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是哪里人山东枣庄-杨家将穆桂英是哪里人

2022-11-21 13:25:24 0

穆桂英是哪里人山东枣庄-杨家将穆桂英是哪里人

襄城老乡细考证:穆桂英原来是咱河南人!‖老家许昌

·应军

提起穆桂英,今之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演义里、评书里、戏曲剧目里都有她的精彩传说,特别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里,对她的浓墨重彩更多。

穆桂英的形象,最早见于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专》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

现在我们经常见的有小说《杨家将演义》(根据《北宋志专》改编,《北宋志专》十卷五十回,叙述自北汗主失政至杨宗保平定西夏的故事),戏曲《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招亲》、《穆桂英破天门》、《破洪州》、《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还有评书《杨家将》等。

穆桂英是哪里人,在评书、戏曲或老百姓中传言最多的,就是大家都以为的山东省地域里的穆柯寨,或是北京,当初宋辽边境地带,一些人称的穆柯寨。

穆桂英,真是人们理解的山东省台儿庄或肥城的穆柯寨,甚至北京的穆柯寨人吗?有证据吗?历史上有记载吗?答案很简单,正史基本没有。

山东的穆柯寨,只有所谓“寨”的样子,并没有穆桂英小时情况的反映;只有地名和穆桂英相关,基本没有出土文物佐证。况且山东有两个穆柯寨,北京的也只是说辞而已。

换句话说,穆桂英“山东省说”或“北京说”,只是一种说法,对于穆桂英家乡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可言。

难道说,历史上没有穆桂英其人吗?她是作者为渲染故事里动人情节杜撰出来的英雄人物吗?也没有人物原型吗?笔者始终相信“历史是强者写的”这样的说法,正史,有真也有假,研究历史的人都心知肚明。笔者认为,野史也可信。

在河南省叶县东北12公里,有一个土山,名“讲武台”,为叶县古八大景之一。《叶县志》载,此山海拔约103米,方一平方公里,上原有一水潭,深不可测。传说曾有一青龙从潭中飞出,故为“青龙山”。

山上有一石碑,记载东汉马融曾在此设东、西两台讲学,其弟子郑玄勤奋好学,后在朝廷任尚书之职。因此事,青龙山改称“尚书台”。

唐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南巡,在此阅兵,并对将士们讲过武学。其后便有许州牧(官职,或有人说是长史)上书,请改称此山“讲武台”,获准。现在,山上建有“青龙观”,香火旺盛。

下图为青龙山。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这跟穆桂英有联系吗?有。在青龙山东面,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寨子,行政名“穆寨”,老百姓俗称为“穆柯寨”,或“穆寨儿”。

穆寨行政隶属于叶县廉村镇,东西向长约有500米,南北向长约200米,是个土寨。虽然叶县志上没有记载过和穆桂英有关联,但民间,以叶县为中心的几个县都有传说——这就是穆桂英的家乡“穆柯寨”。

据穆寨有文史爱好的老人讲,穆柯寨,非同一般。约明代以前,这里只有一穆姓居住,别无他姓。明清以后,慢慢地发展为七姓,6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其中穆姓占50多户,两百多口,且穆姓人绝大多数住于“穆家门”。他们代代都称穆桂英为“姑奶奶”。逢出远门,提起家乡,提起穆桂英,他们都自豪地说“穆桂英是俺姑奶奶!”

