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杨家埠年画代表作

2022-11-26 20:44:06 0

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杨家埠年画代表作

杨家埠是山东潍县东乡的一个大村镇。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学习着用木版印刷来制作年画。通过画工们长期的制作实践,创作出来的年画,无论内容形式方面,技法与彩色方面,都达到了多样繁复和精炼纯熟的地步。因此拥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年画市场上,争取到了和著名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鼎足而立的地位。

据当地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年画业者告诉我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村里的人就在大规模地制作门神,门神的底稿,听说是从北京带回来的。”以上的话,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们可以推想,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年代,是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并且很可能是北京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派裔。从绘画的系统和雕版赋彩以及内容形式上来看,也处处在说明是模拟杨柳青的创作方法,所出的货,除了粗糙的神码以外,也制作一些比较精致的贡笺(宫尖)和屏幅横披。他们也独出心裁地创作一些新的画面,更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虽然在制作方面粗率些,但颜色鲜明,主题突出,价值低廉,适合了农村的好尚和购买条件,因此获得了年产几百万份以上的高度畅销。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杨家埠的年画店,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最有名的年画作坊是和兴德,以后有公义画店,后又分为北公义、南公义;公兴画店,后又分为北公兴、南公兴;大顺画店,后又分为东大顺、西大顺;公泰画店,后又分为南公泰、北公泰;恒足画店,后又分为南恒足、北恒足、东恒足、西恒足;德盛画店,后又分为德盛兴、德盛恒、德盛昌、德盛永;和兴德后又分为和聚德;同顺堂后又分为同聚德。据说据今三十年前,同顺堂一度失火,仅是住宿在它店里的四路画商,一百多人中就烧伤了十二人。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年画业作坊繁荣了。

在清代咸丰初年时,杨家埠的年画业,就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仅是杨家埠一村,就用纸八百余件,再加上附近的外村,如寒亭、仓上、齐家埠、倪庄、王家道口等地,也在学习着大量刷印年画,都拥有自己的销路市场。每年十月前后,远远近近的城市农村的四路顾客,都是几十大车来贩运,至于那些肩挑小贩,就更不可数计。但自民国成立以来,杨家埠年画业,因了兵祸灾荒、苛税种种原因,而主要是石印年画的畅销,木版年画便被剥夺了各路市场。“七七事变”以后,城乡隔绝,农村破产,销路几乎停滞。保存下来的一些古老的年画雕版,成了年画业者无论冬天夏天烧饭煮茶的木柴。

全国解放以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已经很快地好转起来。近三年来,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局,组织了许多画家去杨家埠作调查研究,又组织了“山东年画改革工作队”,来具体辅导年画的改革工作和创作工作,并替他们画了许多新稿,举办了全省年画工作代表会议,杨家埠成立了年画改进会。年画业者提出了“改画不能脱离农村手工业印刷条件这一原则和必须具体结合广大群众欣赏习惯”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创作出来了几十种新的年画,在年画内容和制作技法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切都说明了杨家埠的年画业在人民政府的扶持指导下,已开始了恢复和新的创作。

杨家埠的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成体系。无论出版的贡笺、三裁、小横披、挂屏、花瓶、灶马、天地神祗、大鹰、牛子都有它一定的用途和张贴地点。在解放初期,还有大量刷印门神和灶马神祗。根据当地年画业者说:当年的门神,有好多种样子,有的门神仍然沿用唐代二将军全副武装手执鞭锏或金瓜锤的威猛形象,也有更将戎装换成纱帽龙袍,甘脆把赤面满髯易为粉脸的赐福的天官,随后便又出现了在门神周围的五子夺魁形象,加上爵禄福喜等象征祈福的道具。或是描写门神笑嘻嘻地一手抱了一个婴孩,婴孩手里还高擎着金盔或莲花,使画面上平添了喜气。过去杨家埠制作的灶神,就有二十几种。画面的构图不同,人物多少不同,版面大小也不同。灶神的脸,有素白的,有红的。门神也分七坐八站,就是当时有七种坐像的八种站像的。大鹰有花鹰,有黄鹰。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各地顾客习惯的好尚。他们制作的门神,构图完整雄健。为了符合刻版的要求和印刷的局限性,画面线条勾勒匀整,不留过大的空白,色彩重用赤、黄、青、绿、紫五色,对比鲜明,布列匀称,强调装饰性的效果,表现出了强烈的图案风味的年画的特殊风格。这种纯朴的形成,是几百年来作者的体验和观众欣赏水平所获得的。

