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丝绸之路的故事(金蚕走南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是联结世界各类文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与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古国的文明相识相知、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它孕育和催生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发明创造,一些影响人类的思想流派都产生在丝绸之路的各枢纽地带,并最先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上还曾经发生过众多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大发展。
那么,汉朝的张骞又是如何将民间交往的小路,拓宽成国际通道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谁最先开辟的?通过海上丝路,古代中外贸易曾达到怎样的繁荣?
为了联络月氏国包围匈奴,也是为了开拓市场,汉武帝刘彻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率100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不久,便被匈奴骑兵俘获。匈奴单于对他还算客气,不但没有杀他,而且给他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为了防他逃跑,便送他到匈奴西部边远地区,一晃就是十余年,他无时不在思念家乡故土,更不忘他负皇命在身。他心中一直盘算着如何逃离匈奴。但匈奴看守很严,而且大漠广阔无垠,难以逾越。
之后,张骞的妻子生了个孩子,匈奴便以为张骞已无东归之心,放松了看守。张骞便与他的胡人随从甘父寻机会逃出匈奴。根据他在匈奴的十多年所见所闻,他选择了向西而不是向东走。经过数十日的艰难奔跑,昼伏夜行,射猎为食,终于到达西部大国大宛国(今中亚赛尔干纳盆地)。
大宛国王早就对东方大国西汉仰慕之甚,想建立友谊而无门。今见大汉使者突然降临,惊喜交集。盛情款待,交谈多日。表示要全力支持张骞完成使命。国王派出向导和翻译,陪同张骞先到康居国首都卑阗城(今咸海以东)。康居国王也善待汉家使者,并派向导送至月氏国。
这时的月氏国国王,是当年被匈奴用其首级做了酒器的那位故王的孙子。他占据着今中亚阿姆河中上游及阿富汗东北部的大片土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周边没有强敌,月氏国王过着安享富贵的生活,祖父之头被做了酒器之事,早已忘却,所以他对与汉结盟夹攻匈奴之事不感兴趣。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游说工作没什么进展,只好告辞。国王礼送张骞出境。张骞经过大夏国(今阿富汗),沿昆仑南山行,准备经青海返长安。谁知途中又被匈奴捕获。再被送到他娶妻生子的老地方,即匈奴西,又被拘禁了一年多。不久,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与始终忠实于他的匈奴妻子、随从甘父逃回长安。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这次出使情况,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刘彻封他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至于张骞此行所遭遇的千难万苦史书记载甚简。但张骞的这次出使可用“九死一生”作结束语。因这次历时13载的远征,去时使团共约140余人,回来时只有2人,大部分人埋骨黄沙,做了孤魂野鬼,永无回归故土之期。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做了这条人类文明古道的第一批奠基石,其悲壮之情,令后人敬仰。
张骞的这次出使,让汉王朝对西域诸国有了直接认知,大大拓宽了汉武帝及上层人士的政治视野,坚定了西向发展的决心。而张骞在西域的13年,不断地向西域各方传递着中华文明,为其后的汉朝与西域诸国的深入交往打下了人文基础。张骞在大夏国见到产之四川邛都的竹手杖及蜀布(有学者考证实为蜀锦,或锦与麻织物的统称),并得知这些物品是大夏人从身毒国(印度)买来的。由此,张骞向刘彻提出,开辟从四川到西域交通的可能。有意思的是,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历代帝王关心河源的出处,但始终停留在传说阶段。经张骞在西域的考察,便向刘彻提出了比较接近实际的河源新说:“于阗国之东,河川都向东流,注入盐泽(今罗布泊)。盐泽附近河川埋藏在地下,成为暗流,再往南行,就是黄河源头。”
张骞返回汉朝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又升了级。由于他熟习匈奴地区的各种情况,汉武帝命他为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负责向导、寻找水源营地,并用他熟习匈奴语言风俗的特长,对匈奴开展心理外交战,成果显著。
