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卓大学所学专业(朱宸卓名字怎么样)

2022-10-25 23:15:22 0

朱宸卓大学所学专业(朱宸卓名字怎么样)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2018年,是全民疯狂痴迷选秀综艺的一年。

无论是“偶像练习生”,还是“创造101”,当鲜妍美好的男孩女孩在舞台绽放青春姿态,总能带来一场“全民pick”的狂欢。

可娱乐终究是娱乐,再火热的流量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归于沉寂。对中国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变的“pick”,只有那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优秀学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教育立国的社会,对“学霸”的崇拜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条件尚可的家庭,想着法子要把孩子送进海外名校;缺乏资源的家庭,则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高考之上。

而那些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少年少女,则在应试教育链里享有了最大的主动权,成为这个领域里最接近传统图腾的“天之骄子”。

2011年,夺得西安文科状元的范孟辰被记者团团围住

(图片作者:华商报闫文青/视觉中国)

2013年,北京理科状元朱宸卓被各路媒体纷纷“追捧”

(图片作者:法制晚报杨益/视觉中国)

这些孩子是真正的“全民pick”,自带“学霸”光环,在奔向名校的路途中惬意而轻快。且不论“清北复交”,稍稍有名的985或211,都可以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不费吹灰之力地采撷。

可就是这样一群被人敬佩仰望的“天之骄子”,有时却偏偏要选择常人难以理解的路径。从名校退学复读,这些乍一看不该和他们有关的荒唐举措,不是被迫而为,竟成了主动之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学霸”轻易放弃别人求也求不来的名校人生,到底是愚蠢还是睿智?他们竭力争取重来一次的机会,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被一时冲动蒙蔽了双眼?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弃港大72万奖学金,复读考北大

她是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

今年6月,在走出北大校门的数千名应届毕业生中,刘丁宁似乎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

可在四年前,这个名字不仅响彻她的同学圈子,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争议。

刘丁宁(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的刘丁宁,扎着青涩的马尾辫,戴着颇有书卷气的细框眼镜,一看就是个“学霸”典型。

2014年6月,她以666分的高分摘获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填报志愿时,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孩没有犹豫,选择了北大中文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仅仅作为一省的状元,填报北大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可刘丁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上一年,她早就已经考出过全省第一名,而在那时,她就已经被香港大学文学院以72万全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录取。

可是入学没多久,她却主动从港大退学。

于是在2014年的初夏,本该在港大安度大学时光的刘丁宁,以复读生的身份再度出现在高考考场,用近乎完美的实力告诉所有人:她回来了,并且,她要给自己重来一次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幸运的是,她成功了。“蝉联高考状元”、“主动从港大退学”、“放弃72万奖学金”,这些极其吸引眼球的关键字,也刺激着许多人的神经。

人们对刘丁宁弃港大选北大的原因议论纷纷。

有人说,当初她去港大,只是受到丰厚奖学金的诱惑;也有人说,这孩子就是个“书呆子”,只会读书、考试、做题,一旦来到更自由、更开放、更具国际化氛围的港大,以类似“留学生”的身份进行学习,她就完全适应不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丁宁的抉择,更在知乎上引发了北大与港大孰优孰劣、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制度谁更胜一筹的大讨论,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可无论人们怎样争论,有一个大前提几乎所有人都默认:如果能在港大这样的名校读完大学,对于一名“学霸”而言,也算“不枉此生”。

刘丁宁引发如此关注,也正是因为她的放弃。

刘丁宁的故事在知乎上引起热议

无论旁人如何揣摩,早在2013年刘丁宁首次夺得状元时,似乎就已经向外界透露了心迹。

2013年7月26日,刘丁宁受邀来到湖南卫视参加《天天向上》节目的录制。在节目中,她带着大家诵读国学经典,还说自己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

每每问及梦想,刘丁宁都会毫不犹豫地提起“北大中文系”。细心的观众也能够发现,在说“北大”的时候,这个小姑娘的情绪是如何激昂饱满,又在提到“港大”时,如何归于平静。