现在,穆寨里很少有人家居住,也就是那么四五家,且都是后来逃荒流落到这里的。房子是用穆寨里面的残砖破瓦凑合起来的,有一部分已裂了缝,成了危房,几无人住。

穆桂英祖上是谁呢?传说是一个“割耳朵爷”。

据传,宋代时,以割耳朵爷为族长的穆姓人家已生活于此。一次,他因卷入一件冤案而遭官军追杀,藏在隐蔽处,最后还是被一官兵首领发现了。

割耳朵爷晓以大义,首领知他有冤屈,可怜他,想放了他,但怕回去无法交差,就割掉他一只耳朵,谎说已杀了他,尸体不便带到官府,割下耳朵以示此人已死。

割耳朵爷侥幸得以活命,隐姓埋名生存下来好多年,后为避战乱,跟亲属及族人选一临水高地筑成一寨,名“穆柯寨”。

由于寨子不大,平时人们都基本居寨外,战乱才进寨子躲避。后寨子历代整修,用石磙做底,寨墙修得又高又陡,成了“铜墙铁壁”。

割耳朵爷的墓穴在哪儿呢?就在现在的穆姓聚集地的南北街之东,面积约十亩地。上世纪大炼钢铁,墓碑被毁,后又经“文革”,墓碑皆无,族谱也失,穆姓家没有“文化人”去记述,穆家历史,难以说清。

再后来,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积肥挖土,建房垫地,穆家族坟被挖成了一个大坑,离割耳朵爷的坟头很近了,还有人继续挖。直到穆纯一的后代认祖,此坑才停止挖掘。不过,割耳朵爷的坟墓,已成平地。

穆纯一是何许人也?据叶县志记载,叶县历史上出过两位帝师,一个是清朝康熙帝师——廉村乡的孙其昌,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提倡办学的孙学院。再一个就是穆纯一。

穆纯一,字洼里,祖上是穆寨人。后迁龚店乡姜店村,嘉庆十年至二十年间(1805—1815),任道光帝师。

1816年8月27日是纯一生母寿辰,嘉庆帝提前得知后,特庆寿,书“龄萱茂松”四字以贺,并命人刻在木匾里,准备赐予纯一。生日那天,嘉庆帝又将玉玺印模也刻在匾的左下方,清晰可辨。穆纯一死后,葬于穆寨南的祖坟里。穆纯一的后人认祖时,穆纯一墓穴已成了坑的东面一部分。

为纪念,纯一后人又花费一大笔钱,用石头将墓地圈住,成为一个台子。并对家族人晓以利害,加上西、南、北是村里面的路,致使挖坑停止了。割耳朵爷的坟墓则是穆姓家族以后比较稳定的标志性墓地。

穆桂英之父是谁呢?传说,基本上没有,难定论,不作赘述。

关于穆寨是穆桂英家乡的传说,在穆寨不少。

先说地点儿。

不管是杨家将故事里,或者民间传说中,都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穆柯寨在“山东”。我们先解读这“山东”二字,笔者拙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山之东”才对。穆寨就在青龙山之东。山东省的穆柯寨虽然有寨,甚至有所谓的“降龙木”,但还是缺少杨家将招降穆桂英时的一些相关证据。

再说怎样修筑寨墙。

相传有一年夏天,阴雨连绵,寨墙坍了几个口子。雨过天晴,父亲命穆桂英和哥哥领人进行修整。两人都想担任领导,互不服气,特别是穆桂英,年方二八,已能文能武,文懂琴棋书画,武能排兵布阵,这时想借此出出风头。

哥哥是个男子汉,为脸面哪能让于妹妹?为此两人争执不下,心急,就打赌修补寨墙上其中两个难度差不多的缺口,看谁先完成任务,若谁能一夜修补得多,以后谁就担当重任。为加大难度,约定要夜里去修,到五更鸡叫头遍为准。

穆桂英知道自己没有领导过别人,但早已盘算好,准备用计取胜。

穆桂英的哥哥想打头阵,穆桂英就顺水推舟,让与哥哥。哥哥领人修补,差一小时左右未到五更时,穆桂英就偷偷学公鸡叫,其它公鸡陆续叫起来,哥哥于是停了工,待父亲查验。

第二天,轮穆桂英上阵了,直修到五更时分。哥哥不知用计,穆桂英在这次打赌中取胜。哥哥和父亲感觉有些不对头,又没有可说的。而后,穆桂英把诀窍悄悄告诉父亲,父亲很是佩服,当众宣讲,从此大家对“小姐”用计取胜十分佩服,对她刮目相看。

