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济群法师_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百度网盘
禅修的过程,其实是在觉知中搜集资料,圆满时自然就会产生理解。这些资料并不只是表面的,而是全方位的,进而可以借此产生智慧。当心观察到事物的全景时,就会逐渐理解因果,心自然会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例如观察念头,不善心不断生起,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我们也持续地保持观察,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心便会逐渐明白,这些不善心是无意义的,是我们无法从中获益的。因为觉知,我们才得到理解。
禅修时我们不需要停止思惟,思惟是自然法,是所缘的一种,我们需要觉知思惟在生起,但并不参与或迷失在故事内容里,我们要去理解,智慧才有机会生起。正念根据我们自身的体验,观察当下发生的事物,而不是靠思想。举例来说,很多孩子不知道火焰的温度极高,即使有人告诉他,但如果没有自身体验,孩子仍然不能理解;只有当他亲身体验,感觉到火焰的热度或者被烫到了,才会真正理解。没有自身体验的话,很多时候心只是在想象,很可能出错。
禅修和哲学的不同,在于哲学更倾向思惟层面,偏重逻辑架构,而非个人体验;禅修则强调实修,从真实的体验当中获得智慧。例如,当我们从未去过某地方时,我们只能从书本、视频等知识层面去试着想象,但当我们亲身到达那处时,往往会发现体验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学习开车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开车来获得驾驶知识,但那不是实际经验,和自己亲自开车完全不同。
禅修中的实修实证,和普通知见的理解完全不同。有人向我们生动地形容美食的滋味,但只有我们亲自品尝后,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
觉知的时候是谁在作主?是觉知在作主吗?我是生命的主人吗?还是另有一个生命的主人?
智慧,是主人。
禅修一开始,当心还不是很善巧的时候,是觉知在带头;然后,跟在觉知的后面智慧就有机会慢慢的生起。禅修其实就是尝试的过程。刚开始是觉知在前,智慧在后;然后是觉知和智慧一起工作;随着智慧的增强,慢慢地就是智慧带头,觉知跟随着智慧走。
当禅修者了解了正确的禅修方法,智慧和专注力都会增长,禅修也会更顺利。听闻善法,进而正确的修习,自然会有好的结果,禅修也会随之进步,这就是闻思修的过程。
我们学习经典,听禅师小参以及其他禅修者的报告,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修行就会进步。听法时,去思惟、去理解,也是禅修的一部分,因为智慧在增长。有些人不喜欢思考,只是很认真的专注。如此一来,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智慧的培养,更忘了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所以常常原地踏步。其实,禅修、学习或要掌握一门技术,都需要运用智慧。
有觉知的时候,智慧才会生起。智慧明白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明白事情应该怎么做。例如,禅修时没有必要把动作过于放慢,你可尝试放慢动作或加快动作,要找到平衡点,智慧能找到平衡点。动作很慢时,心要知道动作很慢;动作很快时,心要知道动作很快;然后,慢慢地心就会知道,到底需要多快或需要多慢。
如果在生活的小事中,不能令心生起一点点智慧的话,解脱的智慧怎么可能生起?所以小小的领会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点、一点点,慢慢地领会就会增多。
我们跟禅师学法,需要思惟才能明白、理解。之后去修习,运用自己的经验再去领会修法的利益及用处,这就是培育自身的智慧。不加分析及理解的盲目服从,有碍智慧的培育。当然,有疑问时,能请教禅师是最理想的。
法是自然的东西,修行是没有捷径的,如同种花一样,要施肥、要浇水,让它慢慢生长,不能揠苗助长,心急反而误事。你越想要快,成长就会越慢。
如果我们对上师有感恩的心,就应该更努力地去禅修。努力去修其法,按照其导去做,而不是只念他的名号。能每时每刻都尽可能地依照佛陀的话去做,这就是对佛陀最高的敬意。以身口意去实践佛陀的教导,依此培养智慧,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来礼敬佛陀。(身口意:分别是身体行为、说话、思想及意图)
素材来源 |从觉知当下的心出发
微信号:syzrwhcb52013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