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访谈谈对自闭症的采访提纲(医生专访 初心映照前行之路)

2022-11-13 17:53:27 0

医生专访谈谈对自闭症的采访提纲(医生专访 初心映照前行之路)

北医科大学学生处日前推出《医生访谈》、《教师访谈》栏目。其中,《医生访谈》主要采访对象为我校各附属医院、以及国内外知名医院的知名医生和其他临床工作人员。《医生访谈》栏目由河北医科大学青年科协本科生分会、学生处主办,并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医科大学学生处、河北医科大学青年科协、科技处、教务处、各学院、各附属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将发表于河北医科大学青年科协本科生分会官方微信公众号、《青年科学》杂志。其中,《医生访谈》栏目由河北医科大学青年科学本科生分会医院联络部的学生负责访谈和稿件编辑整理。欢迎大家积极为我们推荐校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采访对象,也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联络邮箱 852456224@qq.com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走近我们的专访人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王学义教授,体会一下他的大医风采吧。

1

简介

王学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王学义 教授

擅长于应激障碍、酒依赖、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类精神障碍以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1项、河北省财政厅重大课题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95篇;主编合编著作43部。2012年获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5年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获得河北省宣传部和卫计委评选的美丽河北·最美医生。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

王学义教授在工作

2017年10月19日采访

2

他是病人眼里德医双馨的“救命恩人”

王主任热爱精神科临床工作,待病人如亲人,精神科6个病区,对每个收治的病人,他都会耐心询问病情,亲自查体和精神评估,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从不敷衍,有时加班到深夜,还不忘再到病房看看。作为知名专家,王学义主任的门诊经常一号难求,但面对有加号需求的病人,他不忍拒绝,往往要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直到看完最后一名病人。王主任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一查房就是4、5个小时,一天工作10-12小时是常事,病人和家属每次说起王主任都十分感动,说王主任可是我们的大恩人。他有比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休息一段时间,他说,还有200多个病人等着我看呢,我哪能放着他们不管去休息?即使是病了,他也坚持不离岗,就在办公室边工作边输液。

王学义主任不仅仅凭借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病人,还时常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曾经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20年,母亲患有脑血栓中风半身不遂常年吃药,一家人只靠父亲一个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生活,生活十分困难,根本无力承担她的治疗费用。王学义主任得知情况后,多方奔走,为患者申请减免和资助,不但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多的是让患者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一份温暖关怀。

王学义教授在病房

3

他是年轻医生眼里一丝不苟的“模范领导”

王学义主任带领精神卫生科团队,从一个仅有几十张病床的小科室,发展为今天拥有6个病区、11个职能部门、248张病床、150名医护人员的省级精神卫生研究所,河北省精神医学重点学科,国家级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王学义 教授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室的业务技术建设中,用严谨的作风,高超的技术,为病人分忧解难。王学义主任对年轻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亲自查阅病历,每次查房都要求医生汇报病历并提问,每周安排业务学习,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

除专业技术外,他更是以高尚的医德医风成为年轻医生的榜样,作为精神心理领域的专家,他更加能体会病人的痛苦,经常教导年轻医生和病人家属沟通的技巧,鼓励他们多和病人交流,多体验病人的内心感受,才能做好精神科医生。

4

他是学生眼里知识渊博的“良师益友”

王学义主任十分重视精神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管多忙,每学期他都会为医科大学的学生上课,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大大加强了河北省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他主持《老年痴呆的诊断与防治研究》,5年间多次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关注社区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为如何预防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走向痴呆提出优化防治措施。

读过王主任研究生的人都知道,他对科研的要求严谨到近乎追求完美,对论文中的每组数据都详细核实,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把关,每一样花销都有据可循。身为导师,王学义主任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亦十分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如春风化雨般,给学生带来了榜样的力量。

5

他是热心公益的“大众专家”

王学义主任热衷于公益活动,每年至少举办1次大型义诊活动,每月开展家属健康教育,到社区讲座,在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上千篇,接受电视台采访,为老百姓宣传精神卫生常识,为减少大众对精神病人的误解,减轻精神病人的病耻感,加强家庭和社区对精神病的支持。

在旁人看来,王学义主任早已是本行业的专家,但他依然谦虚、自律、平易近人,从未停止过学习。在他看来,医生的职业就是奉献,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实惠,减轻精神障碍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

王学义主任热爱精神卫生事业,无私地为之奉献,在精神医学这座神秘的殿堂里,他还将不断探索,勇往直前!他永远是老百姓眼里的令人尊敬的好医生!

