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科、新专业、新视野:‘新学科专业目录’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线举办

2022-12-20 21:41:02 0

“新学科、新专业、新视野:‘新学科专业目录’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线举办

  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 高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书法研究所承办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视野:‘新学科专业目录’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日前在线召开。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4所全国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负责人齐聚数字会场,共同拉开此次论坛的帷幕。

  据了解,今年九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设置了包含“美术与书法”的历史、理论和评论在内的“艺术学”学科,同时设置了包括“美术与书法”在内的六个专业学位,构建了书法学科发展的最新格局,对于书法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学科专业目录”自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发布一年多以来,受到书法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次论坛,是以往讨论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

  本次论坛第一场对话围绕“学科目录与建设构想”的主题展开,发言嘉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沈乐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宗超,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孟庆星,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鸿琼,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逸峰,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贺文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尚天潇。

  会场上,嘉宾们围绕“如何回应新版《学科目录》?”“怎样在新目录下定位学科目标、理清学科边界,梳理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打通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怎样从‘新文科’角度打通书法本、硕、博通识教育?”,以及“书法研究生‘学’与‘术’分科培养,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

  嘉宾认为,新学科目录下,书法学科要重新建立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以及与中外其它优秀文化门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书法教育要兼容文化基因、专业基因与个人基因。

  论坛第二场对话围绕“专业学位与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发言嘉宾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金丹,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杨锁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崔树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唐楷之,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罗红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冰。

  与会嘉宾对“如何解读新学科目录中‘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硕博生的培养怎样做到‘通’与‘专’的兼通?”“怎样完成书法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及其学位点的建设?”“‘美术与书法’下面‘书法学’的地位如何摆放?”“怎样设置合适的二级学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嘉宾们认为,“美术与书法”作为专业学位是新的名词,原来在各个学科下的博士学位点需拆分、归并和重设,“书法学”放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更为合适。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设立书法鉴藏等二级学科。

  论坛第三场对话围绕“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的主题展开,本场发言嘉宾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爱龙,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陈志平,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刘小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维东,云南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肖寿林,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天曙,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蔡清德,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学峰。

  与会嘉宾从“另一门学问在哪里?”的沙孟海之问出发,有对书法专业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有从具体书法史个案,谈及学科建设怎样从书法脉络中寻找依据,还对新学科目录下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中的临摹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在互动致辞中表示,应注重书法本体能力的培养,培养书法职业能力,培养专硕、专博等高层次应用人才。论坛最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副所长邱才桢做了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既有关于学科构建的宏观论述,也有关于课程、教材的微观梳理;既考虑到了多学科前沿的交叉,也谈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既有关于传统道、学、术的深入阐述,也有新文科、“1+9”等新视野、新模式的引入。与会嘉宾认为应该坚守传统文化基因,强调整体观和差异化,注重二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的细分,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完)

关键字:  书法教育  专业学位  新学科  美术与书法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