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阐述主要包括哪几个层次(编导阐述自己创作一个剧本)
《长江》是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因为题材重大,涉及文明史等重大话题,需要一流学者的支持和参与。策划伊始,主创团队就组成了由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和文学家等组成的顾问团队,这个团队极其认真地参与了《长江》方案的研讨审读,有的专家仅仅在策划案阶段的文字意见就有几千字,有的专家直接在策划案上用红色修改,密密麻麻。这些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参与,保证了《长江》主题内容的学术权威性。后来更为详细的拍摄方案形成后,专家团队又是一轮认真负责的修改建议。学术界、知识界的深度参与是重大题材作品的必须后盾,《长江》摄制组把这一点作为核心要素来看待。在具体的摄制阶段,摄制组与知识界的合作更加深化,我们采访了近百位教授博导,重点是长江流域对于具体区域历史文化有着深度研究的权威专家,关于长江文明的大量最新思想文化成果,在《长江》中得以集纳表达,构成了作品学术性、知识性内涵特色的基础支撑。
史诗风格需要视觉表达方面宏观与微观的同步到位,讲好故事是纪录片的血肉,是主体。从策划阶段开始,编导团队就注重故事的集纳与筛选,注重主题的故事化、人物化。文明的魅力在故事悬念和人物命运的沉浮中呈现。而故事和事件的代表性、贴切度,是文明史诗作品的支撑材料,也是决定作品生命力的要素。细节与情节的扎实与丰富航拍视角的呼应,使得主题的呈现进得去出得来,在具体命运故事与历史规律梳理的对应中,显现文明的力量和长江的神采。
因为讲述内容的斑斓丰富,加上现代电视必须看重的吸引力与冲击力追求,《长江》制作过程中比较开放地兼容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元,历史再现从远古到现代,千万年跨度的多个事件场景,既需要追求作品风格的个性特色,也需要仔细研究核对服装、道具、环境元素的历史精确性。再现性内容与动画背景的动态结合,是《长江》的一次多元深度尝试。当然,相当数量的动画表现,也是这部在历史时间跨度和故事空间跨度两方面都特别巨大的作品所必须的组成部分。摄影的风格在纪实与诗化之间需要分寸有度,扎实的纪录部分是这个时代长江形象的相对全面的影像档案,具有唯一性的史料价值。而史诗性风格又必须有部分诗化风格的精美镜头。所以,在视觉目标上,宏大与细节,纪实与诗化,这些必须兼容又不能偏颇的方面,共同成为《长江》的风格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业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