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平的父亲(韩三平的父亲)
韩三平的父亲(韩三平的父亲)
1996年,虽然中国人民都沉浸在香港即将胜利回归的喜气中,但是43岁的韩三平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却一直挂着黑脸,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面对上千人要吃饭,数百万的医药报销没着落,上级又没有一分钱拨款的局面,到任才两年的韩三平没法不着急。
没办法,中国电影业持续低迷数年,半死不活的市场让很多知名电影厂几乎快撑不下去。
那时期,北影厂的职工都知道没事别去招惹韩厂长,他气不顺时,逮谁骂谁。
两年前,刚从北电毕业的于冬作为发行专员到北影厂报道,第一次开会迟到了五分钟,被时任厂长的韩三平当着所有人的面,呵斥“你给我滚出去”。
骂归骂,这位胖乎乎的年轻人后来还是得到韩三平赏识和提拔,成为了有史以来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他找到时任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和平商量,打算启用用39岁的冯小刚拍部喜剧,想试试所谓“贺岁片”这个概念打开萎靡许久的电影市场。
彼时,中国人还没有“贺岁片”的概念,过年都是到处吃吃喝喝,没有人会在春节时候去看电影。
可在此前,来自香港的成龙以一部春节上映的《红番区》席卷近一个亿的票房,才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春节不仅适合全家看电影,老百姓也愿意花钱进电影院。
至于选择冯小刚,是因为那时的冯导受到王朔的牵连,几部和北影厂拍摄的电影都没过审,整天郁郁寡欢,而这几部片都是由北影厂投资的。
听说北影厂又找自己要拍电影,冯导喜出望外,喜滋滋地就跑到了韩三平的办公室。
韩三平对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
韩三平不仅给冯小刚指点了拍摄贺岁喜剧的方向,还介绍了个大金主,曾经的中国首富牟其中。
回去后,冯小刚马上就把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一部绝对政治正确的荒诞喜剧《甲方乙方》。
剧本好了,可原先说好的资金出了问题。
当冯小刚经韩三平见到牟其中后,对方大咧咧地说“给你们两个亿……美元!够不?”
冯小刚乐开了花,急忙表示“太够了。”
没想到,这之后牟其中的资金一直没到位,还是韩三平帮忙催了催,牟其中才转过来80多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中国首富”变成了“中国首骗”,变成阶下囚。
这让韩三平很尴尬,只好东拼西凑拿出400万给冯小刚拍戏。
1997年,《甲方乙方》顺利上映,票房拿到三千多万,让韩三平松口气同时,冯小刚也恋恋不舍地被华谊重金收编。
冯小刚还和韩三平表白,自己是身在曹营,心系组织,生生世世都是组织的人。
韩三平也很无奈,谁叫组织没钱呢,表示民营企业一样是公有制的一部分,在哪都是党的人。
果然,签约华谊的冯小刚继续和韩三平保持着热乎,两年内,用《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成功奠定了自己“内地贺岁片之父”的地位。
2
不久后的韩三平又表现出凶狠的一面,他也是被逼的。
当时,北影厂和有关单位进行土地置换,原来老北影厂家属院内的小平房要拆除,改建家属楼。
可这些小平房早被人出租经营,此举无疑断了人家财路,自然要找韩三平算账,砍杀声不绝于耳。
威胁的人多了,韩三平不得不防,在抽屉里偷偷放了把刀防身。
这时,北影厂又传言韩三平分房不公,自觉委屈的职工果真有人持刀闯进他的办公室叫嚷着要砍他。
韩三平二话不说,拉开抽屉,拔刀怒喝“有种你就试试!”
对方被韩厂长的气势吓住了,加上被周围人劝说,只好悻悻离去。
在此情况下,韩三平及时公布出分配方案,虽然还是有人觉得不公平,可见到堂堂厂长也只居住一间面积不大、楼层和朝向也都不好的两居室里,也就慢慢接受了方案。
一场原本让很多人等着看热闹的风波就这样逐渐平息,大家领教到韩三平的厉害。
处理这样在很多单位看来极为棘手的问题却只是韩三平经历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
可以说,一路走来,韩三平本身就是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励志史。
1953年10月1日,韩三平出生在四川省旺苍县,他的父亲韩正夫是老革命,“文革”期间担任四川省林业厅厅长,浩劫结束后担任省科委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
韩三平高中毕业先是下乡当知青,后来通过招兵进入空军做了四年地勤。
1977年,他转业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做了个灯光师傅,第二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继续回到峨影厂,一路从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导演。
1983年,30岁的韩三平被选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
走之前,他跟28岁还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做临时演员的张国立说: “国立,老子要去电影学院上学了。等老子当了导演,第一部戏就找你当男主角!”
