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部落今与昔

2023-01-13 13:33:58 0

驯鹿部落今与昔

  编者按:   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部落最后一位女酋长的口吻讲述了大兴安岭使鹿鄂温克人的生存史,也让这个以游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原始部族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师王伟到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采访拍摄,被使鹿鄂温克人独特的文化气息所打动,此后10余年间,他用大画幅相机和古典湿版工艺,拍摄了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温克人的肖像,以及年轻一代的面孔,记录下这个中国现存唯一的驯鹿部落的今与昔。

  大兴安岭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山林中的积雪厚度常达1米以上。许多年来,使鹿鄂温克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靠游猎和放养驯鹿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吃兽肉、穿兽皮,在密林中住着传统的“撮罗子”,由此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鄂温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使鹿鄂温克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因放养驯鹿而得名。17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并逐渐定居于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密林之中。

  驯鹿,又被称为“森林之舟”,是使鹿鄂温克人信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搭档”和主要收入来源。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的驯鹿主要以原始森林中的一种苔藓为食,为了解决驯鹿的觅食问题,在每年冬春和夏秋交替的季节,使鹿鄂温克人都会沿着原始森林里某个苔藓丰富、群山环抱、河流广布的固定线路进行迁徙。如今,这条线路上分布着七八个猎民点,成为他们迁徙时的临时住所。

  达瓦、郭芳夫妇的猎民点位于内蒙古根河市金河镇附近的原始森林腹地,2003年根河市实施生态移民后,他们是为数不多选择留在山里的家庭。夫妻俩饲养了近200头驯鹿,每年春季是鹿茸集中收获的季节,达瓦会选个好日子,开始为期10余天的割茸工作。公鹿每年能割两次,母鹿茸角长得慢,通常只割一次。

  除了照顾鹿群,达瓦夫妇的日常生活就是刨冰取水,整棒箩子

关键字:  驯鹿  鄂温克人  工作  撮罗子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