汉朝与匈奴多年对峙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天才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所统率的汉军多次重创匈奴,加之匈奴内讧,势力大减,退出河西走廊,继而又退入大漠以北。这种形势极有利于汉武帝西进的国策。他召见张骞,征询意见。最终做出派遣更大的使团,由张骞任团长,官封中郎将,即禁卫军高级将领,持节西行。这次的使团有300余人,持节副使若干人,携国书及大批丝绸、金银、财货、马匹、骆驼,浩浩荡荡向西进发。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这次出使的既定目标有二,一是与匈奴的另一个世仇乌孙王国建立联盟,断其匈奴右臂;二是与西域各国建立广泛的关系,开展人文经货交流。汉朝的使团顺利到达乌孙后,张骞立即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乌孙国王说:“贵国受匈奴欺凌有些年头了。今大汉已打败匈奴,单于及汗廷都跑到大漠的北面了。贵国趁这个机会与大汉结盟,共同对付匈奴,匈奴必会彻底完蛋。其时,您将会收回被匈奴占去的大片土地,而且您就会娶到大汉皇帝的公主为妻,安享福贵。”但乌孙国王年事已高,国内多事,顾虑重重。他认为大汉远在天边,匈奴却近在咫尺。乌孙的统兵将军们也不愿主动进攻匈奴。这事儿一时半会儿定不下来。张骞便当机立断。他派出副使赴大宛国、于阗国、康居国、月氏国、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安息国(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及邻近各小国。
公元前115年,经张骞的耐心工作,乌孙国王腊骄靡终于做出决定,要和东方的大国建立正式关系,他派出一个数十人的使团,随带数十匹乌孙良马及大批礼物,随张骞到达长安,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过了几年,张骞派到身毒、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都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出使结果,其中多数副使带来了到访国派出的朝汉使团,至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务圆满结束。
张骞之行,使东西方交往的民间小路变成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国际通道,汉朝与56个国家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达和昌明。
张骞走出来的路,不久就延伸到西方文明的中枢罗马、希腊,这就是后世人所称的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由张骞正式打通,那海上丝绸之路是何时,又是由谁开辟的呢?
海上丝绸之路从神话和传说中一路而来,到秦汉时已有了正史的记载。《史记》等古籍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及“百工”数千,东渡求仙药至日本。东渡的“百工”中有种桑养蚕抽丝工匠;随去的货物中少不了有大批丝绸及其他中华的物产。至今,日本的歌山县和佐贺县,仍保留着纪念“徐福登陆”的标柱和祭祀徐福墓地的习俗。徐福被日本人尊为蚕桑之神祭祀,千年不绝。所以徐福是东海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东海丝绸之路把中、朝、日三个邻邦连接在一起,久盛不衰。
我国有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东南沿海有着很多优良的不冻港,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交接带,造船业、航海技术自古代就较为发达,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沿海蓬勃兴起。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之后,就派宦官组织一支远洋船队,由宫中负责外语翻译的官员带队,开始了属国家行为的第一次远航出使活动。出使船队从广东出海,航行近两年时间,到达了印度洋海域的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等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东段从广东至印度半岛的航线。
这次远航携带了大批丝绸、黄金和各类中国特产。这是中国丝绸大宗商品传入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最早记录。
汉代以来,中国海上丝路更加兴旺发达。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国中与日俱增。贸易越来越大,货物的品类不断增加。《后汉书》记,进口物资除犀角、象牙、翡翠珠玑之外,还有大量热带水果、树布,甚至还有乐人、魔术师;珍禽异兽如狮子、长颈鹿,等等。
到三国时,孙吴十分重视造船航运。史载孙权拥有各类船舶5000余艘,载重量很大,航海技术高超,船队可在大洋上密集行驶,如云来云去。孙权还派朱应、康泰出使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发展双向贸易,以增国力;东吴的海外航运名震两洋,惊动了远在天边的罗马皇帝,他派一个商人到东吴以探究竟。这位商人从红海、阿拉伯海到印度,再辗轉南下泛海东行,经南海到岭南,当地官员护送他到东吴的都城南京与孙权见面。从此,中国航海者们的眼界延伸到更远的欧洲。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畅通。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常骏出使赤土国(今马来西亚吉达),赠给国王的丝绸就达5000匹,受到国王的隆重礼待。国王派王子随常骏一起来中国做友好访问,这是一次以丝为媒的友好交往。据史书记载,在炀帝一朝,因各国朝贡的东西太多了,便在隋都洛阳举办过一次大型的万国“交易会”。
至唐宋时期,以丝绸为主的外贸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瓷器为主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和税收的重要来源。唐朝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中外商人“任其往来通流,自为交易”,使东海丝路更加繁荣昌盛,四通八达。各国商人集聚广州、泉州、扬州、交州等地,人数众多。如唐代宗时,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达4000艘以上;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所著《东游记》中记载,当时广州城内有外国商人12万多。
