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文住宅现在属于谁,吴同文住宅现在归谁
悦·读
推荐理由:
本篇文章2165字
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一座叫绿房子的蓝屋——吴同文住宅
姚吉崴
已故上海知名作家程乃珊说,“城市一定要由建筑、人、传奇构成”。位于铜仁路北京西路的“绿房子”就是一座留下传奇的老房子。
绿房子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邬达克在上海设计了大约一百多栋形形色色的建筑,这却是他在上海留下的最后的私宅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后直到1947年他离开上海的十年间,邬达克再也没有设计过私宅,仅仅做了两三个不起眼的公共建筑项目,所以把绿房子视作邬达克在上海的收山之作毫无问题。邬达克在上海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远东第一”的传奇:“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远东第一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而绿房子,则是“远东最豪华的别墅”。这座“远东最豪华的别墅”因整个房子的主色调是绿色,被老上海人亲切地称为“绿房子”。对于老上海人来说,传奇的绿房子并不因为它的设计师邬达克,更因为它的主人。
绿房子建于1937年,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吴同文住宅。吴同文有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不过他大太太的娘家贝家大概知道,因为出了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吴同文正是贝聿铭的姑父。贝家是曾经拥有狮子林的苏州豪门,绿房子是贝家的陪嫁,据说,这栋绿房子就是贝聿铭对于建筑最初的认识和启蒙。吴同文本人是民国时期上海滩著名的颜料大王,因为那个时候战火频繁,军绿色的染料奇缺,三十年代他看准了这一需求赚了大钱。有了这样的经历,吴同文自然把绿色视为他的幸运色,所以他的宝马车子、他的用品,连同他的房子都要是绿色的,在当时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同文义路,充满爱意的吴太太在选址的时候,特地挑了这各自含有丈夫名字中一个字的两条路的地方,也彰显了贝家和吴家的显赫能耐。
吴同文请来了当时在上海赫赫有名的邬达克为他设计豪宅,他要求设计师能为自己设计出一栋独一无二的房子。绿房子建筑占地1732平方米,总共有四层,史无前例地在私宅里安装了电梯。房子的这座宅子中应有尽有,主人房、客人房、仆人房、弹子房、弹簧舞池,完美的迎接着当时四面八方前来开party的人们。虽然整栋建筑都是非常现代主义的,设施也全都在国外采购,但是还有一间佛室,供女主人祭拜用。这样一座风光气派、中西合璧的房子,令人啧啧称奇,在老上海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吴同文对房子很满意,不辱使命的邬达克对吴同文说:“这栋房子即便再过五十年也不会过时,而且我相信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吴同文对此深信不疑,传说他不惜代价买下了设计蓝图,藏在别墅的保险箱里,以保证房子的独一无二性。
前一阵子我曾经慕名去到铜仁路333号,想要参观绿房子,然而现在房子已经属于规划局的办公用楼,不向公众开放,想翻过绿化带进入房子前面的草坪拍照,被门卫大叔呵斥阻止,不禁有一些扫兴。不过,11月4日,在绿房子举办了“ART DECO布达佩斯-上海”的讲座,我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翘课去一探究竟。
那天是个阴天,拍出来的照片不免有点阴郁。
绿房子门口
整栋建筑的形状常常被比作船,不过一般的船不会有这么多层层叠叠,只有豪华游轮才是最符合它的描述。说实话,第一次见到绿房子的时候有一点被丑到了,因为它的颜色有一些暗,除开主人个人偏爱的原因外,实在找不出为什么一栋建筑会选择这样的颜色。不过我逐渐学会了忽视它的颜色,转而欣赏它更为纯粹的,作为建筑的结构美。四层楼叠沓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
绿房子的侧面。走在楼里像不像在一艘游轮上穿梭呢?
连续的圆形设计是绿房子的显著特点
真实世界里的楼梯与黑白照片里的楼梯。窗边的盆栽变了,窗外的景物变了,拍照的人变了,但是房子和它承载的记忆却不会变化和消失。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也是老房子的妙趣所在。
在这样一片如梦似幻的绿色中,吴同文和他的家人还算安宁的度过了抗战以及后面的内战。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同文作为资本家虽然在大政治背景下有些缩手缩脚,把产业交出去“公司合营”了,但是昔日富贵的“遗老遗少”们,仍然常常相聚于绿房子,苟延着旧时的美好。终于,更激情燃烧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遭到批斗的吴同文没有办法接受未来的日子,在咖啡中和进一罐安眠药,穿戴整齐,与精心化妆二太太牵着手双双自杀,被人发现时已经分不开了。在红卫兵的眼里,罪恶的资本家和姨太太是“自决于人民”。而对于吴同文的大太太,自己的爱人与别的女人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开自己,是难以原谅的痛上加痛,从此再也不回绿房子了,即便文革后落实政策房子也不要了。
人们都爱听传奇和故事。前主人的故事有很多人唏嘘地说浪漫,但多多少少有一些阴郁的成分。当我置身在绿房子里面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存在,一刻也没有想起来在这栋房子里的某间房间发生了什么,也许那只是别人的故事。有一些建筑非常的强势,它会用身体上斑斑驳驳的印记来把自己的回忆强加在你的视野和脑海里(譬如四行仓库),为了领略那样的建筑,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与建筑的契合点,了解每一栋墙身后的故事。然而绿房子不同,它主人的故事就像流水一样蜿蜿蜒蜒地滑过墙角,你看也好,不看也罢。有时候,你甚至都不需要知道这栋绿绿的房子的身份,只想感受建筑艺术的美好,接收它与你将要开始属于你们自己故事的心情。
程乃珊的丈夫来自这座绿房子,他是吴同文的外孙,她要把故事写下来,她相信“建筑是人与时空的对话”。1983年,程乃珊发表了其代表作《蓝屋》,蓝屋的正是以绿房子为原型,讲述了三代人对财富和人生的选择。《蓝屋》发表后轰动一时,获得了《钟山》首届文学奖。1984年,《蓝屋》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当年最受追捧的电视剧,获得了第五届飞天奖和金鹰奖。
王雨欣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内容来源于LookingGlass(ID:jiwei_yao)。
作者:姚吉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9292659@qq.com
请关注并分享我们的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汇聚碎片时间
下一篇: 稿稿平台官网打不开——易稿官网手机平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