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凤罐的历史起源与特征风味考察

2023-05-24 21:05:34 0

丹阳凤罐的历史起源与特征风味考察

丹阳封缸,万吨佳酿。

国家多奖,鲜味爽香。

一现代·秦含章

物种基源

丹阳封缸酒。黄酒,产于江苏省丹阳,为浓甜型酒。用当地优质糯米为原料。酒液琥珀色或棕红色,醇香浓郁,口味鲜甜,为一滋补性饮料,人称“百花酒”。有诗句赞曰:“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是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名酒,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风味品鉴

丹阳封缸,黄酒,历史悠久,名甲天下,同类甜型黄酒中,在色、香、味上有独特风格,在中国酒林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成为黄酒类族中一颗明珠。该酒酒液鲜艳透明,呈棕红色琥珀光泽,晶莹光亮,香气芬芳扑鼻,温雅纯净,酒味甘醇厚美,鲜甜可口,饮后余味无穷,使人舒畅爽适。

丹阳封缸酒的品鉴

品鉴项目标准

酒精(V%20℃)≤15°

糖分(葡萄糖计·克/100毫升)≤18

总酸(琥珀酸计·克/100毫升)0.4

固形物(克/100毫升)2.9

色泽棕红色琥珀光

香气芬芳扑鼻,温雅纯净

滋味甘醇厚美,鲜甜可口

名人与酒

杨广与酒

杨广:(560—618),即隋炀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尝设宴于孝乐宫中。一日,饮酒大醉,赋诗一首,末两句云:“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诗罢,泣下沾襟。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复作五言诗一首:“求归不得去,真逢好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煞人。”618年3月,为宇文化及所弑。

传说故事

一、丹阳封缸酒由来

丹阳城里有一家酿酒的小作坊,一家三口以酿酒为生,有一年他们采用新的酿造法做了一批酒,由于是新酒,入口生,酒味太冲,几家酒贩试完后都摇头而去了,这家人看了很无奈,又不能将其倒掉,只好将酒放入缸内,用泥封上,继续用老法做酒。过了几年后,城内缺酒应市,酒贩上门来,这家的老父怕出丑,不肯将酒拿出来,还是这家媳妇聪明机灵,她讲坊内还有一些陈年的酒在缸内,于是大家一起到酒坊,去泥揭盖后,顿时酒香四起,大家试完后都说好酒。大家赶紧问如何来做的,媳妇随口讲“封缸的酒”,丹阳封缸酒也由此而得名。

二、丹阳封缸酒前身为“曲阿百花酒”的传说

丹阳封缸酒和老黄酒的前身叫曲阿(丹阳古名)百花酒。相传一千多年前,隋炀皇帝到扬州看琼花,他令高丽国送一名美女给他做妃子,并让带上百花供他与琼花比艳欣赏。高丽国便派使节护送美女阿姬和百花,乘船渡黄海入长江,直驶扬州。当船行到丹阳江面,恰遇丹阳练湖水神赴宴归来。水神见了阿姬,有心娶她为妻,又听说隋炀帝要阿姬做妃子,就变作隋炀帝模样,前去试探,还去东海龙王处带了百坛仙酒作为礼品。阿姬恨透了隋炀帝,宁死不从,跳进了江水。水神非常高兴,他让高丽使节和水手们上岸,然后作法把大船掀翻,好让他们对隋炀帝有个交代。最后水神带着阿姬,乘坐龙鸟,隐没在江水之中。那条沉船上的仙酒和百花,顺着新丰河流入花乡丹阳。乡民们闻到河水香味,舀起一尝,甜得不肯放下。又把百花捞起垩田,种出的稻米色泽红润,香气扑鼻。人们就用这米和水酿出了曲阿百花酒。

三、关云长的红脸与丹阳封缸酒的传说

从前,江苏镇江一条街上有一口井,不是水井,而是一口冒酒的宝井。这口宝井神奇哩:井里的酒又醇又香,十里以外都闻得到它的香味,终日“咕噜咕噜”往上冒,所以这条街上酒店特别多。来喝酒的不要花酒钱,只要买些小菜就行了。来来往往的客商小贩每天不断,这条街也就有了名气。

传说,三国时张飞路过这儿,一下码头就闻到酒香,馋得嗓子直发痒。一打听,说这儿有口酒井,他也顾不得“将士在外不得喝酒”的军令,来了就喝酒,一口一碗,一边喝一边喊:“好酒:好酒!”一口气喝了近百碗,醉了,人瘫在泉旁边。

这事被关公知道了,很生气,气呼呼地跑来责问酒家,为什么要给他兄弟喝这么多酒。酒家说:“我们的酒是井里出的,不要钱,随便哪一位上门,都是尽喝的。”关公不信,世间会有冒酒的井?要店家带他去看看。他趴在井边往下一看,这井里的一股酒气直往上冲,他猛吸一口,浓烈的酒味冲得他直咳嗽,脸憋得通红通红。据说,关公就此变成了大红脸。

关公想:这酒不花钱,人们就会贪杯,这样不知要误了多少大事。于是,他挥起青龙偃月刀,猛地往下一劈,一下子把井盖劈成两半,“哗”的一声,井里的酒满街横流,淌了三天三夜,成了一片酒的海洋。后来,这条街就叫“酒海街”。

酒井里淌出的酒,顺着运河流到丹阳,丹阳家家户户用勺子舀起来放在缸里,把它封起来,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才倒点出来招待亲友,这就是后来丹阳有名的封缸酒。

关键字:  丹阳封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