为了管理好众多的外国人,唐朝在各大口岸城市设置了市舶司,专管外贸及外商。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外商的行政法规,兼顾各方,有序贸易;另外还在外商聚居地设蕃坊,由外商推举外商中有才干能服众的人为蕃长,再由政府正式任命。其职责是“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包括商业事务、宗教礼仪、调解蕃人纠纷。即在政府的监管下,自我管理。
司和坊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唐代外贸的发展,成为大唐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司坊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其间故事很多,现只举一例: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南端,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古代阿曼人精于航海,善于经商,早在汉代就有商人到中国。11世纪中期,在广州经商的阿曼商团首领谢赫·阿卜杜拉(蕃长),以“辛押陁罗”的译名为人所熟知,享誉蕃坊内外,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兄弟,都留下了有关这位阿曼富商的文字。苏辙在《龙川略志》中写道:“番商辛押陁罗者,居广州数十年矣,家资数百万缗。”他被宋神宗封为“归德将军”,敕文是由大学士苏东坡草拟的。
公元1072年,辛押陁罗泛海归国,宋神宗“特赐白马一匹、鞍辔一副”,丝绸百匹,以表彰他作为“大食铁巡国进奉使”的成功活动。辛押陁罗走前想为广州城的建设捐点银子,但被朝廷谢绝了。从上面几件事,就可以看出当年这位寄籍广州坊的阿曼富商,有怎样的声望、地位和财力了。
辛押陁罗从阿曼运来广州的商品,门类十分丰富。仅以1072年的“入贡”为例,舶来品真的琳琅满目:珍珠、龙脑、乳香、珊瑚、笔格、琉璃水晶器、龙涎香、猛火油等等。所谓“猛火油”,就是当今举世皆知的海湾石油,它被阿曼人输入中国,已经有近一千年之久了。
阿曼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千载相续。在中世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面,有一篇记述航海家辛伯达从阿拉伯远航中国冒险的传说,发生在公元786—公元809年间,相当于唐德宗至唐宪宗时代。为了验证辛伯达航海传说的可能性和真实性,唤起人们对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悠久友谊的回顾,阿曼苏丹国于20多年前发起了一次令人瞩目的仿古航行。
1980年11月23日,一艘名为“苏哈尔”号的阿曼仿古木船,从阿曼首都马期喀特出发。这艘古木船全长80英尺,双桅三帆,用长达400英里的椰棕绳缝合而成。船上没有机动推进器,全凭季侯风鼓帆行驶,借助罗盘针、牵星术等中世纪方法来导航和判断方位。船员吃的食物,也是仿古的“烧面饼”(阿拉伯大饼)、“千年枣”(椰枣)。“苏哈尔”号驶过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著作所说的“七海”,即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斯里兰卡、印度洋、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于1981年7月11日安全到达广州黄埔港。历时220多天,全程6000海里,几乎绕世界走了1/4圈。
“苏哈尔”号在广州受到隆重、热情的接待,“大食蕃客”的后代与现代岭南人结下新的友谊。
元明两代海上丝绸发展到极盛时期。商品种类成倍增加,由宋代的几十种增加到220余种,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贸易范围拓展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其所著《岛夷地略》中记载,他从1328—1339年两次远航,历时8年。足迹走遍东南亚的99个国家,220个地方,所到之处的地貌、气候、洋流、风土、人情都有详细记述。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多数国家均与中国有丝绸贸易。汪大渊是与马可波罗齐名的世界大旅行家。他的《岛夷地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各国学者研究古代海上丝路及沿线古国的第一手材料。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元代海上丝路的盛况。
到明清之际,海上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这主要是世界航海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加入了海上丝路的队伍。他们凭借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开辟了“中国—澳门—果珂—欧洲”航线;“中国—澳门—马来西亚—拉丁美洲”航线;“中国—澳门—日本”航线。
“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价值核心;而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则是海上丝路的全方位展示,也是最为辉煌的中华文明“灯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