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九院是什么性质的单位,绵阳九院一般员工待遇
《两弹城精英门》
九院,一个如雷贯耳却又十分神秘的名字。它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1962年,九院从北京迁往青海。
1964年10月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先后试爆成功。举国欢腾之时,战功彪炳的九院却又在谋划“搬家”的事。在考察了大西南70余座城市后,以绵阳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
绵阳历史学者刘文告诉廉政瞭望记者,九院来到绵阳,与当时三线建设的背景相关。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尤其在中国成功爆炸氢弹之后,苏方人士多次表示,应当先发制人,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中国刚起步的核武能力。
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绵阳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以九院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科研单位陆续搬迁到绵阳。风景秀美的涪江之滨,自此成为大国铸剑之地。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在这片土地孕育、升华。
艰苦奋斗,“三线精神”夯基石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多的资金。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依托三线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绵阳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拔地而起。
国家使命在前,绵阳人更是张开双臂,欢迎建设者。绵阳人对于三线建设的支持,从一个数据便可窥见——各项重点工程迅速上马,为解决对砖瓦、沙石的急需,仅1965年这一年,绵阳通过突击兴建和扩建机制砖瓦厂,使机砖年生产能力由1964年末的3500万疋增加到1.36亿疋。
曾有人评价过,“三线历史”是绵阳的根,“三线精神”是绵阳的魂,“三线企业”是绵阳的本。
一名曾参与九院选址的老同志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经历——1964年底,从九院青海基地走出一支六七十人的神秘勘探队。当时交通不便,他们的任务就是用双脚踏遍西南的崇山峻岭。缺宿舍,大家就住牛棚、睡稻草;缺水和食物,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和苞谷果腹;没有通电的夜晚,就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说笑、逗乐……
选址经过了三次大规模实地查勘。第一次考察队往川南一线考察,考察后感觉各项指标都很符合,唯一缺点是常年下雨,过于潮湿。第二次考察队从川北广元开始,走到陕西勉县、汉中一带,觉得很适合,但又超出了选址原则。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考察,这次从广元开始往南走,终于来到了绵阳这块福地。各方面勘测后,决定把最重要的九院中枢机关定在梓潼长卿山南麓的山脚下。
1969年,902基地正式启用。此后902基地承担了多次核武器试验的指挥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装置成功研发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究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
梓潼“两弹城”遗址的正门口挂着“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有人知的核试验。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有20年。对于这场核试验的细节,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级大国的核专家们知道,中国已拥有了新式核武器,那些“外科手术”的叫嚣应当适可而止。
借绵州这方山水,大国铸成重剑,民族挺起脊梁!
无私奉献,许身国威壮河山
今年3月,95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来到绵阳。此行,正是为了追忆自己的老友——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梓潼“两弹城”遗址,保有邓稼先旧居。这是一栋红砖青瓦的平房,屋外几棵树长得郁郁葱葱,房前安放着邓稼先铜像。来到这里,杨振宁凝望着昔日好友用过的电话机、计算机、墙上发黄的老照片,不时向大家说起他和好友邓稼先的故事。“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没有私心,是个可以做朋友的人。”
邓稼先和杨振宁晚年合影。
从1969年随九院来绵阳,到1985年因重病返回北京治疗,邓稼先与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绵阳工作、生活了16年。在邓稼先离开之后,他的战友又在这里战斗至今。
让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核大国,离不开无数人的奉献,邓稼先便是其中一个。在一次核爆炸失败后,必须有人进到现场,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时任九院副院长的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走进那片死亡之地,找到了部件。
但长期遭受核辐射,也让邓稼先50余岁便罹患癌症。难以想象的核辐射令病床上的邓稼先痛苦万分,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变成一个小时一针。
既是同乡发小,又曾一道赴美留学的杨振宁从美国归来,探视病重的邓稼先。两人聊到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头,道出了自己这些年获得的奖金数额:“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邓稼先的警卫员,在邓稼先逝世后便一直留在绵阳工作。据警卫员介绍,癌症晚期的邓稼先提出,想去天安门看看。扎根西南多年的邓稼先,已很久没见过天安门。但他亲手锻造的大国重剑,却屡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扬国威于天下。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绵山苍苍,涪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为国忠诚,锻造民族之筋骨
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曾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
郭永怀。
上世纪60年代末,郭永怀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只有三个人:妻子李佩、大师哥钱学森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于许多九院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没能陪伴在家人身旁,没有优渥的生活。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己也只能谜一般存在。
2015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向于敏颁发奖励证书,89岁高龄的于敏坐在轮椅上,与习近平握手。威震世界的中国“氢弹之父”,此刻已无法站起来。
然而仅仅在十多年前,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秘密。当许多内幕解密之后,“于敏构型”随之声名鹊起。氢弹构型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另一种就是中国的于敏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
在于敏长期工作过的绵阳,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他也是一位文史大家,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会背不少古诗词,每天都要读喜欢的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红楼梦》等等。
多名绵阳学者介绍,三线建设以及一大批科技精英的到来,不仅锻造出绵阳的工业筋骨,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绵阳市区的跃进路,因为“四厂”“两院”的到来,顿时热闹起来。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与知识分子,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工业设备,更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条件并不丰裕的时代,人们因陋就简地制造着快乐。
全国各地知识分子的到来,让绵阳重文兴教之风更盛。如今,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大专院校,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绵阳的教育资源更是称雄川内,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名校声名远播。2016年,绵中、东辰、南山三所中学有11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占了四川录取名额的半壁江山。文脉传承,在这些莘莘学子中,或许便有未来的邓稼先、于敏、郭永怀……
缘定红桥·绵阳红桥网:绵阳真实单身征婚平台,线上相识+线下会员真实见面+推荐单独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