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南山隐士本人是干什么的(问道南山隐士纯天然装备)
终南山,从上古至如今一直是修隐者的圣地。近来,“终南隐士”成了热及一时的名词,这里真的有5000多隐士吗?终南山有事怎样的一种现状?在“寻访终南隐士”而引发的全国热潮中,笔者带着疑问上山寻求答案。
一、一个梦引发的“隐士”热情
“泉水从五千年前流淌而来,一个樵夫行走在溪边的小径上。月亮升起,终南山大小百千里山谷里的百千河流映出百千明月,也照亮那山峪中竹柏掩映下的茅屋。清晨的山岚升起,樵夫肃立在雾霭沉浮的山巅……”
这是张剑峰曾经做过的梦,一个在去终南山问道前就常常做过的梦,即使是他很平淡的对我讲起,依然让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向往。而张剑峰说,当他在山间看到“终南草堂”的茅屋时,他惊奇地发现,这里和他的梦境一模一样。
我们的谈话也从这个梦开始了。
在《问道》编辑部的会客厅,我和张剑峰面对面席地而坐。我们面前是一张长条桌,上面摆放着茶具和一把古琴,张剑锋背后的墙上是一幅碑拓,旁边挂着蓑衣、斗笠和一把道家的拂尘。
“这蓑衣斗笠的装饰品很返璞归真呀。”
“那不是装饰,上山寻访那些隐士时,我也穿过,即效法自然又经济实惠,很实用。”张剑峰笑着说,语气非常平缓。
张剑峰今年34岁,以前是图书出版策划人,有自己的工作室,为各大出版社策划图书出版选题和撰写文章。说起和隐士以及隐士文化的结缘,他说,2008年他首次读到美国作家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家住西安的他第一次知道,就在距离西安几十公里的终南山中居然还有如此多的隐士,这让张剑峰很感兴趣。
背上行囊,拿起登山杖,沿着比尔波特书中的路线,张剑峰也开始了进山访隐士,而这一走却改变了张剑峰的生活。
二、《问道》之艰难
寻访隐士,问道终南。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唐朝诗人贾岛的那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是茫茫秦岭山脉的一段,有“秦岭72峪”之称,地形险阻、道路崎岖,连绵数百里。在这样的地方,没有现代的通讯,凭借“偶遇”来寻访隐士,可想张剑锋等人的问道之路之艰辛,但张剑锋说,上山问道并不困难,而下山创办《问道》却花费了他太多心血。
“当年走访了一些隐士,对于中国隐士文化以及这些隐士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想办个刊物和更多人分享。”张剑锋说,自从寻访终南隐士后,他被这种古老文化深深吸引,于是放弃了出版社其他邀请,与朋友一起自费10万元办起了现在的《问道》编辑部。
之所以说是编辑部,是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杂志,因为他们的资历和条件根本拿不到刊号,靠着自己多年搞出版的经验,张剑锋把自己和同事们的走访采访汇编成了书籍,而这样的出版运作他最为熟悉。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我不为挣钱,办这本书就是想推动隐士文化的回归。”张剑锋说,创业上也遇到很多困难,开始招募的个别推销员为了多挣工资,把书假装推销给采购商,而拿了提成工资后,书商又以卖不出为由把书全部退了回来,让编辑部损失惨重,这个推销员又没有任何责任。
“没办法,我开始很气愤,但山上隐士们劝我要理解这些普通打工者心理,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就是为了赚钱养家,所以我慢慢地也就不抱怨了,随他们去吧。”张剑锋说话的语气俨然也是一个隐士。
虽然全国发行,但张剑峰等人的书每期只有不到7000册,惨淡经营,很多喜欢隐士文化的人士认识张剑锋后,常常给他当义工。“我们就是靠那10万元一直坚持了3年。”张剑峰说,现在他们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了。
三、“5000隐士住终南”并不确切
“正午的太阳下,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行……,我的腿和脚已经与我没关系了,只剩下机械的移动,但我们不能停下来,今天总要有点收获。”张剑峰的寻隐士之路更是一种心志地磨练。
子午峪、南五台、大峪……,在上山寻访的途中,虽然有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可以按图索骥,路上还可以向村民询问信息,但有些隐士的地方依然很难找到。
张剑峰说,一次,他到南五台的后山寻访。在一处花木之间,发现了一处石头砌成的山门。石头山门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只喜鹊在那里唱歌,而四月的天气,花开的像集市,石门里是一处茅蓬。他曾在夏秋两季上山时在此经过,但当时树木繁茂竟然没有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让他感慨不已。
住在这里的乘波尼师就是美国人比尔波特笔下描写过的慧圆尼师的徒弟,只是慧园尼师已经圆寂了。
张剑峰还曾遇到过一个不知名的隐者,所谓不知名,是因为隐者根本不告诉他名字。隐者自己种菜种粮,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蓬里。
“你一个人在山里怎么生活,都吃什么?”