穆桂英崭露头角后,父亲看她练武很有天赋,就把寨子里的年轻女子组织起来,成为穆寨女兵,由穆桂英担任首领,并参与寨中大事。而后,父亲又给穆桂英千里挑一物色了一匹马,名“桃花马”。又随她爱好,打造一长枪名“梨花枪”。还四外找“高人”教其武艺,另学袖箭、飞刀等暗器。

穆桂英的长相什么样呢?现穆桂英庙里塑的穆桂英像,是2000年后塑的,跟“文革”前所塑几乎完全不一样,被颠覆得判若两人,现在的穆桂英,被塑得眉青目秀,身材轻盈,标致得很。据现八、九十岁去过穆寨的人说,根据原穆桂英庙里的塑像猜测,穆桂英是1.7米的个子,麻子脸,脚比较大,应该自小没缠过足,不是个经常坐绣楼的姑娘。

穆寨里有一个石磙,是个刻有九条棱的石磙,原来叫九棱磙,俗称“九龙磙”。传说是穆桂英的女兵上马和兵丁练脚力腿功用的,现淤于寨沟里。

穆桂英和杨家将怎么扯上呢?相传,当年,抗辽名将杨六郎屡建奇功。一次返京都,恰好襄、叶一带土匪作乱,且非常猖獗,当地官兵几次平而不定。宋朝皇帝降旨让杨六郎收降这帮土匪。

那帮土匪的头目,一个叫焦赞,一个叫孟良。两个人具体是哪里人,不少人“对号入座”,说焦赞是平煤八矿西边焦庄人,孟梁则是襄城紫云镇孟沟人。到底是哪里人,已无从考究,笔者不做赘述。

因不满宋朝的黑暗腐朽统治,焦孟结交豪侠义士,拉起杆子,在襄城南的焦赞山、孟良山,占山为王。二人武功高强,有智有谋,队伍迅速壮大。

这帮人流窜于襄、叶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劫富济贫”口号打家劫舍,虽官府多次围剿未果。焦赞山、孟良山扼许、宛大道上的襄叶要冲。时间长了,成为当地政府的心腹之患。

有一年夏天,叶县通往漯舞大道上的邵奉街西边河上,一座石桥被洪水冲毁,大量生活物资无法运输。焦赞离寨恰经过,深感不便,见过往之人怨声载道,还听说民众多次去官府请愿,要求加固修缮,官府以官库紧张为由,不肯有所行动。

后来焦赞又路过,见没有结果,他就和孟良商议,准备劫一批官银,进行修缮。后来,还真的劫到了一些,加上寨子里的积蓄,他们动员能工巧匠,在旧址重新修了一座桥,此后过往之人命桥名为“焦赞桥”。

朝廷知道劫银事件后,震怒,准备围剿。大兵将到,桥已被焦孟二人修好,老百姓就向围剿将领请愿,说焦孟没把官银占为己有,修了桥,得民心,不应惩罚。将领们知焦孟深得老百姓称颂,也知屡次围剿失败,觉得这次出师更难以取胜,只得上书作罢,劫官银事件也就不了了之。

杨六郎受命到达襄城以后,了解到焦孟乃是人中君子,又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用安抚手段解决焦孟二人,为朝廷所用。将来再出征抗辽时,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于是,杨六郎就派人上书请准。得到允许后,和二人谈判,晓以利害。焦孟二人习惯了自由自在,开始并不买帐。

经过一番筹划,焦孟之兵被引到寨下,抢夺官粮,遭杨六郎的精兵强将围困,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杨六郎并没有穷追猛打,还是派人上山让其投降,并告诉他们二人,大丈夫应保家卫国,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能窝一辈子之一隅。二人伤了元气,看官兵没有攻寨残杀的意图,感到杨六郎确实是足智多谋、爱惜人才、一心抵御外寇的忠臣,就下山投了杨六郎。

