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把手生活垃圾智能回收(搭把手回收客服电话)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宁波市垃圾分类办和供销社强强联手,快速推进实施“搭把手”新型智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智慧物联网为核心建设“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全链路回收体系,建立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宁波模式”。截至2019年5月,“搭把手”回收已完成中心城区405个“人工+智能+流动”回收网点建设,服务用户60余万人。建成运营鄞州姜山分拣中心,在建分拣中心8个,将在年底前建成运营,实现宁波市中心城区分拣设施全覆盖;已投入运营智能回收车辆100多辆。正式运营5个月来,实现有偿回收各类高低价值再生资源1600多吨,预计2019年完成回收利用资源可达到4.5万吨左右,将为地方减少垃圾收运处置费用超过3000万元。
“搭把手”生活垃圾智慧回收模式的基本做法
全品类回收,源头分类直达利用端,治标也治本
便民利民,多种分类回收设施满足城乡分类需求,实现全品类回收。“搭把手”模式在垃圾分类前端设置了三类回收设施:“智能回收站”,适用于没有再生资源用房且空地较小的社区、学校及公共场所,安装采用先进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回收设备,提供包括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饮料瓶等多种小件可回收物的回收功能,设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具备操作便捷、分类投放、自动称重、自动计价、现金提取等功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人工回收站”,利用“社区再生资源规划用房”或利用就集装箱改装为“集装箱式回收站”,实现“人工+智能”的回收服务。“物流回收”,针对大件资源、大件垃圾包括废旧家具类、废旧家电类,采用配备智能回收设备的回收车辆进行定时定点上门回收。通过上述三种回收设施,实现全品类精细化分类及回收,实现城乡可回收收运体系的一体化覆盖。
去中间化,以利驱动,实现源头精细化分类。重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机制,将“去中间化”的利益让渡给前端分类主体,以“利”引导居民进行分类原生动力。市民通过手机终端智慧APP、微信小程序等,实现所有高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有偿投售”,提高了居民分类投售可回收物的体验感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市民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和减量效果。
智慧物流系统和集约化分拣中心,直接打通产生端与利用端通道。一是打造一套智能回收物流体系,目前已投入近100辆智能回收车辆,所有车辆统一外观形象、采用特殊识别系统、配备智能终端设备,并且通过“车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接收互联网平台回收订单信息,从而实现数据信息无缝高效衔接。二是配套建设区域综合分拣中心,每个区县(市)根据人口总量配套建设综合分拣中心,一般占地面积10亩左右,日中转能力50吨。通过智慧物流系统将源头精细化分类投售的可回收物快速运送至区域配套分拣中心,解决了垃圾从哪儿来、到哪去的问题。
自主研发智慧收运管理系统
智慧化物流清运,即满即清,始终以正常状态满足老百姓不同的投售时间需求。企业自建“搭把手”回收智慧物流清运体系,通过智能设备满仓预警(即满即清)、平台自动派单、车辆就近接单、物流线路优化等功能,降低清运成本、提高清运效率,让终端回收设备始终以正常状态满足市民随时投售的需求。
运营体系智能化,实现全链条监管。“搭把手”回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等应用的方式,利用平台打通居民等产生端与回收端、物流清运端之间信息化连接,并在此基础上继而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链条的规范化管控,同时与政府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为行业监管、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政府主导、企业实施,保障体系快速落地
建设区域配套分拣中心,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完善体系顶层设计,统一推进宁波市中心城区配套分拣中心落地,各区县(市)政府以免租的方式提供区域配套分拣中心用地,由企业建设经营。此举既解决了企业分拣中心用地的难题,又缩短了垃圾回收端与分拣中心的距离,提高了终端回收设备的清运效率。
加强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除中心城区的其他县(市),由当地政府推荐当地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合作或合资,市供销再生资源公司负责当地“搭把手”回收体系的整体方案设计,提供智能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系统服务支撑,属地企业实施前端回收网点、分拣中心、物流清运系统等设施建设并负责日常经营。合作或合资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快速有效完成体系落地实施,同时也有助于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
