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r级真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

2022-10-26 19:26:24 0

法国r级真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

996苦吗?

瞧瞧人家“007”:

零点下班,零点上班,一周七天没休息!

不料,社畜的苦涩被吕克·贝松这部R级动作大爽片《安娜》道尽。

一提吕克·贝松,脑海里想的都是《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

倒是有个朋友剑走偏锋,说他不过是“法国王晶”:

虽说法国的艺术气息得天独厚,但是“吕胖”的商业媚俗与生俱来。

《这个杀手不太冷》类似于百年一遇的《追龙》,《碧海蓝天》也可看成王晶对许鞍华艺术片的投资。

不管观点是否偏激,都不难猜出特工电影《安娜》的看点——用哗众取宠的艺术,博观众一个酣畅痛快爽。

先说大段密集的动作戏。

枪、盘子、灭火器秒变匕首,冲这点,就比“大表姐”那部揣着无聊装深沉的《红雀》不知好上多少倍。

动作洒脱凌厉,女特工的外貌颜值也不是盖的。

本就模特出身的女主,身材纤瘦高挑,时而金色长发,时而贴面乌丝,辗转于时尚前沿,混淆于正邪之间。

能力赛超人,卖相又绝佳,可小姐姐为何还是闷闷不乐?

都说特工界的前辈007,表面风光,可一旦有任务,也还是随叫随到。

命不是你的,时间也不是你的,苦逼特工的一生,不正是一些职场小白的真实写照吗?

初入职场:我想有个家

色气的外表,冷硬的内心。

铁血安娜,到底如何炼成?

特工们或许都有一个悲惨的身世。

漫威寡姐在二战斯大林格勒的断壁残垣中痛失父母。

《红雀》中的大表姐因舞伴陷害,落得个骨折的下场。

安娜则更惨!

租屋狭窄昏暗,没米没油。

男友吸毒,跟妹子不三不四,时常还搞点家庭暴力。

穷而后工。

为了摆脱牢笼,安娜答应苏联特工为其效力,条件是干满5年后获得自由。

当生活最无助,希望最渺茫,环境最恶劣时,我们才会不顾一切、背水之战,只为一线光明。

熟悉吗?

大学那会儿,家里按月打生活费,学校还有奖学金,可一旦踏进社会,小白的保护伞没了,心中一阵慌乱:

四年寒窗,到底是我们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们。

背井离乡、初入大城市、混迹职场的我们,生活就是一大难关。

房租押一付三,四周环境陌生,连个说乡音的人都很难见到。

离家方知漂泊苦。

除了想糊口,我们还想有个家。

特工在劝说安娜加入组织的时候,提及她因车祸事故而丧生的父母。

在人精神最敏感的时候提及关于家的痛楚,为的是唤起她对于家的依靠。

这时,若有一家公司向无助的你敞开怀抱,你觉得是幸运;

同事中午一起点份外卖,你觉得是温馨;

上级多分配点活儿让你做,你觉得是信任。

至此,你找到了除血缘注定之外的家,一个因自己情感而搭建起来的社会小家。

在你眼中,公司团队的一切都是好的,你懂得了瑕不掩瑜,明白了奋力一搏,并决定将一生奉献于此。

然而事实果真这么简单吗?

工作半年:你的同事可信吗?

“急需你的创新能力。”

“我们就需要你这样剑走偏锋的人才。”

“你积极阳光的性格能为我们团队带来乐趣。”

上级领导的这些话让你热泪盈眶?

哼哼,你上当了。

电影《安娜》中,特工表面循循善诱,给安娜的未来以希望,实际上却是威胁面前的羔羊:

要么为我效力,要么命丧黄泉。

一入谍海,身不由己。特工外表风光,实际上哪有什么自由。

初入某一领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终将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

刚毕业的文案实习生都明白:中文系从事娱乐媒体工作,看似对口,实则苦不堪言。

学校教的是“欢欣雀跃”“玄而又玄”,一到写微博文案则成了“喜大普奔”“万万没想到”。

更别说微信文案开头不用空两格,真得花点时间适应!