“生活很简单,只要心情好,吃草根都是香的,牛吃的是草,但却照样很肥,吃什么并不重要。”隐者的话幽默而睿智。
通过三年多的终南山寻访,张剑峰在山里发现了五六百名这样的隐者。至于媒体上报道的“5000隐者”,张剑峰说,这个数据也许是参考20多年前比尔波特书里的数字,但并不准确,但过去却有“八百罗汉吼秦岭,三千纳子住终南”之说,但没人能准确统计过。并且隐者也是流动的,有的常年住在山上修行,有的修行一段就离开了,或者去云游,或者重新入世。
四、终南隐士的苦恼
在张剑峰和我的谈话中,他的手机不时的响起,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或想上山修隐,或拜师学艺,还有全国的新闻记者,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现在张剑峰出名了,但却少了一份清静。
“大家对隐士文化的关注我很欣慰,可是这种热炒又让我很担心。”张剑峰说,现在的终南山已不是五六年前的终南山,有很多问题在困扰着这所“修隐圣地”。
一次,张剑峰在南五台寻访途中遇到一名隐者,此人原在沣峪口的深山里清修,是近期才搬过来。
当张剑峰问他为何搬家,隐者居然激动地说,过去的地方已经住不了,因为到处都在开山采矿,山里的环境被破坏殆尽。“那里已经没有好的风水之地了。”
“现在的驴友们也是对终南山和山上隐修者的一种威胁。”张剑峰说,随着城里人开始热衷户外旅游,每到周末越来越多的驴友上山,而很多人并不在意环保和尊重那些隐者。他就亲眼见过,有的驴友也不到招呼,闯进隐者的茅蓬,大声喧哗,临走还把门前隐者种的果树上的果实都摘走了。“当时我很气愤,想要和这些人理论,但是隐者师傅却制止了我,因为理论不清必起争议而后会生歹心,所以几个果子还是让他们拿去吧。”旅游者们的破坏对隐者生活构成威胁。
山里隐者在饮食方面,除了偶尔下山采粮和追随者上山送粮供养之外,多数时候还是依靠自耕自种。
终南山里有条小河流出山谷汇入水库,上游是山民和隐者的水源,下游则是城市人饮用水源,但如今河道里却到处都是旅游者遗留下的白色垃圾。
张剑峰说,终南山号称中国的龙脉,我们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们就这样破坏着“龙脉”,让他每次进山看到这些都很痛心。
“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希望上山修隐者,首先我们先要做个文明者。”张剑峰说,他想告诉那些因为报道而过度关注终南山,关注隐士的朋友,不必热炒。我们更需要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角度来了解隐士和隐士文化。
要了解隐士文化,我们需要对自身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隐士首先是一个“士”,士首先是个文明人,岳飞对于“士”的要求是:“文人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这个标准是在世间修行完成的,因为个人的一时挫折而厌世逃入深山的这不是隐士,而那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更是应该摒弃。
范仲淹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恰恰是因为离开红尘的这种张力和距离才能对红尘有更好的审视和理解。所以有的人隐居山林是为了更好的出山,这只是出世入世之间而已。
心怀天地,感恩他人,敬畏自然,才能洞察一切,才能拥有“天心”,这就是隐修的核心。张剑峰说,这一切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下的文化倡导都不矛盾,但又有几人真的“顿悟”。
《问道》读友会QQ群组欢迎各位读者加入!
QQ群1:1963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