张国立听到这话十分高兴,却没想到后来的事情出乎想象,回来后提了副厂长的韩导果真拍了第一部戏《不沉的地平线》,但是为了知名度,电影男主角选了北京的演员,把张国立气的够呛“龟儿子不仗义!”
没办法,韩三平那时已经意识到要搞艺术,必须上北京,哪怕不在北京,也必须利用上北京的资源。
借船出海,资源置换,成为韩三平此后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影视资本运作一贯的套路,玩得日益娴熟。
而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时期积攒下的人脉更成为他日后杀回北京的重要资源。
在“北电”导演进修班,一共9个人,黄建新是班长,韩三平是支部书记,两人比同学更多了一层“搭档”关系。
1984年,在北京“镀金”回来后的韩三平被峨影厂当做年轻干部栽培,而他传说中的“霸气”也从这时得以体现。
峨影厂当年有部电影很轰动,叫《峨眉飞盗》。
这部电影导演张西河最早只是想拍一部情节紧张的故事片,可叙事手法一如既往地平淡无奇。
作为导演不用担心票房,那时的电影还是计划经济,好不好看没关系,反正都是国家买单。
韩三平看完剧本直皱眉头,他很清楚这样的题材再用老套的拍摄手法去拍,观众肯定不买账。他好歹在北京学习过,知道电影市场已经逐步放开,再这样拍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开机前一天,他来到《峨眉飞盗》的剧组,毫不客气地丢下一句话:“张导,这部片子必须改成动作戏!”
张西河当时就懵了:“格老子!开玩笑呢!我明天就开机了,这哪儿来得及!”
“我不管!你给我加七场动作戏,怎么弄,你想办法。”说完之后,韩三平就转身走了。
没办法,张西河只好找人连夜调整剧本,最后总算完成了任务。
好在《峨眉飞盗》上映大获成功,原本一肚子怨气的《峨眉飞盗》剧组也不得不佩服韩三平的果断。
而这时的韩三平自己也在导演,他卡准市场和审核的喜好,打出主旋律牌,拍摄了一部主旋律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广受好评,为他今后操刀“建国三部曲”奠定了信心。
3
时间到了1993年,国产电影依旧步履艰难,产量和观众不断锐减。
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田聪明召集各大电影厂厂长和编剧以及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商解决办法。
那一年,恰好峨影厂厂长因生病无法前去开会,由副厂长韩三平代替厂长参加座谈会。
席间,所有人都愁眉苦脸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当40岁的韩三平声音洪亮地说出以毛泽东的名言“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来比拟当时中国电影所遭遇的困境,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也让广电的主要领导记住了这个四川汉子。
半年后,一纸调令,韩三平奔赴北京,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史上最年轻的副厂长。
来到北京,作为北影副厂长的韩三平很快就和“京圈”一些著名导演和制片人熟悉起来,但是他们都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没钱。
那时期,电影并不是现在这么火热的局面,韩三平到北影厂账面上只有十几万,却面临着要有数百万的职工医药费报销,还有数不清的未付和未结款项。
全国各地的电影厂和电影院也好不到哪去,随着统购统销模式不再,影片由各大制片厂自主发行,一些电影厂的导演不得不自谋生路,各地的电影院要么改为录像厅、歌舞厅、旱冰场,要么就只能靠变卖资产勉强存活。
1995年,就在韩三平还在北影厂苦苦支撑大局时,有天晚上,导演陈国星拿了个本子试探找他商量,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孔繁森》,反映共产党人孔繁森扎根西藏,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的故事。
韩三平觉得这是个好本子,决定投拍。可北影厂没钱,只能从社会募集。
最后,韩三平通过自己关系从社会上募集到500万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不小的数字,差不多可以在北京内环买几座四合院。
钱到账后,厂里很多人打起这笔钱的主意:有的说要拿去投资,有的说可以直接放贷,反正没人愿意提出拍电影。
也是,这样主旋律的电影,谁去看?万一亏本了怎么办?