在年画中印销数量最多,内容的种类最多,售价最廉,最有群众性的,是“小横披”。也叫做“草画”或“炕头画”,它的大小相当于白报纸的九开。内容有单的,有成对的,也有几幅连环的。多少年来,农民们每到新年,便用较少的代价买它去贴在炕头上,装饰着简素的房屋。用它作为欣赏品,也用它教育儿童。在过去的旧社会里,在它销售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中,是占着重要地位的。一般内容是反映男女生产、美好的生活、喜爱的家畜、四季的花草,和富有劝善惩恶、除暴安良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等。

在寓意规劝的《男十忙》、《女十忙》两幅,便是启发积极生产的小横披。在两幅画面上,分绘农民男女忙于耕织的情形。《男十忙》表现着十个农民,在做着不同的耕种劳动;《女十忙》表现十个农民妇女在做着不同的纺织送饭等劳动。作者用固定下来的习见形式,用三原色做了强烈的表述。在广大的人民欣赏基础上,他们大胆地把人的面型扩大到了全身的三分之一,有的头比肩膀还要宽,保存了所习见的“蚱蜢眼”的特征。画面上的人物,虽然粗眉大眼,而左顾右盼,都有照应。人物的身形,在简单中也还有变化,线描整壮,色彩显明,充分表达了农民纯朴开朗的欣赏风格。在《男十忙》的画幅上端横题着以下的诗句: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

这种富有意义的小横披,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是起了它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在杨家埠的年画中,用连环画形式来表现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故事的,习见的有《天河配》,描写织女牛郎的恋爱故事,分绘“分居”、“银河”、“鹊桥”等场面。比较工整的,在绘图雕版方面做了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有描写《西厢记》故事的连环屏。竖版四幅,分绘“惊艳”、“相会”、“长亭”、“荣归”等场面,构图稳定,刀刻细腻。其制作技术直可上追明季传奇插图,是杨家埠年画中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表现了在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并给荒于耕织的人以一定的惩罚,把神话故事和现实的群众的思想感情联系了起来,表现了封建性和人民性的斗争性质。

在杨家埠的独幅年画中,比较工细的大贡笺或三裁,和桃花坞、杨柳青一样,是喜欢用美女娃娃作为表现内容。富于夸大气氛的大头小身子的胖娃娃,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这也说明了人家对人丁兴旺子孙健康的愿望。通过作者有依据地对儿童性格和生活的塑造形象,使娃娃戏的年画,不只是具有形式的美,而是表现了广大群众对于生活的热爱。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年画形式,来描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的戏出画,在杨家埠的年画中,也占着一定的数量。通过戏剧的表现,在群众感情上,把过去和今天的生活中的斗争,密切地交织起来,提高历史知识和文化水平,增强对善恶兴亡的判断能力,教育了群众,也反映了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他们创作的《大闹花灯》、《摘缨会》、《草船借箭》等等戏出画,都是极细致的艺术性相当高的制品。

杨家埠年画业的过去历史,是光荣的而且丰富多彩的。自年画改进会成立以后,年画业者的主观努力和政府督导下,更有了飞跃的发展。1956年新年,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木版年画展览会”上展出的杨家埠年画,就有很多,内容又多半是富有政治意义。其中仅是杨家埠年画的嫡派的潍坊市年画改革委员会出版的新年画,就有一二十种。例如:《过新年》、《妇女翻身》、《交爱国粮》、《自由婚姻好》、《儿女满堂》、《光荣人家》、《互助发家》、《劳动丰收》等幅,都表现了一定的意义和艺术上的新成就。作者在每一幅画面的上端,也习惯地刻印上几句白话诗句,作为画题,供欣赏者更容易理解主题。

总之,杨家埠和它的嫡系潍坊市的年画业的发展前途,是光辉无限的。今年潍坊市年画改进委员会出版的《西厢记》连环横披,分别描绘了四个场面,这是老画家郭兰村和雕版名手的合作。用生动的形象和刀工,表现了细腻的表情,使木版年画的绘制技术有了新的提高。希望他们永远紧密地携手合作,继承祖国优秀的木版年画传统,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繁荣创作。为提高人民文化,鼓舞劳动生活,更进一步地努力。来源:郭味蕖美术馆

关键字:  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杨家埠年画代表作  杨家埠年画女十忙  杨家埠年画特点  杨家埠年画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