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南渡与衣冠南渡是一回事吗——永嘉南渡多少人口南迁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让很多人对“琅琊”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许大家已经知道琅琊是个古地名,但鲜有人知道,“琅琊”就在我们句容。
琅琊界村
我市一自然村琅琊界村位于九华山南、山脚下一公里,北至沪蓉高速,东至陈巷村,西至东营房部队,南至周家边村。如今的琅琊界小村虽不起眼,但他却和我国历史上的西晋、东晋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追述历史
原本的琅琊邑是春秋时齐国所置,秦朝设了琅琊县,往后曾有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了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治所临沂。
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306年,爆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入侵中原,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史称“五胡乱华”,有的也称之为“永嘉之乱”。
永嘉南渡
这次变乱,直接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如刘聪、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汉族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西晋时期北方各族分布图
永嘉南渡
流落的难民
在当时琅琊王司马睿为征东大将军,驻守建业(今南京市),江南比较稳定。当时的官僚们积极设法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安插到江南当地方官,以为他们将来自保。中原地区的人,向南逃的占人口的十分之六、七。说明南逃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些南来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按照宗族、乡里而集居的。士族地主往往是南来人口的自然首领或者头人,这些士族也以拥有流民群作为自己的势力。
晋元帝司马睿画像及其势力分割图
“永嘉南渡”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南迁移,我市一自然村琅琊界就是“永嘉南渡”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
当时句容叫江乘县,因靠近东晋都城,聚集了众多琅琊的侨民,为安置山东瑯琊移民,在南京城郊以东置瑯琊郡,琅琊乡,建琅琊城。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这就是说,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等90多万人都被带过了长江。其中,祖籍山东临沂的琅琊王氏是最重要的一支。
琅琊王氏始祖
如今句容宝华镇的鲍亭、黄墅、杨柳泉,下蜀(原亭子)的华山,黄梅街道的罗家庄、涧西、新塘、寨里、赤岗村,都是原琅琊乡管辖的范围。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江苏省颁布县组织法,琅琊乡名才消失。
琅琊界自然村因其地在琅琊郡的边界而得名,该村原属黄梅镇周家边,现属开发区新塘行政村。在句容,就有琅琊郡、琅琊城、琅琊乡,琅琊界。琅琊界作为村名,至今还在使用。千百年的变迁,“琅琊界”可能是那段历史得以保留下来的唯一地名,有幸成了那段历史的实体见证。
南朝齐诗人江孝嗣与谢眺留诗二首---
北戍琅琊城
江孝嗣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和江丞北戍琅琊城
谢眺
春朝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一千多年过去了,琅琊界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道,重礼仪、重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琅琊界,一头连着历史,一头向着未来,我们相信,琅琊界的未来会更美好!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