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的规则与画法(冰裂纹是什么窑)

2022-11-14 23:25:00 0

冰裂纹的规则与画法(冰裂纹是什么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海棠式花盆

哥窑胆式瓶

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官窑器莹润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纹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 梅影般婆娑潇洒。

官窑平底洗 现藏台北故宫

哥窑瓷的开片则细碎得多,被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 鱼子纹"。片纹有粗有细,粗的色深如铁,细的似金黄色或叫鳝血色,大小片纹交织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称为" 金丝铁线"。官哥真品历代都是收藏家珍爱的宝物,也是后代仿效的目标。

哥窑碗

哥窑弦纹瓶

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

哥窑葵花洗

冰裂纹历史小故事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金丝铁线的出现为哥窑添加了一道别具一格的美。 哥窑最不同于其他窑口的典型特征就是“开片”、“金丝铁线”。

一日一器

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典型器物:哥窑青釉鱼耳炉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此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材质功用不同 这些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壶是古代人们研究出来的一种容器,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结晶。

因为实用兼具可观赏等特性,壶从出现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生产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材质和功用不同的壶制品。

从材质上,常见有陶瓷或金属、玉器所制成的壶。

从功用上,除了盛茶、酒等的普通壶之外,也有用于计时的漏壶,用于观赏等的玉壶等等。

■龙梁瓷壶

●战国 楚

●盛酒器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

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

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蟠螭纹提链壶

●战国 魏 晚期

●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器口微侈,束颈,铺首衔环耳,圆鼓腹,低圈足。器盖缘铸接四铺首衔环,中央铸一纽连接二环,与提梁相扣,以防器盖脱落。

提梁横直,两端下曲,各以四节链环下接两耳。器颈部又铸四小套环纽,可以绳索与器盖四铺首衔环相系,使器盖密合,壶中液体不易散溢。

器通体装饰繁缛,花纹精细。器盖饰蟠螭纹,提梁饰鳞纹,器体由肩至腹,各以两周凸弦纹为界饰六层花纹,最上层为绳索纹,其余均为蟠螭纹,圈足饰绳索纹。

此壶在铸造之初,即注重使用细节,颇具匠心,殊为难得。

■青铜漏壶

●西汉

●计时器

●内蒙古杭锦旗出土。

此壶从梁、盖长方孔处插有刻度的沉箭(已失),沉箭随壶水外漏逐渐下降,以测定时间。

■横柱式双环铜提壶

●汉

直口、细颈、卧式圆柱形腹,二方形平足,有盖,肩部有一对衔环。仅盖面有纹饰,中心作龙形钮,周围是蟠螭纹及三道弦纹。

壶,为古代盛酒器,因酒的品种多,故壶的器形各有不同,该器造型别致,殊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青釉褐彩诗句瓷壶

●唐

●盛器

●湖南长沙望城出土。

敞口平展,颈较长,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

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

“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

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釉下彩绘是中国瓷器装饰技术的重大进步。

长沙窑的彩绘,从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纹饰内容有人物、花鸟、灵异、瑞兽,其中的题诗、题字和款识独具风格,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

长沙窑瓷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中国沿海港口何出海到上时有发现,朝鲜、日本、东南亚、西亚等地均有出土。

一些瓷器上绘有椰林、葡萄、胡人舞乐、狮子等图像,具有西亚、波斯的风格,显然是为了满足输入国的审美要求而设计的。

■鱼鳞纹银壶

●宋 辽

●盛水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

这件银壶腹部中间为带状纹,上下布满鱼鳞纹,肩部前后鼻钮接弓形提梁。

壶盖中部隆起,有钮,上套链连接提梁。此银壶造型优美,说明当时契丹族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契丹族同我国古代其他北方草原民族一样,有喜爱和使用金银器的传统。

1949年以来,在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等契丹族主要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金银器。

这些金银器涵盖了契丹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日常生活用具,如马鞍具及其装饰、饮酒器具、服饰物品等;也有丧葬用具,如金面具、银丝网络等。

■褐釉剔刻花瓷扁壶

●宋

●背水用具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征集。

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短颈,双系,腹部扁圆,正面饰两组褐釉剔刻牡丹花纹,背面置圈足。

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

西夏瓷器的烧造受定窑和磁州窑等北方窑系的影响较大,但与同时期的宋、辽瓷器相比,在胎质和釉色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西夏创制了一些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西夏扁壶的装饰主要以植物纹为主,也有动物纹。

植物纹中有莲花纹和牡丹纹,以牡丹纹为多,主要有缠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种。动物纹有鱼纹和鹿纹。

■玉“万寿富贵”纹执壶

●明

青白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纹。体呈八棱扁形,附盖,壶口为子母口,束颈,斜肩,长腹,撇足。

兽首吞流,流与颈间镂雕一螭龙相连,流底与壶胫部攀附一镂雕螭龙,壶柄顶部与壶口之间镂雕一螭龙纹。

壶盖琢“寿”字纹及莲花纹,盖顶纽部琢透雕龙纹,龙纽下部与壶胫之间连一条由39个椭圆形小环组成的长链。

壶口沿绘一周回纹,颈部绘莲花纹,腹部绘莲花纹和莲瓣纹,壶体两面分别篆刻“万寿”、“富贵”二字。

此件执壶原为清宫旧藏,系整料雕琢而成,器体高大,设计精巧,图文以“福寿”为主题,是明代后期典型作品,为明代宫廷用器,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紫地白花缠枝莲纹多穆壶

●清 康熙

壶呈圆筒形,口部如僧帽状,器身前置曲流,后设兽首双系以便穿绳提携,体饰三组弦纹。通体以紫釉为地,刻缠枝莲纹,再施以白釉。

多穆壶是蒙、藏民族的生活用具,多为金属质地,用于盛水、酒等。

瓷质多穆壶始见于元代,清康熙时期又再流行。

元代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青白瓷品种,元代器形较小,有执柄。

康熙器形制较大,无执柄。康熙多穆壶除紫地白花器外,尚有蓝釉、黄釉、五彩、素三彩等品种。

多穆壶造型别致,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粉彩雨中烹茶图茶壶

●清

●陈设品

壶敛口,圆腹,圈足。前置曲流,后设曲柄。覆状盖顶设有宝珠形钮。

壶身以赭红彩为地饰粉彩皮球花纹,腹部两个开光,一开光内绘雨中烹茶图,远山近水,松荫掩屋,庭院芭蕉洞石,庭廊中长者坐于长几旁,几上置有茶壶、茶杯、瓶花、书函。一侍童在炉旁伺火烧水,炉上置有水壶,图案绘制笔法清秀,意境清幽。

另一开光内墨彩楷书乾隆御题七言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下钤红彩“乾”、“隆”两印文。足内施松石绿釉,上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据《高宗御制诗文集》记载,此诗作于清乾隆七年(1724)。

清弘历帝祀地坛返圆明园,遇雨乘“卧游书室”船,赏西山雨景,品尝清茶,命人题写在瓷器上。

由于清皇室饮茶之风盛行,清宫茶具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以往各朝。

清代以康熙、乾隆两朝烧制瓷质、陶质茶具最盛,以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器最为出色。

关键字:  冰裂纹的规则与画法  冰裂纹是什么窑  冰裂纹青石板  冰裂纹碎拼石  冰裂纹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