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讲解(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一、原文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
二、译文(意译)
古时善于效法道的人,能透彻地掌握道的要妙,其深刻的程度是一般人所难以懂得的。正因为其不易了解,所以这里才勉强地如此描摹他:小心审慎啊就像冬天在冰上过河,警觉戒惕啊以提防四周潜伏的危险,庄重恭敬啊就像规矩的宾客,放松洒脱啊就像坚冰之消融,敦诚厚道啊就像未经加工的木材,宽广豁达啊就像山间之幽谷,浑然整体啊就像浊水一样。谁能够在浑浊中宁静下来慢慢地变得清澈起来?谁能够在安宁中活动起来慢慢地滋长生发?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不愿意自满,所以才能够不断地超越旧的成就新的。
三、释词
为:本义为役象以助劳,引申泛指做,干。此处指“体道”、“行道”、“得道”。
微:精妙,深奥。
玄:本义为染黑,引申为透彻,通达。
识:知道,了解,懂得。
豫:本义为体形大的象,由象行动迟缓引申为迟疑,拿不定主意。
犹:通“猷”,即猢狲,多诈,引申指狡诈,警觉,戒惕。
邻: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指住处屋接墙连,比邻而居。引申指近处。
俨:本义为昂头,引申表示庄重,恭敬。
涣:(大水)流散,离散。
释:本义为分辨,解说,引申指消融。
敦:本义为恼怒,呵斥重责,引申指厚道,宽厚。
朴:未经加工的木材。
旷:本义为开朗,引申指广大,空阔。
混:同“浑”,引申指不清澄,污浊。
浊:表示水不清,不干净。
盈:本义为器皿充满水,引申指自满。
蔽:此处通“敝”,指破旧。
新成:成就新的。
四、阐解与应用
1.为近道、得道者画像
关于“道”,老子已讲了很多,但又始终觉得讲不尽、说不透,为什么?因为其“道”原本就不是认识和言说的对象,而是要靠全整的生命灵性来直觉、体验和感悟的,即它不可“认识”却可体察、可效法、可践行,是“知行合一”美学或生命整全美学的大功课,而不是认识活动中可为概念“削足适履”地做抽象“狭窄”提取概括的外在对象。但不说人们又不可能明白,因此又必须强为之言、为之“容”,即打比方地说,用现象学、存在学的方法来从多侧面进行描述或揭示。前十四章都是这样的做法,此章又换了个角度:借近道或得道的人的特点来间接地、曲折地加以展现。其表意逻辑是:得道者有什么特点,“道”也就大概有什么性质。如此,我们则可借“得道者”来形象地感受“道”、想象“道”了。
“得道者”是个什么形象呢?(有什么特点?)老子仍然不是概念性地下定义,而是“存在学”的多侧面描摹:①他在思想或精神上可与“道”重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②小心谨慎,低调不傲。③警觉戒惕,思危重防。④庄重恭敬,遵礼守则。⑤潇洒活脱,自由自如。⑥诚实厚道,本色质朴。⑦宽宏豁达,包容大度。⑧混沌丰富,整全守一。⑨浊清、动静,可此可彼,始终生生不息,运化不止。⑩不肯自满,不断脱故成新。
可见,以上特点和“道”之整全博大,贵柔守雌,见素抱朴,运化不殆,生育万物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相合的。
2.现象学、存在学主调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两句可谓此章“画龙点睛”之笔,彰显出《老子》哲学之现象学、存在学的本质症候。其最大的特点是:运动、变化、生成。即“生生不息”、“运化不殆”。是动态的过程美学、生成-开显美学,而非静态的实体美学、本质-概念美学。或再曰是“存在美学”而非“存在者美学”。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实际地“去生存”、“去存在”的美学正与此相合,因此海德格尔非常喜欢这两句,对此两句别具慧眼、情有独钟,干脆让萧师毅写成条幅挂在自己书房的墙上。
海氏为何对它如此青睐之、深爱之?因为此两句在某种意义上正可视为其现象学、存在学的一种极简明、极精彩、极传神的表达。或者说海德格尔是从《老子》这两句中找到了知音,看到了存在学的精髓早就被老子做了东方式的诗意表述。“知我者谓我心忧”,海氏的先师原来也出自中国。这跨越千年、跨越国度、民族、文化的“息息相通”,怎能不让海氏欣喜莫名,振奋难禁?因此他喜欢它也就实在太在情在理了。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崇尚的恰恰不是这种多维展现的思维,而是推崇唯一标准答案,喜欢单极、确定的认识,使这种“现象学”、“存在学”的智慧久蔽不彰,这不能不是一种重大的损失,故《老子》的智慧对今人的补偏救弊实在具有莫大的价值和意义。
五、心得妙语
谨慎冰上走,戒惕防四周。庄重不逾矩,洒脱亦无咎。本色似树朴,宽广若谷幽。丰厚留混浊,整全奉为首。玄妙虽难识,生生乃症候。浊清动静兼,成新不恋旧。运化永不弃,乾坤自恒久。为道如此者,大道必厚酬。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