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土曼和茶壶被人偷了(坎土曼与锄头的区别)
农业是百业之源,与之相依相伴的农具的数量、型号与规模的变迁,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回顾新疆几种普通农具的发展历程,便可见一斑。
坎土曼
新疆最多的农具要数坎土曼,也有人叫它砍土镘。它是新疆维吾尔族用的最多、最普遍的一种铁制农具。常用来翻地、挖渠筑埂、装撒肥料、松土锄草、引水灌田等,有“万能工具”之称。其形状有圆头、方头、舌形,分大、中、小三种类型,铁匠打制时淬过火,很锋利,由一根1.5米左右长、擀面棍粗细的圆木柄与之构成。追溯坎土曼的由来,最早见于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一幅晋代耕作壁画。清乾隆年间的《西域图志》始见记述。
建国初期,即便这种最普通的农具,也非常紧缺。南疆平均每1.8户或每2.1个劳动力才有1把坎土曼。1950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政府决定向农村大量增补农具。一方面从苏联购进坎土曼5万把,另一方面开始自制坎土曼,支援贫苦农民。
1952年,由贸易公司拨出钢材l500吨,发至各专区合作社,统一制造坎土曼、铁锨等农具。并以低于市价25%的价格售给农民,至1954年底,全疆平均每1.03户有坎土曼l把。
坎土曼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为坎土曼写过这样的诗句:坎土曼巧兮握在手,搬得沙丘兮变田畴。圆圆铁镜兮照日月,长长木柄兮写春秋。引来雪水兮酿美酒,挖出稻菽兮满仓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坎土曼敲醒了亘古不变的荒原,让绿洲绵延千里,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动工具,而成为一种爱的图腾、生命的象征。
如今,虽然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但在新疆的农村,坎土曼依然是农民手中的最爱。喀什市有一个“坎土曼巴扎”,“巴扎”意为市场,这里出售各种铁制品。很早以前,只能加工坎土曼,现在能加工、制作的铁制品越来越多,从木门上的铁环到驴蹄子上的铁掌,再到各种农具等,在这里都可以买到。
犁
犁是每年开春最早与土地相会的农具。
寂寞了一冬的闲田,在冰雪尚未完全融化的时候,迎来了犁的问候。那一道道渗透着肥料的犁沟和翻新过的湿土,就是它们奉献给犁的灿烂笑容。
远在西汉时期,新疆就从中原引进了直辕式铁犁和牛耕技术,用于开荒屯田。请看《西域图志》有关于犁的记述:犁梢犁底一体,靠人扶压掌握方向和耕深,铧无犁壁,只可发土,不能翻垡,耕深8~12厘米,二牛一人日耕地3~3.5亩。
新中国建立之初,农村生产工具极缺,尤其是犁。和田、叶城、疏附、温宿平均每6.8户或每7.8个劳动力才有一架犁。
1950年,新疆军区从苏联购进28号开荒双轮单铧犁5998架、23号犁和25号犁1518架。1950~1952年,地方系统共购进新式农具6000余架,也主要是犁类。1953年开始,新疆先后建立起各级半机械化农具制造工厂,如新疆机器厂、喀什农具厂,以及地州县和兵团农业师农机厂。自制新式计5时步犁、7时步犁、23号犁、25号犁、28号犁、中型双轮双铧犁、2-23号双轮双铧犁、2-25号双轮双铧犁、2-28号双轮双铧犁、H-20喀什犁。为了边疆的建设,新疆军区后勤部军工部等单位,加班加点自制犁铧、锄头、铁耙等10万多件。此后,政府继续加大农业机具的投资与供应,至1954年底,全疆平均每1.3户拥有了一架犁。
新式犁的应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旧式二牛抬杠日耕3~3.5亩,耕深8~12厘米。用双轮双铧犁日耕8~10亩,23号单铧犁日耕4~5亩,耕深16厘米以上。1953年,伊犁农民用23号犁耕种的小麦,比土犁耕种增产l倍以上。
1955年12月,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部对吐鲁番县雅尔湖乡四村肉孜·吐尔迪互助组调查,200亩棉田施肥和管理条件大体相同,其中用新式犁耕的四五十亩,每亩产量105公斤籽棉,比土犁高25公斤。自治区农业厅经大量调查确认,一般新式犁比土犁可增产20%。
在新疆石河子市最醒目的地方,矗立着一座雕塑———3位裸露身体的垦荒战士,奋力拉犁的姿态宛若3头拼命向前耕地的黄牛。那就是著名的《军垦第一犁》。它不仅记录了第一代屯垦戍边战士的艰难与顽强,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与毅力,也被人们视为这座从沙漠到绿洲城市的永久标志。镰刀
回顾上世纪秋天的田野,最熟悉的农具莫过于镰刀了。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最动听的歌曲,便是镰刀收割时“嚓嚓嚓”的声音。氤氲着麦子与稻谷的清香,我似乎嗅到了热腾腾的馒头与米饭的味道。
新疆镰刀的起源,始于民丰县汉代尼雅遗址出土的那把木柄前端嵌铁刃的物件,其形状酷似今天山西等地收割小麦用的可换刃镰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官府从南疆迁移一批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田时曾配发过,其中一种小镰刀重9两。《西域图志》记述的镰刀“形如曲刀,头柄皆铁”,是拨镰的一种,也是迄今使用较多的弯月形大镰刀,广泛用于收割小麦、水稻及牧草等。
与坎土曼和犁一样,在一穷二白的时期,镰刀也是极其缺乏的。当时两个劳动力平均还不到l把镰刀。政府不仅从苏联购进镰刀3.45万把,还拨出钢材统一制造。另外,一边想办法解决镰刀的供需矛盾,一边积极推广新式农具。从通过少量购进摇臂收割机开始,到自己生产制造,1962年新疆摇臂收割机就达0.62万架。1966年后,自治区贯彻“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并举”的方针,继续增加新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1980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式农具有增无减。
虽然上世纪50年代初,新疆军区就率先从苏联购进7台康拜因,但一直没有得到普及,可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关。在我的印象中,70年代以后,新疆才陆续有了康拜因收割小麦。这种叫“东方红”的联合收割机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
如今,随着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后,各种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野上大显身手。旧时的镰刀,成为了人们永久的追忆。
来源 / 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