据九十多岁有文化的老人记述,襄城的县衙大堂上有三个大字,和全国其它地方大堂不同。其它的地方,大堂上写的是“正大光明”,而襄城的大堂从宋一直都是“帅正堂”三个大字。老人们说,这三个字就是杨六郎当年坐镇襄城,收服焦孟二人时帅府大堂上的字。可惜,县衙在1944年被占领的日军拆毁。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那就是襄城县衙里县官乘坐的轿子。那轿子是个红顶子,一直是历代县官乘坐的样式,也和其它县衙不同,也是杨延昭留下来作纪念的,成了襄城县衙的传统。逢同级来往,县府一般不接不送。不过这些“特殊情况”,历次襄城县志均无记载。

焦孟归降朝廷后,杨六郎立即飞马报与宋皇帝,请撤兵。恰辽国又下战书,以天门阵定输赢。杨六郎就准备启程复命后再次出征,但需要就地休整几天。

杨宗保(真实性难考,穆寨也无证据)带领一小部分人马,前往讲武台,饱览风光,不料被年轻气盛的穆桂英截杀,并把杨宗保俘获。她看上了杨宗保,想从军帮助朝廷大破天门阵。扬言,杨家不从,就杀掉杨宗保,决不让步。

杨家无奈,只得答应。不过杨六郎让穆桂英许下三件事:

第一,携带全部亲眷,留下远亲。

第二,火烧大部分寨库。

第三,大破天门。

这三件事,都是要穆桂英破釜沉舟,不念家乡,消除后顾。

穆桂英被收服后,离开了穆柯寨,在杨六郞没有归京前,她的住处暂时安置在了襄城南城门里二郎潭西北面一个空闲地方,那里是个背街小巷,和十字街比起来虽然有些偏僻,但三面环水,环境优美而不嘈杂。穆桂英走后,为纪念,人们称此为“穆巷街”。

其后,随着首山石材的开发应用,那里住了一些石匠,放了许多石磨坯子,准备做成后待价而卖。由于“穆”和“磨”发音接近,慢慢地,经过时代变迁,人们改称之为“磨巷街”。

千百年来,穆寨的穆姓家族一直坚持认为,穆桂英不但有其人,是穆寨走出的巾帼英雄,而且临走确实烧了营寨。但这烧营寨事过境迁,表面上看,寨里没有留下来一点儿痕迹。史学者也一直对穆桂英持无有的态度和观点。

真的没有穆桂英此人吗?在穆寨,有所转机的是2000年后的一天,国家搞“村村通”,大力发展城乡公交。穆寨门前要整修村道,铲车要平整坑坑洼洼的路面,就铲出了许多粮食,有大麦、小麦,还有豌豆、黑豆之类杂粮,有的已霉烂。

还有一部分,乍一看是黑的,仔细看看,像火烧过的,发亮。摸摸,掐掐又发硬,总共有几百斤。施工暂停,报于上级文物部门,然后收集起来,摊晾于空闲的路上。

经初步鉴定,又黑又亮又硬的,就是烧过的且已炭化,应该有几百年了。消息很快传开,穆寨人纷纷取而藏之,作为纪念。迷信者认为是治病药材,也纷纷弄回家用。

前年夏天,一场大雨后,寨门口靠西边坍了个坑。好奇的,用铁锨,刨了刨,见露出粮食粒。市级领导知道后,派人查看。其中一个领导用木锨往里掏了掏,分别掏出了长约三十厘米左右和长约六十厘米左右的两把宝剑。这和穆寨穆姓人家世代相传穆桂英归宋时的说法,出奇的一致。

穆桂英从军离开穆寨时,族里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倾寨而出,让穆桂英感动得满眼泪花。寨外的一个石头上,有两个脚印和一些小坑坑,就被穆寨人说成是“滴泪石”,是穆桂英泪水滴出的坑儿。

