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_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翻译

2022-11-21 13:33:41 0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_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翻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现在有一句广告词叫做:“金刚钻石恒久远”,就是在宣传金刚钻石的坚固耐用,可以长久保值或是增值的意思。那《金刚经》就是借用这个意义,比喻《金刚经》中所开示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宇宙中永恒的真理实相,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啊!

如是我闻”这句话是大乘经典的开头语,可以说是区分北传佛教经典,与南传佛教经典的重要标志。这也可能是印度早期佛教僧团分裂成上座部、大众部之后,大众部的高僧大德在编写整理经典时,为了表示与上座部《阿含经》的不同,特意设定出来的吧。 事实上,这种经典的标志语,也是早期佛教僧团一分为二的标志,也是从一体世界滑落入二元对立世界的开始。这为后来逐渐演变成大乘、小乘之分,渐修、顿悟之分,开启了修行人不断见诤的方便之门!

当初那些大众部的得道、成佛、解脱的阿罗汉,他们也是从不同于《阿含经》其它方面、不同角度,更加大众化的语言,来解析、诠释《阿含经》的真义。这样解读可能更通俗易懂,更容易接引众生亲近佛法,更容易普及佛教的传播发展。 但是,这好像是一面双刃剑,也有它负面的作用。如果是实修实证的阿罗汉,他一定能正确解读大乘经典,并且能真正引导、协助众生去体证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真正的阿罗汉是不会去和人见诤的,当然也不会带领众生去见诤的,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入空戏论灭”,时空演变到后来,脚踏实地真正体证阿罗汉的人越来越少,把佛教的注重实修实证,演变成在经典之间研讨、见诤、写论文等学术研究。

《金刚经》是早期的大乘经典,它完全继承了佛陀原始佛法的精髓、核心。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真正体悟、体证到《金刚经》的世界,那就是得道、成佛、阿罗汉、菩萨的世界,那么对于大乘佛教的其它经典著作,也都能体悟到它们的深意。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是讲佛陀住在舍卫国,一个叫祗树给孤独园的地方。与众多的比丘(和尚)在一起修行,人数不一定正好就是1250人,只是表示人数众多。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间佛陀的形象,世尊佛陀要吃饭,虽然众多弟子和佛陀在一起,要吃饭还是佛陀自己亲自出门托钵乞食啊!看来真实的佛陀还没有丐帮的帮主福报大呀!这就是佛陀不与众弟子相互依赖、相互缠缚,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的具体展现。 当然了,佛陀在“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的过程当中,不像一般的乞丐那样讨碗饭就完事了。托钵讨饭的时候,也是经行的最佳时机,也是培养自己感恩心的最好时机,佛陀内心感恩众生的供养,并和众生结缘之后,会随顺因缘的和众生做佛法上的分享,托钵乞食的时候也是讲经说法的最佳时机。在托钵乞食的时候,真正是在培养自己对大地、流水、太阳、空气、虚空化育、养育万物的感恩之情。这也是佛陀感恩心、惭愧心的真实展现。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里详细记述了佛陀进城乞食、回到住处吃饭、洗刷饭钵、收好僧衣、洗足之后,入座之后没有讲干什么。实际上佛陀他们一定不是在闲聊八卦新闻啦!他们不是在打坐禅修,就是在做法义心得分享,或是在讲经说法啊!

关键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翻译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