对话

学生记者 VS王学义老师

Q

众所周知,您在精神卫生领域取得巨大成就,那么您当初是如何选择这一精神卫生领域而不是那些心脑血管疾病热门科室的呢?

王学义

我大学毕业那个时代,人们对精神障碍、精神卫生认识不足,治疗手法缺乏,治疗环境差,诊断没有绝对的标准,医生只能靠问诊与病人沟通交流及观察,然后医生去搜集信息,验证,评估,再判断患者是哪一类精神问题。只能从这样的横、纵断面进行综合了解情况。另外那个时候精神科条件差,地位低,工资也低,业务开展范围狭窄,治疗手段寥寥无几,只有几种药治疗精神疾病。国内外交流缺乏,对精神卫生也比较认识狭隘。

后来我去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在国家开展的高等医生精神卫生实习班,开始了对精神卫生疾病的系统学习。虽然有美国、英国精神病学文献,但参考文献还是少数。我通过14个月的学习对精神卫生疾病有了初步认识,觉得精神科复杂而发人思考,并且发病原因不明,于是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期间我坚持看国外的医学杂志,并积极反映发表文章,对精神科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回来以后觉得这一学科会有发展,也就慢慢爱上了这一行业。

Q

您最近的研究项目有哪些呢,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学义

近几年来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3项、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1项、河北省财政厅重大课题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最近我主要研究应激与健康、压力与创伤导致的健康问题,像强迫症、抑郁症、酒精依赖和创伤压力导致的心身疾病。就应激与健康而言,我们还研究了母孕的情绪反应对于胎儿日后的影响,主要是脑影响,比如母孕期母亲受到惊吓或者遭遇极度悲痛的事件导致日后胎儿代偿性激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疾病。

此外,还有脑老化与认知功能的损伤(老年痴呆诊断与治疗),这些都是我们最近的研究项目。

Q

作为省内乃至国内著名的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您觉得当今我们的精神卫生学与国际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比差距?

王学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但还是与国外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做科研时,相关研究经费不足,学术研究与临床工作不分家,做临床还要搞研究,科研人才缺乏,这些都是我们产生差距的原因。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就要提高科研文章的质量,提供更深的基础理论,在临床上提供临床实践支撑,让临床与研究结合。科研工作要更细致,要有一定深度,有明确的目标和看法。再者离不开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

Q

您也提到了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您对于培养新型人才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王学义

把循证医学、医生实践经验,与病人的个体化三者结合起来。在学习时,基础医学要学扎实,临床医学要学活跃一些。不仅要讲究文字上具体详细,更要讲究实践的案例与实例。新型的科研人才要用要哲学思想去看问题,看到问题的两面性。

在做临床诊断时,要以思维诊断为主,实验检查为辅的诊断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一名优秀的好医生,要有哲学、整合医学的思想。不仅要学基础医学,更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老庄学都要学,这样才能以人的整体理念去行医。

Q

您对我们当代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王学义

觉得你们应该活在当下、学在当下、做在当下,走进这个行业就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做这一行也要爱这一行,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走上医学道路。更要学会积累丰富的临床知识技能,当下艰苦,以后会获得的更多。

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你们不光要学会全面的医学知识,更要学会社会学、心理学和人体整合的知识,扩大你的视野,提升你的境界。

你们更要懂得区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饮食如何规律合理,工作休息如何合理安排。

本次记者与王老师合影

(左一:李慧园;左二:王老师;右二:戚茂杨;右一:苏航;摄影:田斌)

关键字:  医生专访谈谈对自闭症的采访提纲  医生专访 初心映照前行之路  马心龙神经外科医生专访  医生专访通讯稿题目  医生专访通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