图片来源于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

对梦校的执着与坚持,大概才是刘丁宁选择从港大退学、重回考场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还反复提到——只有在北大,才能学习到真正“纯粹的国学”。

也就是说,在刘丁宁看来,无论港大及其文学院排名多么靠前、条件多么优惠,也远远不及北大能给予她贴近国学的机会。为此她孤注一掷,宁愿用退学的方式,让自己重来一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这里,我们无法断定刘丁宁的想法究竟是否正确。也许北大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完美,港大也没有她想象得那么不堪,但仅仅是她能拿出“重来一次”的勇气,就已经超脱于常人。

重拾高中课本,再度感受高考的焦虑,更何况“上届状元”的身份,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可她却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北大,也终于成为了下一个起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四年光阴荏苒,如今已从北大毕业的刘丁宁回想起当初的决定,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丝后悔。

可她的经历却证明了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你可以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只要有足够实力。

他们放弃清华,退学复读

为了一个共同的原因

刘丁宁为了内地顶尖高校毅然挣脱港大“怀抱”;可有些“学霸”,却走上了“相反”道路。

因为种种原因从清华退学的也许不在少数,但纯粹为了换专业而复读的,却不算太多。

叶锦州和江焕波,就是其中两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998年出生的东莞男生叶锦州是典型理科“学霸”,性格内敛,沉默寡言,只有在做起数理化题目时,才会展现出别样的活泼与敏捷。

2016年,他以理科654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录取。可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刹那,却后悔了。

叶锦州(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当年他的成绩虽然足以上清华,却上不了他最喜欢的专业——自动化。思前想后,纠结万分,叶锦州自己做出了一个令旁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清华的录取,回家复读。

令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清华offer,就这样被这个18岁的小伙子抛之脑后。他的理由充分:为了换一个心仪专业,重来一次也不稀奇。

同样承受着复读的风险与焦灼,曾经的“清华哥”幸运地在下一年收获了更好的成绩:678分,这次,他不会再与喜欢的专业失之交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叶锦州放弃清华的故事,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论。有人觉得这样有些自私,为了所谓“理想”白白浪费掉一个名额;也有人加以赞赏,认为这种知道自己心之所向的人才最可贵。

是坚持还是任性?值得歌颂还是充满教训?当叶锦州引发的风波尚未平息,另一位从清华退学复读的大三学生也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江焕波(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叶锦州不同,20岁出头的江焕波已在清华园内求学三年。当年,这个考出全校第一好成绩的武汉男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并且在亲友的劝说下成为了一名“定向生”,即本科毕业后即可前往签约单位工作5年。

清华的光环,“毕业即可工作”的便利性,对于任何一个“学霸”来说都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江焕波也不例外,他安安稳稳地在清华学习到大三,直到再也无法抑制心中最深的渴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个憨厚斯文的大男孩一直觉得物理学才是心中所爱,本科毕业后赴海外深造,也在他的日程表上。只可惜,受“定向生”身份的牵制,无论是学物理还是出国,都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江焕波慢慢地想明白:想要改变,就必须先放弃。于是他毅然退学,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复读大军,将三年前的高考岁月,再走一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江焕波无疑也是幸运的,在下一年的高考,比同龄学生大两三岁的他,以672分的好成绩,吸引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伸来的橄榄枝。

到一个与内地完全不一样的环境里学心仪的物理,江焕波也算是得偿所愿。只是在当初放弃清华的时候,他收到的,更多是不解与惋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无论是叶锦州,还是江焕波,暂时放弃令人羡艳的名校生活,都只为了一个理由:换专业。

有人觉得,这种“不是喜欢的专业就复读”的做法有些极端。再说,只要一只脚先踏进名校门槛,想要之后再换个专业,哪有那么难?

