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有惊慌饭饭所有博客文章(路上有惊慌是什么意思)
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挨得住时间的打量。
2016,丙申年。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元年。
2016年6月25号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开馆了,
面对我们发出的150份邀请函,
当天工作人员眼前呈现的是400多位来宾…
大家惊慌了,是边高兴,边惊慌。
开馆典礼后,朋友圈被刷屏了,
其中一位媒体朋友这样说:
“中国酒业的23位总工程师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太激动。 ”
这位媒体朋友所说的“23位总工程师”指的既是
代表中国酒业最高水准的23位名酒“酿酒大师”。
当然,更多的朋友在这里待着并不无聊,
他们说这里没有很多典礼的陈规老套,
所有的环节都被戏剧化了,他们管这叫“场景”。
至今都记忆深刻的是,400多位嘉宾,
基本个个都是现在人们说的“大咖”,
他们是政府官员、行业权威、创投领袖、
各自圈子中的明星,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同,
那天却极其相同,都变成了“路人甲”。
事后,我们很不好意思的向大家道歉,人多,没照顾好大家。
但那天的实际情况是,400多位“路人甲”,玩儿的很尽兴,
似乎并不需要端着架子参加一个什么典礼,
而是来赴一场派对,一场有情怀
(即使这个词如今被玩儿坏了)
接地气的“匠心+艺术的跨界美酒大Party”。
这是我们要的模样。没有分别,在乎一场投入的体验。
说到Party,在开馆的182天里,
这里俨然变成了“美酒+”跨界派对聚集地,
有人打趣的说这应该是京西最时髦的地方了,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Coco Chanel的那句话
“时尚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
有人说,中国酒业亟需年轻化,
我们很庆幸的是,年轻人很喜欢这里。
在这个苏联援建156个且它是唯一一个食品类项目
且周总理钦点建造的酿酒厂房里,
它的破败并没有成为如今的“累赘”,
那骨子里的辉煌历史
反而与我们的场馆主案设计师邵唯晏携手,
为这里增添了谜一样的吸引。
而这位披着小鲜肉外表的老腊肉级、
被媒体评为“生猛的80后”设计师,
也为我们摘得了
2016年伦敦公共空间设计大奖的唯一金奖,
听说鸟巢设计师的作品这一届是银奖。
我们只想证明一点:是否年轻,与岁月无关。
时间的沉淀,反倒是逆袭年轻的重要筹码。
开馆这半年,
我们听到这个行业里太多未被认知、未被人知的故事,
它们沉积在那里太久,
需要有人掸去厚厚的尘埃,重新出发。
比如,我们更希望看到,中国白酒的世界身影,
它可以稳稳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那姿势,并不惊慌。
在这半年间,
我们知道70多岁中国白酒教父人物季克良
还在为中国酒业奔波着;
原来韩建书大师的酿造之路
是从异乡人的青春焦虑开始的;
沈才洪大师的那句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坛酒”
至今仍回响在耳畔;
张宿义大师的“张大学”至今仍在工友们口中;
李家民大师最爱的下酒菜还是“龙门阵”;
109岁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说
还想为中国酒业做点事情;
中国葡萄酒教父李华又回到了年轻时挥汗的“老地方”…
是的,
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的诞生就是因为他们,
向每一颗滚烫的匠心致敬,
他们鲜为人知,却又惊天动地。
我们则一路走来战战兢兢,
风景要看,却始终不忘使命。
因为这些大师们,
早已成为了我们的引路人。
2017年,丁酉年
我们谨记,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
需敬畏,执勤奋,守本分。
祝大家新春快乐!
转载须知
本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原创
授权转载及合作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
●●●
商务邮箱:miba_business@163.com
END
关注『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
2017.1.2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