拟定财政扶持和退出机制,扶持企业平稳度过体系建设前期“大投入、小收益”阶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从根本解决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宁波“搭把手”托底回收拆解废玻璃、大件垃圾(旧家具等)、建筑垃圾等低价值或无价值垃圾,同时在体系落地前期的“大投入、低产出”阶段,积极出台落实相应配套政策:一是短期财政对于基础设施投入给予一次性补助,包括前端回收网点建设及运营补助,每个回收站点分三年每年给予2万元补助;对区域分拣中心根据分拣能力给予200-500万元的补助。二是对废玻璃、泡沫、旧纺织物、大件家具等低价值可回收物进行长期补助,根据市垃圾收运处理费用标准和企业实际回收量给予补助,实现低价值和无价值可回收垃圾充分回收利用。三是对留存地方税收部分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提供支持,降低回收环节的税负,帮助企业经过三年前期经营后达到自我平衡,保障体系实现良性长效运行。
“搭把手”模式的运营成效
回收量持续增长,垃圾前端分类减量效果明显。自2018年12月姜山镇试点正式运营以来,“搭把手”已累计完成2.6万人次的投放回收,累计回收量1600多吨。每天近18吨,其中分类优秀的居民小区日均回收量已超过了100公斤。从回收类别来看,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中回收量比重前三位依次是大件垃圾、废纸张和废织物,占比分别是59%、19%和10%;大件垃圾、废玻璃、废织物、废泡沫等低价值可回收物比重高达60%,通过“搭把手”体系全部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度持续上升。根据大数据分析,自体系智能信息化平台2018年12月上线运营以来,累计参与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有偿投售的居民达2.6万人次,分类投售正确率超过90%。
实景宣教助力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分拣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共组织接待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居民、各级政府机关单位教育互动、参观体验、会议交流超过12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对宁波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力度,成为“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形象和成果展示窗口。
形成综合性强的运营团队。目前,集设计研发、智能回收箱制造、收运分拣于一体的“搭把手”综合经营体系已基本形成。整个体系现有管理与技术团队16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122人;系统开发人员28名,智能设备制造人员82人,一线加盟回收清运工人53人。
一体化模式广受认可。宁波“搭把手”模式开创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新模式,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高度认可,吸引了来自上海、贵州、河南、浙江台州、湖州、舟山、萧山等地区参观调研,目前正与部分地区进行模式入驻或合作洽谈。5月受邀在全国再生资源行业会议(昆明)及上海环博会上进行主旨发言和分享展示,且收到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正式书面邀请,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实践代表出席6月中旬在英国伦敦举办的2019循环经济全球峰会,介绍我国垃圾分类宁波 “搭把手”回收模式。
下步主要实施计划和打算
加快建设前端回收设施建设布局。根据全市垃圾分类“十进”整体要求以及智能回收网络布点的要求,推进前端回收设施建设。争取2019年完成1500个回收站点的建设,实现中心城区的覆盖;2020年计划新建1600个回收站点;2021年新建700个回收站点,累计3800个,基本实现宁波市全覆盖。
继续优化物流中转体系。按每万人配套一辆回收服务车辆为标准,到2022年,智能车联网回收车辆构成的智慧物流体系车辆计划投入1000辆,形成智慧城配物流网状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运网格化管理。
建立形成“10+X”的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体系。“10”指的是各区县(市)至少建立一处占地不低于10亩,年处理量不低于5万吨的生活性再生资源综合分拣中心。“X”是指在回收范围较大的区县市增加建立一个或多个综合分拣中心。2019年,计划建成中心城区和象山石浦等地的分拣中心;至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10+X”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持续探索建筑装修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探索研究“以箱换箱”式建筑装修垃圾“绿色智慧型”收运处置体系,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契机,规范居民建筑装修垃圾清运处置市场环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车联网物流、物联网自动化机械技术实现投放清运过程的清洁化、规范化、透明化,实现全程可实时监管。下半年计划投放专用密闭箱体1000个以上,覆盖300个以上城市中心社区,并配备专用清运车辆100辆以上,实现在较大范围的试点运行。
整合重构宁波市传统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结合“两网融合”工作,推进传统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的改造和提升。搭建市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交割,为全市回收企业提供交易服务。建设低价值再生资源利用基地,保障回收后的利用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