有人因此说穆桂英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力大,连泪水都有劲儿。滴泪石,这几年无踪迹,很可能被人当珍贵文物藏起来了。

在穆寨,还有一个关于“降龙木”的说法。这和杨家将就无关了,更不用说是破天门的奇妙利器了。

据穆寨传说,“降龙木”这个名字,来历简单。原来,穆寨周围到处是水,自然草木茂盛,水生物也很多,夏天就有许多蛇出没,而寨外也生长了许多柳树。平素无常,人们放马割草,就会遇到蛇。胆小的远远躲开,胆大的就随手折一比指头还细的柳枝甩打蛇。

由于柳枝绵软结实,用力下去,蛇被柳枝甩中,几乎断为两截。一人用柳枝打蛇好使,其他人见了也跟着学,都觉方便,于是大家戏称打蛇的柳枝为“降龙木”。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像龙木”。传说在青龙山东山脚下,有个小花池,是穆桂英种花养花的地方,因为山脚下土质适于花生长,井水浇出的花特别艳丽。穆桂英还养了一棵奇异的小树,有一米左右高,弯曲如龙,起名“像龙木”。

寨东南角有一口古井,现已废。传说,战乱年代,在井里挖出来一些刀剑一类的兵器。

穆桂英归宋后,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巾帼英雄。

顺便说一句,关于穆桂英破天门阵,穆寨有言:穆桂英生子,把天门阵“扑”垮了,并不是降龙木之功。为什么扑垮了呢,就是按天理说,生孩子是人间“正”气,而天门阵是辽国邪教之流布的“邪”阵,是辽国信邪之将领虚张声势。邪不压正,因此,辽国的天门阵就被穆桂英所率宋军一触即溃。穆桂英破天门阵,历史上是否存在,不可考究,其实际上,还是说穆桂英有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穆桂英只破天门这一功吗?穆寨无确切记述,民间流行的就是现代评书里提到的“平南”、“征西”和“抗辽”。功高,被封为“浑天侯”,挂先锋印、挂帅印。

穆桂英去世后,族人们为纪念这位家族英雄,在寨里给她修了一座庙,叫“穆桂英庙”。历经风雨侵蚀,破了又修,修后又破,寨里就留下了一层残砖烂瓦。现在老人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到了1946年,庙几被毁殆尽,只存破败的三间。穆寨人又重新修房六间。寨墙因1958年“大跃进”,村里用石磙,导致四散难寻。扒掉石磙,寨墙自然坍塌,不像样子,只落下破败的轮廓。

在文革前,庙屋较全,寨门轮廓还在,两边镇寨之狮,保存也比较完整,令人生畏。寨门楼也很气派,上挂古代官吏表彰穆寨的匾额。其后,穆寨门楼被毁,门楼上面所挂匾额被一谢姓人家做饭烧锅,基本不存。

在穆寨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那就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穆寨不唱涉及杨家将的戏曲,特别是有穆桂英的段子。原因不明,有人说是穆寨有杨姓人,杨姓人中会开玩笑说穆姓男子是娘家人,从而引起口角,进而发生械斗。也有人说可能和穆桂英的死因有关,但都没有人说得清。

假如千里迢迢来这里,不知这里唱戏的“规矩”,被杨姓人挑唆“误唱”,穆寨穆姓人知道后,就会以棍棒相加,将其赶走。

有一年夏天,来了几个外省戏子,不晓得规矩,唱了杨家戏。穆姓人家很生气,就组织了十几个青壮年人,赤膊光背,拿着棍棒准备去殴打解气。幸亏,解劝及时,才避免。

类似这种说法还有。一年麦天,在一个打麦场上,有位杨姓成年人在外看戏回家,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穆姓男子,正在用木杈清理麦垛,随意问他唱的什么戏,那个杨姓人就开玩笑说“唱的穆桂英挂帅”。

