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意义,曹操战胜的原因_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意义
汉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曹操活捉袁绍七万降卒,结果尽数坑杀,这是一场典型的歼灭战。
从此以后,河北袁绍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过去的势力,在被曹操攻杀七年之后,彻底败亡。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而战役,曹操在这场决战中击败了远强大于自己的对手,最终获得了北方统治权,为统一中国定下了基调。
我们现在这样说,恐怕很多读者难以体会曹操官渡之战的难度和意义,今天我们就用直观的概念为您诠释这场战役的另一面。
我们看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多少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袁绍在最初南下渡黄河的时候,将其指挥部设立在邺城南的黎阳。
袁绍为何将指挥部放在黎阳呢?因为黎阳在汉代就是著名的军营,而在这里驻扎着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兵。
就在《》中说:“、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于二州也。”
冷兵器时代,弓箭和弩兵是战略性武器,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汉人军队则更擅长用弩。可以说,弩兵是除了步兵武器以外,国家最重要的制式装备。
当时统治者的韩馥就曾用强弩万张,抵挡袁绍,但最终由于政治失败,而被袁绍兵不血刃的收降。
《九州春秋》: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
袁绍取得冀州之后,获得审配等冀州豪族的支持,就拥有了冀州的精锐部队。公元191年的界桥之战,袁绍就是依靠弩兵击败了公孙瓒的强大骑兵军团,最终获得了河北统治权。
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凭借强大的弩兵群,一度压着曹操打,“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
曹操发明“霹雳车”(投石车)与之对抗,才勉强维持局面。
说完冀州强弩,我们再看袁绍的另一只王牌部队:幽州突骑。
对于幽州突骑,笔者在拙作《揭秘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中曾有详细论述。
袁绍的骑兵军团多来自、并州,这两处也是汉末主要的骑兵集中地之一。这两处原本都不属于袁绍,当时幽州被公孙瓒统治,他有当时各路军阀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而并州被张燕等人占领,袁绍没有绝对控制权。
直到建安四年,袁绍灭公孙瓒,张燕势力被严重削弱,此时袁绍才从真正意义上拥有了汉代最精锐的部队:幽州突骑。
幽州突骑是两汉时期王牌军的代名词,这支部队有近四百年的优良传统。当年汉武帝击匈奴,就从多幽州征调骑射勇士组建骑兵部队。后光武帝就是凭借幽州突骑这支边防军,一路南下,如风卷残云统一乱世,建立。
世人称:“渔阳突骑,天下所闻;长戟劲弩,无出其右。”
而《》更是说明,袁绍灭公孙瓒后,笼络塞外乌桓,许给他们高官厚禄,所谓“宠其名王收其精骑。”
就这样,袁绍拥有了汉代最精锐骑兵军团幽州突骑,外加塞外最剽悍的骑射民族乌桓骑兵。(当时鲜卑尚未崛起,匈奴已经没落,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就是乌桓,只不过后来被曹操一战击溃,从此再也没能发展。)
袁绍除了弩兵和骑兵之外,步兵也是十分强悍的。
袁绍最初起兵靠的就是“勃海步卒。”
《》称: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
另外,袁绍还有近卫部队“大戟士。”
《汉末英雄记》记载: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
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袁绍大军,难怪曹操麾下诸将皆不敢战。《@武帝纪》称:“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这个记载绝非作假,而是当时最有可能的情况。
面对袁绍压倒性的优势,曹操采纳荀彧、郭嘉等谋士的建议,在官渡与袁绍决战,最终,曹操击败骄傲的袁绍,并一举歼灭了冀州强弩、幽州突骑、步卒、大戟士等精锐部队。
这么庞大的一支军团被歼灭,这是任何一个割据军阀都难以承受的,即便冀州是汉末最富强的大州,也只有三十万户人口,十万大军灭亡等于将青壮年全部杀死!(、并州本就穷州,人口稀少,青州经历了汉末大动乱,早已面目全非)
袁绍绝无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十万大军,更何况这十万人还都是精锐部队。
曹操灭袁绍取得河北后,等于获得了和,另外,曹操败乌桓,也将乌桓人编入自己的骑兵部队。
其实想一想,才是真牛叉,他竟然能击败拥有如此多精锐部队的,即便那是水战,也足以吹一辈子了!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