只可惜在国内大多数高校,“转专业”的确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谈有合约在身的“定向生”,即便是普通学生想要转专业,也要先拿出名列前茅的专业成绩,再通过层层审核。

可惜这种制度暗藏着悖论:它首先要求不在心仪专业的学生“学好”这个专业,才给出换去另一个专业的门票,这未免有点“强人所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和欧美众多高校施行的自由转学、转专业的灵活机制相比,我们要走的路,似乎还很长。

初次选择时的盲目与不理性,对心仪专业的不懈追寻,再加上现实制度可能造成的种种阻碍,造就了那些有胆量将名校暂时放下的“学霸”。乍一看,他们的举动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可深究起来,处处都可以是钦佩与共情。

更重要的是,是他们的优秀给了他们再来一次的权利。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世人眼中的“常规”与“成功”,也并非可以牵绊他们的东西。

从名校退学复读却失败

后果谁来承担?

2013年9月,武汉市新洲一中邹英杰以664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两年后因对专业不感兴趣而退学。后来他参加高考,以新洲状元身份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邹英杰复读时的同班同学王琛琪,2015年9月以678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医学部,上学不到一个月,因所选专业不合适,选择退学复读。次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入读心仪专业。

就在今年,云南省“网红学霸”李一峰在从中科大退学、复读又考上清华后,竟轻易放弃了清华的录取,去四川大学入读了最爱的口腔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那些决心重来一次的“学霸”,依然活跃在形形色色的新闻报道中。他们被勾勒出这样一种轮廓:骄傲而“任性”,有才华又有胆识,一旦认定一个目标,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绝不放弃。

或是被一个“名校梦”裹挟着前进,或是对心仪的专业孜孜以求,他们做出常人完全无法想通的冒险决定,押上青春与荣誉,放手一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是,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赌博”?

成功的人无疑都是幸运的,可失败的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失败,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从同济大学退学复读的大四男生吕德鑫,就可以说是其中不幸“失败”的一位。当还是大一新生的他入读同济时,头顶着“山东德州齐河县高考状元”的光环,被亲友师长看好,前途无量。

吕德鑫(左)正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在大学四年时光中,这位曾经的“状元郎”却做出了许多“放飞自我”的举动。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他逃学又逃课;为了体验大城市的生活,他时常外出打零工。到了临近毕业之际,吕德鑫才恍然醒悟,他错过了转专业及修读第二学位的机会,还留下了刺眼的“挂科”记录。

于是,来到人生抉择路口的吕德鑫做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退学复读。

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这样描述自己重来一次的理由:“大学是人一生的烙印,只有说是清华、北大毕业的,说出来的感觉才会不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这样,本应拿到毕业证的吕德鑫拿起了高考准考证。可惜的是,以清北为目标的他在下一年的高考中,只考出了刚刚够到普通一本的成绩,更比自己当状元那年足足少了40分。

当记者再次致电吕德鑫,他的语气中难掩失落:“成绩都出来了,谈这个还有意义吗?

是继续复读还是将就着去上一所比同济更普通的大学?我们并不知道答案。对吕德鑫的报道,也在成绩出来后的瞬间夏然而止。这个少年的复读故事,就此停留在了失败的那一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样的结局带着深深的讽刺意味,也令人惋惜。可即便失败,也是他自愿做出的选择。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就该学着承受后果。

当学霸们放弃名校退学复读,有人敬佩他们的坚定与勇气,也有人嘲讽他们的任性和矫情。

可对于他们来说,再来一次的机会是如此珍贵,虽然顶着“浪费资源”的诟病、背着孤注一掷的风险,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甘之如饴。

但重来一次的机会,也不该成为逃避现实的武器。一个荒废岁月、认不清将来道路的人,并不会因为有机会再走一遍来时的路而改变。

而在那些决心退学复读的学霸故事背后,有时无关高低优劣,只在于一种选择,一种取舍。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朱宸卓大学所学专业  朱宸卓名字怎么样  朱宸卓 清华大学  朱宸卓在干嘛  朱宸卓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