话音刚落地,秉承族训的穆姓男子就用杈拍打他。两个人差点儿打了一架,幸亏被周围人拦下,但两人因此关系恶化,反目成仇。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观念变革,穆寨对杨家将戏才渐渐解禁,这是叶县很多人知道的事实。

穆桂英是怎么去世的呢?也许从穆寨不唱杨家戏可寻到蛛丝马迹。那就是穆姓人为什么不让唱,仅是穆姓人怕为“娘家人”吗?恐怕不是那么简单,肯定有所他忌,极有可能是穆桂英战死。

穆桂英究竟战死何方何地?传说穆桂英在现甘肃省虎浪峡滴泪崖那个险恶之地丧命。话说有一次,穆桂英为偷袭敌人,带几个女兵悄悄去侦查。她带头好不容易爬上了悬崖。不料,敌人早有埋伏,万箭齐发,穆桂英中箭而亡。

后来,大部队寻人迹罕至的小道攻击敌人而取胜。见穆桂英尸体,大家痛哭流涕,山神感动亦哭,滴下泪来,后人称滴泪崖。那附近还有一个穆桂英墓。

我们从小说、评书、戏曲中都找不到穆桂英“死”的蛛丝马迹。应该是作者为穆桂英的光辉形象,故意隐晦。若不然和传说穆桂英的计谋过人相悖。

笔者简单推测,最初关于杨家将的故事里,《十二寡妇征西》虽然说的是杨宗保战死,实质上很可能是穆桂英战死。因为其内容没有提穆桂英,到后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编戏曲《十二寡妇征西》才有寡妇穆桂英。

穆寨不唱杨家戏,也可能是当年穆姓祖辈们知穆桂英死得“窝囊”,大家很痛苦,于是定下规矩,以免想起穆桂英“死”的“旧情”,或怕人说三道四。

2000年,县邮政局驻村工作组,为开发穆寨的旅游资源,修了穆柯寨牌坊。2006年,穆桂英庙修缮一新,被改造为普通瓦房三间和两层楼三间,在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下,穆寨自发成立了“穆桂英庙管理委员会”,简称“穆桂英庙管委会”,主要负责管理其日常事务,如资金筹措、旅游接见、对外宣传等。但寨门还不像样子,亟待修整。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穆寨正筹措资金,加大开发力度,把有关实物,如莲花石磙、石臼摆放于庙前,爱好文物者也赠与出土的麦子。虽然资金缺口很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去穆寨看稀奇的人多了。

以上文字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来自穆寨及周围老百姓的说法,加上一些古迹所作。笔者有幸拜读了熊大木所著《北宋志专》,也就是1980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根据民间评书习惯,改名的《杨家将演义》。现在不违背书中原意的情况下,摘录其中焦赞、孟良和穆桂英有关的章节字句,浅陋分析一下,供读者褒贬。

关于孟良的摘录。

第二十二回:杨家将晋阳斗武 杨郡马领镇三关

不日来到佳山寨……次日岳胜因出寨闲行,摇见一座大高山……乃问土人曰:“前面那一峻岭是何所在?”……因指曰:“走过转弯,一山过去,有胡材涧。……有可乐洞,洞有寨主,姓孟名良,邓州人氏,使一柄大钺斧,无人能敌。聚集数百人,专一打官劫舍……”。

即挺枪径取孟良,孟良舞斧交还。……六郎佯输,绕平原而走……六郎射中其马,将孟良掀跌于地。……众军一齐向前擒住……六郎曰:“只今便放汝去,纵能走归天上地下,亦能擒之”。

关于焦赞的摘录。

第二十三回:樵夫诡计捉孟良 六使单骑收焦赞

孟良曰:“离此六十里,有芭蕉山,地势极恶,內聚强人……为首乃鸦州三元县人氏,姓焦名赞……使一柄浑铁飞锤,万夫莫近。”

