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的用法用量与妙用单方偏方_肉桂的功能主治与副作用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别名】牡桂、紫桂、大桂、辣桂、桂皮、玉桂。
【处方用名】 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安桂、大安桂。
【用量与用法】煎服,2~5克,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1~2克。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
【产地采收】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留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人锡盒内,密闭保存。
【炮制研究】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性味归经】 辛、甘,热。人肾、脾、心、肝经。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散寒止痛。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术、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2.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人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白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他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 曾有人顿服肉桂末36克,发生头晕、眼花、咳嗽、尿少、干渴、脉数等反应。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肉桂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有桂皮醛、桂皮酸、乙酸栓皮酯等,此外,尚含有黏液质、鞣质、桂皮多糖等。具有健胃作用,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并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它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还能改善心脏血液供应,保护心肌。此外,还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抑菌、镇静、抗惊厥、镇痛、解热、升高白细胞和抗辐射等作用。
【妙用单方】
【方一】
肉桂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每次3克,用开水冲服,每天3次。症状减轻后改为每次2克,每天3次,连服3周为1个疗程。如同时配合肾气丸内服,则效果更佳。
【功能主治】温肾纳气、止咳化痰。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属肾阳虚者。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气急作喘,动则更甚,畏寒怕冷,口不渴,或伴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等。
【疗效】据刘济群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肾阳虚型患者多例有良效,均于2周内痊愈。
【来源】陕西中医,1983.4(1):48
【方二】
肉桂10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10克,醋调至糊饼状,每晚临睡前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取下。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摄津。主治小儿流涎属脾阳虚。
【疗效】据兰茂璞报道,应用本方治疗6例,均收到满意疗效。一般连敷3~5次可告愈。
【来源】中医杂志,1983.(8):78
【方三】
肉桂25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每次5克,每天2次,口服,连服3周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散寒止痛。主治腰痛属肾阳虚者。症见腰部冷痛,得温则舒,得寒加重,活动不利,舌淡苔白。
【疗效】据周广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02例,包括风湿性脊柱炎35例,类风湿性脊柱炎5例,腰肌劳损55例,原因不明者7例。治愈4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2):115
【方四】
肉桂20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装人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根据病损大小,取肉桂末适量,用好米醋调成糊状,涂敷病损处,2小时后药糊干后即除去。若不愈,隔1周后再依法涂敷1次。
【功能主治】抗炎止痒。主治神经性皮炎。
【疗效】据崔世元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0例,均收到满意疗效。一般轻者1次,重者2~3次即愈。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4):封三
下一篇: 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