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中国版次贷危机的雏形

2023-03-05 16:05:25 0

P2P:中国版次贷危机的雏形

| 小象要趁早

最近,经常有投资人朋友问小象,次贷危机是不是来了,不然怎么有这么多P2P平台出了问题啊?一般看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小象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目前出现问题的平台,大部分都不属于这个范畴,而真正涉及到这部分问题的平台,目前所呈现的状态还是比较完美的,尤其是这次雷潮的爆发,更是加剧了这种完美状态呈现的高度,让这些真正会涉及到跟次贷危机类似风险的平台,现在看起来异乎寻常的“安全”。

但对比了一下发生在10年前的次贷危机,P2P这个领域所具备的条件已经非常吻合了,只是更为粗糙一些罢了,既然更精密的模式都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类似的但又粗糙的模式,怎么可能逃过这一劫那?所以小象也找不出来,它可以屹立不倒的特殊要素,因此可以推断,在P2P这个不算太大的领域内,真正的次贷危机正在形成。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对比,这里小象需要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1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产生其实也是从消费金融的目标范围扩大开始的。

我们都知道,出于风控的角度考虑,一个借款人想要从银行借钱买房子,是要经过多层风险审核的,只有具有可评估的还款能力和可靠的工作背景的人,才有资格借出来钱,这部分群体被银行认定为优质借款人,而他们的按揭债务同样也被认定为是优贷,持有这部分债务的放款主体也就是银行,就拥有了这些优质债权,但是即使是优质债权,大量放在银行手里也是一种压力,所以银行就通过官方的中介组织也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把这些债权转让了出去,卖给投资公司,这样一来,借款人的借款利息,就分别匹配给了银行、二房、投资公司三个主体了,因为都是优质的借款人,所以他们的还款能力是有保障的,这种模式也是稳定可持续的。

好了问题来了,如果这种模式没问题,为什么会有次贷危机那?

这其实也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那就是美国在经历过911和互联网泡沫之后,经济环境受到了冲击,因此导致没有什么人愿意消费了,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就选择了降低借款人准入门槛,允许“穷人”也能从银行借出钱来,买得了房子。但因为这些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较低,银行担心有风险不愿意借,这时候美国政府充当了神助攻,跟美联储商量以联邦基金利率这个形式给银行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这一行为也就鼓励了银行,放低了准入门槛和风控标准,开始借钱给”穷人“鼓励他们买房子,这样一来,能够进行借款消费也就是买房子的人群范围就大范围提高了,银行手里也就拥有了大量由这些“穷人”构成的债权,也就是次级债权了,当然无论是优级还是次级,二房依然可以把它们包装成理财产品,转让给投资公司,只不过这一次接盘的不是普通的投资公司,而是手里拥有大量分销机构的,精明的投行,他们深知这些债权的质量堪忧,所以不可能让它们停留在自己的手上,而是通过二次包装的方式,把它们卖给普通的投资人。

这时候,就出现了跟次贷危机一直形影不离的一个网红名词那就是“CDO”,全称为担保债务凭证,为了让这个“CDO”看起来高大上一些,这些投行还会混入一些优质的债权,当然大比例的还是次级债权,这时候另一个神助攻也出现了,那就是评级机构,这些在投资人心里拥有足够公信力的机构,也充当了助推这些理财产品顺利销售的重要力量,他们会给这些理财产品评出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级别。

经过这一轮包装,这些本来由次级借款人组成的债权,就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卖给了投资人。

如果这些“穷人”能够正常进行还款,那么这个模式依然可持续,当然这里还需要具备两个外部条件,一个是美联储持续保持低利率,一个则是房价不停的上涨,而后者尤为关键。但前面已经说了,房子已经被“穷人”大量的借钱买走了,穷人还不起钱就需要卖房子,而大量穷人还不起钱的时候,就都要卖房子,所以房价持续上涨这个前提条件就被打破了,造成大量房子无人购买,房价急转直下。这时候最后一个神助攻出现了,那就是保险公司,他们会为拥有较大量“CDO”的投资人提供保险,如果房价涨,那靠“CDO”就能赚钱,如果“CDO”贬值了,那么保险公司会赔钱给这些投资人,这样一来,投资人就可以继续放心大胆的买了,然后保险公司还把这种形式包装了一下,给它一个新的名词,也就是”CDS”,信用违约互换,并把它们转卖给了投行,如果房价持续上涨,穷人能够持续还钱,那么大家都可以分得一杯羹,实现多赢,但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在了房价上了。

前面已经说过了,构成这种模式持续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联邦基金利率的持续低点,另一个则是房价持续上涨,而这两个条件其实是联动的,当美联储决定加息的那一刻开始,就成了构成这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美联储加息,借款人还款压力提高,“穷人”无法承受,断供,房价应声下跌,房价下跌,低层保障没有了,这些前期依靠“穷人”还钱,底部依靠房价的理财产品就无法持续兑付了,整个利益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无法幸免,从投行破产,保险公司无力偿还,到投资人最后血本无归,从而引发了,著名的次贷危机,随之又继续造成了后来的金融危机。

可以看到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源头,其实就是降低了消费金融的准入门槛,为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提供了借款,让本没有能力购买房子的他们可以购买这些房子,并提前消费,当然后来对这些次级债权的包装也是导致次贷危机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评级机构的评级,保险公司提供的担保,还有最重要的投行在其中的统筹运作,让大量普通投资人忽视了自己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真正的风险所在,因为相信这些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而降低了对于风险的辨别能力。

那么我们转过来看一下,国内的P2P领域吧:

现在的主流资产其实也是次级消费金融,而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条件则是“824暂行办法”中对于借款金额的限制以及同时期鼓励消费金融大力发展的政策,但区别于美国金融体系的正规化,国内的这些P2P平台做起这种次级消费贷款的步伐和模式更为粗放,甚至演变出了连基本的借款用途都无须判定的次次级消费贷款-现金贷。与此同时借款人所承受的利率跟当时美国的那些“穷人”借款人所承受的程度也是没法相提并论的,且不要忘了,美国的征信环境还是健全的,虽然降低了准入门槛,但这些穷人的征信情况还是要考虑的;反观国内的征信环境又非常不健全,这就造成了这些借款人无论是还款能力还是借款用途,包括还款意愿都无法进行评定。

再来看一下,面向投资人的资金端,同样有评级结果的身影,只不过P2P领域的评级机构的水平跟美国的那些评级机构也是没法比拟的,但最后的评级结构却是趋同的,基本上排名在前列的平台,都是这种对接次级消费贷的平台,而行业越是动荡,这种引导趋势越是明显,大家越是往这些头部去,就越是给这些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借钱,而投资人看不到这些头部的逾期,因为都已经被掩盖了。

眼下,借款人比次贷危机的借款人情况还要糟糕,而投资人又是比次贷危机中参与进来的投资人更没有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可以推断,在P2P这个不算太大的领域内,一个比较粗糙的次贷危机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了,只是被遮挡着,小象不相信有什么风控手段,能够改变信贷的基础逻辑,所以我依然相信,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去消费是风险很大的事情,即使他们可能会因为某种威胁比如暴力催收而选择还钱,但这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投资角度去理解信贷的常识与逻辑,

每周一篇深度原创文章,陪你探究P2P的本质和存在价值。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智投频道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关键字:  P2P:中国版次贷危机的雏形 文 | 小象要趁早最近,经常有投资人朋友问小象,次贷危机是不是来了,不然怎么有这么多P2P平台出了问题啊?一般看到这种问...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