单马来到芭蕉山。六郎曰:“小可姓杨,名延昭,杨令公第六子也,近授山寨巡检。闻此处有焦赞,勇力无双,我特来相招为将。”……焦赞大悦,令手下都来拜见,吩咐备设宴席相待。

以上所述焦赞、孟良的,只有家乡。身世及有关故事很少,不及笔者对两人的整理。不过,说孟良为邓州人,笔者在民间也曾听说过,也趋向于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州人,因为那里也有民间所述的焦赞、孟良寨,二人是邓州人的可能较大。

关于穆桂英的摘录。

第三十五回:孟良盗走白骥马 宗保佳遇穆桂英

孟良前往五台山,来见五和尚……五郎曰:“北番有二逆龙,昔在澶州降伏其一,尚留萧天佐在。除是穆柯寨后门有降龙木二根,得左一根,可伏其人。汝若求得此木,与我作斧柄,则可成事。不然,去亦无益。”

孟良即辞五郎,径往穆柯寨来。恰遇寨主,乃定天王穆羽之女,小名穆金花,别名穆桂英,生有勇力,箭艺极精,曾遇神授三口飞刀,百发百中……射中一鸟,落于孟良面前……二人在山脚下连斗四十余合孟良力怯,退步便走。桂英不赶,把住路口……孟良自思有紧急事,只得脱下金盔当买路钱。

孟良离却此地,径回寨来见六使……六使曰:“恐汝不是其敌。”即日引孟良率军两千,来到寨外索战。……丽骑相叫,二人战上三十余合,桂英卖个破绽,拍马便走。宗保乘势追之,转过山坳,一枝箭到,宗保坐马已倒。桂英回马杀来,将宗保活捉而去……宗保厉声曰:“不必用苦刑,要杀便杀!”桂英见人物秀丽,言辞慷慨,自思:“若得与我成其夫妇,不枉人生一世。”

……令左右整备酒醴相待。二人欢悦……宗保径出寨来,桂英直送山下,似有不舍之意……六使不允,径将宗保囚了……到黄昏左侧,孟良密往寨后,放起一把无情火。正值九月天气,夜风骤起,霎时间烟焰冲天,满谷通红,穆柯寨四下延烧。众喽罗大惊,齐来救火。孟良提刀入桂英寨内,将其家小杀去一半。比及得知来赶,却被孟良砍伐降龙木二根,奔往五台山去了。

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 真宗筑坛封将帅

天色渐明,火势已灭,寨之前后烧得七残八倒。部将进说曰:“此必孟良见寨主不肯下山,故行此计。今山寨凋零,家小抛弃,不如相助宋营,一则佳配完全,二者建功于朝廷,亦良会也,何必自伤和气耶?”即命将寨中所积粮草装载齐备,扯起穆柯寨金字旗号,率众径赴宋营中来。

六使怒曰:“深恨此泼贱,勾引吾儿,致误军事。今日又来相惑耶?”桂英怒……遂舞刀跃马,直取六使……桂英欲生致之,佯输而走……射中六使左臂,……将六使解回原寨。

桂英问……孟良曰:“正是小本官父亲。”桂英惊曰:“险些有伤大伦。”……扶于上座,拜……六使令放出宗保。桂英拜见令婆(佘太君),令婆不胜欢喜……

真宗与群臣计议八王奏……宣宗保诣御前,焚香告誓毕,帝亲为挂大元帅印,封为吓天霸王,征辽破阵大将军。

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 穆桂英破阵救姑

宗保来见钟道士……钟曰:“青龙阵须劳柴太郡,铁门阵必用穆桂英。”穆桂英扬声呐喊,分左右攻入铁门金锁阵……大喝一声杆刀已下,马荣人头落地。

不觉日色将晡,郡主斗力已乏,冲动胎孕……霎时间育一孩子,遂昏倒阵中……桂英抛起飞刀,斩于阵中……向前救起郡主,以所生孩儿纳在怀中,遂破青龙阵。令婆看罢,喜曰:“此儿面容与兄宗保无异。”遂为取名杨文广。次日六使……攻入白虎阵内,……桂英拈弓搭箭,一矢正中项下,何庆驸马而死。

