化的表现,真正重要的是内在,有没有修养和素质,有没有善良仁慈和为人民服务的心。
Q5
良好的环境是熏陶青年学子保持礼仪的一个重要因素。您如何看待科室的礼仪文化建设呢?在老师您心中,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的科室文化呢?
蔡端教授:
我个人也只是在院长的带领下,力所能及地管好我们外科。
我认为,好的科室文化,一是科外要和谐。上不冒泡,使病人少投诉到医院,和其他科室同事和谐共事,比如护士、麻醉师、病理科医生等。下不沾地,病人从进门到出门都是顺利就医,没有医患矛盾,和和气气的,医院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和谐。
二是科内要团结,分合有度。大家的工作明确分开,各忙各自的,不“无事生非”。光分不行还要合,大家齐心协力,团结起来搞学术。
三就是学术与创新。要把科研经费正确地花出去,每周交一篇读书报告,每年至少写一篇文章。读文章,写文章,搞课题,可以整个科室一起每3年出一本书,忙起来,好好做,做出创新成果。
记者|洪澜
受访者|蔡端教授
编辑|陈伟生
跟多精彩,欢迎关注HS研究生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