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2023-06-05 13:17:20 0

金门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别名】关梁(《针灸甲乙经》)、梁关(《针灸聚英》).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申脉与京骨穴连线中点,骰骨下缘处.

【释名】郄穴,为气血积聚之要穴,如金玉之贵重,故名一说为:本穴上1寸是申脉,申支属金,足太阳经申时气血注入此门,故名.

【类属】足太阳之郄穴.

【穴性】通经活络、清脑安神

【主治】

1.神志系统病症癫证,痫证,痴呆,精神失常.

2.肢体病症头痛,腰痛,下肢痹痛,膝胫酸软,外踝肿痛,下肢瘫痪.

3.头面五官病症牙齿肿痛,口疮,口腔炎.

4.其他病症小儿惊风,疝气痛,晕厥.

【配伍】配合谷、人中治疗癫证、痫证;配大钟治痴呆;配申脉、昆仑治外踝疼痛;配阳陵泉、绝骨、犊鼻治膝胫酸软;配足三里、风市、环跳治下肢痹痛,下肢瘫痪;配丘墟、足三里治疝气痛、小腹痛配肾俞、大肠俞、腰眼治腰痛;配少商、少冲治小儿惊风;配水沟、中冲治晕厥.

【刺灸法】直刺0.3~0.5寸,用针宜细,粗针容易伤及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引起肿痛而致功能活动障碍;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霍乱转筋,金门、仆参、承山、承筋主之.

《肘后歌》:(疟疾)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深刺七分是.

《外台秘要》:主尸厥暴死,霍乱转筋,癫疾不呕沫,马痫.

《百证赋》: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骨伤科病症

(1)踝关节扭伤:《福建中医药》1987年第5期报道:一青年男性,右踝关节扭伤3天,局部肿胀、疼痛,右外踝关节背伸、跖屈均受限,线拍片未见骨质异常.经敷草药无效,求治于针灸.因沿足太阳经脉所过之处肿胀最为明显,故取金门、昆仑、悬钟等穴配合治疗.每日1次,连针5次而愈.

(2)跗骨窦综合征:《中国针灸》2001年第5期报道:电针治疗跗骨窦综合征43例.取金门、解溪、昆仑、丘墟、申脉阳陵泉,泻法,留针并接G-6805电针治疗仪,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用连续波通电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结果:经治2个疗程,痊愈32例(74.4),好转9例(20.9%),无效2例(4.7%),有效率95.3%

2.神经系统病症

(1)血管神经性头痛:《承德医学院学报》195年第3期报道:针刺金门等穴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0例.主穴金门(双侧)百会、风池(患侧),配穴为太阳、头维、合谷、太溪.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结果:1个疗程治愈25例,2个疗程治愈13例,好转2例,全部有效.

(2)中风偏瘫:《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2期报道: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交替注射金门、申脉治疗中风偏瘫48例.取盐酸川芎嗪20mg,交替注入上穴(注射后175

会出现局部肿胀,待3~5小时后可施行热敷).每日1次,交替5次,10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1疗程.结果:基本治愈17例(35.42%),显效16例(33.33%),好转10例(20.83%),无效5例(10.42%),有效率89.58%3.泌尿系统病症膀胱痉挛:《陕西中医》2002年第10期报道:针药结合治疗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28例.在肠功能未恢复期间,单纯针刺金门、中极穴,进针后快速捻转,120次/分钟,持续捻转2分钟,使针感传至膀胱和尿道部,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针刺后中极穴再加注射654-注射液5mg,每日2~3次,同时配合口服"行瘀泻浊汤"(川牛膝15g,当归红花、栀子各12g,生甘草梢、黄柏各10g,穿山甲片8g)药汁300ml,早晚2次分服.结果:在肠功能未恢复期间,19例疼痛减轻,9例减轻不明显;肠功能恢复后加穴位注射及口服"行瘀泻浊汤"2~3剂治愈23例,显效5例,全部有效.

关键字:  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