桂英杀入北阵,望见阵中杀气连天,纵骑突进,正遇董夫人力战八娘,八娘势渐危急桂英架箭当弦,一矢射中其目,董夫人落马而死。

五郎抽出降龙棒,击中其肩,天佐露出本形,乃是一条黑龙也。五郎绰起月斧,挥为两段。

第四十三回:平大辽南将班师 颁官诰大封功臣

穆桂英以下十四员女将,俱授诰命副将军。

第四十八回:杨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

桂英曰:“令婆勿忧,小妾当部兵救之。”堂前十二寡妇周夫人(杨渊平妻)、黄琼女(六使之妻,好使双刀)、单阳公主(萧后之女)、杨七姐(六使之女,尚未纳婚)、杜夫人(杨延嗣之妻,十二妇中惟此一人乃天上麓星降世,幼受九华仙人秘法,会藏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杨府内皆尊敬之)、马赛英(杨延德之妻,善使九股练索)、耿金花(小名耿娘子,延定之妻,好用大刀)、董月娥(杨延辉之妻,目力精锐,乃有百步穿杨之能)、邹兰秀(延定次妻,极善枪法)、孟四娘(太原令公养女为渊平次妻,有力善战,军中呼为孟四娘)、重阳女(亦六使次妻,善使双刀)、杨秋菊(杨宗保之妹,武艺高强,箭法更精)一齐进前请行。帝赐金卮一对,乃下敕,封杨渊平之妻周氏为上将军之职。

最终救了杨宗保,平定西夏。

以上章节,所述部分内容神话,但大多非常接近笔者对穆桂英的看法和考证。

第一,关于穆桂英和杨宗保的姻缘——不打不相识。相识的原因,作者说得直白,是为了降龙木,但作者已把焦、孟二人的人物出现情节,安排在了穆桂英的前面。这和笔者考证以及其它书中内容雷同。至于熊大木没有写出穆柯寨的具体地方,可能他已有考证,是故意对“山东”避讳,不让人联想起叶县青龙山之东的穆寨,因为他所处的年代,穆寨人已不准说穆桂英了。

第二,关于烧穆寨。熊大木说是孟良,其它作品说是穆桂英自己。不管是谁烧的,都和现在穆寨出土的粮食被火烧过一致。

第三,关于降龙木,熊大木把其神话了,但和穆寨人的叙述有一致性,都是将龙(蛇)挥为两段,致死。

第三,穆桂英从官军之后,立下了大功。熊大木所述穆桂英没有拜为帅,但危急时刻的不凡表现,更接近于真实。因为一个人,从军没有经过战场上的千锤百炼,是不可能被皇帝拜为帅的,把有实战经验的杨宗保拜为帅,符合逻辑。

第四,关于十二寡妇征西。熊大木所说的“寡妇”,非是一般人理解的或现在流行的评书里说的失去丈夫的妇女,而是自己孤单、没有丈夫的妇女,尚未婚配的也为“寡”。穆桂英是和十二寡妇一同征的西夏。现在人们熟知的“寡妇”征西,更加演义了,是为了突出杨家的形象为之。

第五,关于杨文广,熊大木说的,跟现在的流行说法,大相径庭。笔者也趋向认同。

【作者简介】应军,网名“首山望汝”,许昌市襄城县人,农民。爱好文史,数十年来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协襄城县文史委员会特聘为文史研究员,2017年当选襄城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关键字:  穆桂英是哪里人山东枣庄  杨家将穆桂英是哪里人  历史人物穆桂英哪里人  穆桂英的老家是哪里啊  穆桂英是哪里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