可能是不会灵活运用,也可能是他们太坚持自己的专业性。为了暂时的稳定,大多数小白选择沉默归顺,而不是卷铺盖滚蛋。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风刀霜剑的环境——它逼着你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选择,成为异化的非我。

做间谍这行有一矛盾点——信任中的无信

对于上层,你必须信任,毕竟身份需要保密,一旦被公开,后果可想而知。

但信任又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执行任务时,除了自己,谁都不可靠。

海姨交给安娜一项刺杀任务,结果枪里没子弹不说,接应的车也没有等她。

安娜质问海姨,对方淡定道:“麻烦不会事先警告。”

教会你警惕的同时,也告诉你: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信任。

面对江湖老手,职场小白讲的是情感,将心比心。

面对下属员工,上级领导讲的是效率,能者居之。

才从学校出来,有些孩子还挺单纯,觉得上级大可放心让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

但对于领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没有谁会百分之百将一件事全权由小白处理。

于是,当你在做一件事,并觉得多方掣肘的时候,你会有种“背叛”的心理:

我这么真诚,为何你还是不信任我?

上级的防备无可厚非。

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价值观上的偏差:

毕竟真心换真心的信任,往往基于能力与赏识的双向对等。

咸鱼翻身:我把两个老板都炒了

当然,也不乏一些上级,假借信任之名,实则推脱自己的工作,把许多杂活交给你做。

小白重的是情感,看的是真诚。

老手讲的是利益,玩的是权谋。

唯有了解双方的痛点和需求,才能把职场玩转。

无论是特工还是职场菜鸟,总得留个心眼。

与其“诚”,不如“游”。

正是这种凡事知个透彻、说个大概的游戏态度,让人时刻提醒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归根结底,“游”源于一种失望下的成长。

特工们除了要应对不同国家阵营间的抗衡,还要应对同一阵营中不同势力间的较量。

海姨利用安娜,顺手杀掉上级,不是因为信任她,而是想找个替罪羊,排除异己。

在权谋中,到底是左右逢源,还是把持自己?

安娜的选择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多次磨练,安娜感觉到自由的重要性,于是从之前的唯命是从,逐渐意识到“游”的内核——

坚持自己,不被任何人掣肘

原本为苏联方面工作,结果因为一次陷阱,安娜被CIA抓住,情急之下,她没有选择殉身,而是为美国工作,做起双面间谍,最终翻盘。

可以说,她炒掉了两个老板。

俄罗斯套娃,一层层罩子,一个个角色,就像安娜。

她是冷酷的杀手,在两方势力间玩转着女性的柔情与色气。

她是时尚的情人,在给予恋爱蜜糖的同时与情人保持着清醒的距离。

她是迷途的羔羊,在冰冷的西伯利亚试图掌控自己飘摇的一生。

这就是安娜的多样性身份,只是,谁又不想找到自己真正的内核。

电影中有一处台词,引用了契诃夫《海鸥》里的段落。

谁不是这人世间的俘虏?没有自由,听天由命。

只是人生注定要战斗一场,不为什么感激,仅仅是自己的内心。

初入职场,总觉得工作不好找,但为了工作而妥协,丢了拼搏的初心,不是更划不来?

像陶渊明,都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他做人有气节,但实际上,陶渊明更多是从自身考量的。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就写道: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本性上追求自然,所以不可能被人绑着去工作。哪怕没饭吃也不会委曲求全,不然更痛苦。

自由,本是生命内在的要求,违背它而去迎合潮流,不是更可笑吗?

现代多数人都很痛苦,这种痛苦与其说是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委曲求全后的不甘与烦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安娜不堪美苏两方压迫,通过特工历练,动用不同人脉,达到自己最终的自由。这不正是“当今社畜励志图鉴”的理想状态吗?

连安娜这样的特工都跳槽了,社畜们,你们又在忍什么?

关键字:  法国r级真做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万岁电影  法国r级电影  法国r级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