谁也没想到,韩三平最终拍板决定500万全部拍电影,让包括导演在内的人都吃惊不已。
最终,在剧本还有其他电影厂计划拍摄的情况下,北影厂顺利拿下这个电影项目。
更令人没想到,这部主旋律电影在各方关注情况下,最后居然取得了3600万票房,这对北影厂的其他人来说是意外惊喜,可却在韩三平的预料中。
时代是在变化,但是社会依旧需要弘扬正气。主旋律没有错,关键是看电影表现的艺术手法怎么样更能取悦观众。
其后,北影厂参与的几部主旋律影片都验证了韩三平的判断。
不过,韩三平也有算不准的时候。
1998年,华谊在韩三平的推荐下投资了陈凯歌拍摄电影《荆轲刺秦王》。这是一部非常新潮的商业大片,而且是大导演,大明星阵容,投资高达7000多万,各方都信心满满坐等分钱。
没想到,最后票房只有区区1000万,这让刚刚赚点钱的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和王中磊看着惨淡的报表欲哭无泪。
可王氏兄弟敢怒不敢言,因为已经有风传,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快就要翻天覆地变化,而韩三平会继续执掌新的中国电影市场。
果然,一年后的1999年,广电总局宣布,把北影厂和其他7个单位改组,合并为中国电影集团。
但是,韩三平只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原西影厂副厂长童刚。
中影集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个巨变,对于韩三平来说,也同样是他个人的一个巨大跃升。
同一年,当年被骂又很快得到韩三平赏识的于冬,在韩三平的支持下,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这期间的韩三平默默观察着内地的商业片市场,扶持着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导演团队。
2001年,姜文将一个老熟人儿子的剧本递到他手里。
老熟人叫陆天明,著名反腐剧编剧,他的儿子陆川刚从北电导演系毕业,拿了个《寻枪》的剧本到处求投资。
韩三平看了剧本,也觉得不错,非但投资了该片,还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公安局局长,以实际行动表示对新导演的支持。据说因为韩三平的气场太强,以至于姜文原本的对词都没法插进去,只是做了几个反应。
只可惜陆川这位导演有才气,无财运。
即便后来在韩三平的扶持下成为新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又推出一部代表作《南京!南京!》,但是票房始终不够理想。
与学院派的陆导相比,野生导演宁浩幸运的以一部四川话电影打动了韩三平。
2005年夏,还在睡觉的宁浩的接到中影集团经理赵海城的电话:“你赶快赶到中影来,我们老大要见你!”
宁浩懵懵懂懂赶到了中影集团,才知道自己那部《疯狂的石头》样片被韩三平看上,中影决定买下100个版权并发行。
100个拷贝的承诺让当时的宁浩差点乐晕过去。
要知道当时陈凯歌的《无极》也才卖出300个拷贝。
宁浩正担心自己这部只有数百万投资的“小把戏”是否能被看惯数千万乃至上亿投资的中影看上。
签约后,韩三平当场爽气地冲宁浩说:“这部电影挣到的钱,就是你下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
后来,成本三百万的《疯狂的石头》一举拿下3000万票房,作为发行方的中影集团获利900万,韩三平决定追加200万给宁浩。
拿着1100万的宁浩,转身就拍了《疯狂的赛车》。
就这样,凭借《疯狂的赛车》斩获的1.3亿票房,宁浩成了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导演。
早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时任中影副总经理的韩三平就发起了“青年电影工程”项目,资助了一批第六代导演,比如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王小帅的《梦幻田园》,管虎的《再见,我们的1948》,王全安的《月蚀》,阿年的《呼我》。
韩三平扶持新人也有自己的盘算,他说过“冯小刚第一部戏预算才400万,徐静蕾才1300万,宁浩第一部电影三百多万,第二部才1000万,我作为一个大企业领导人,赔了也不怕。”
这话自然又引起很多人非议,可不管怎么说,韩三平的慧眼识人,让他在业内得到广泛赞誉,而他也即将迈入人生的巅峰。
4
2007年,54岁的韩三平被扶正,成了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因为掌管全国电影事务,包括进口片配额等业务,权倾一时的韩三平被业内开始悄悄称为“韩爷”。
此时,随着十六大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道路明晰,内地电影不仅要与进口大片进行厮杀,还要和一些香港电影PK,前途堪忧。
大权在握的“韩爷”胸有成竹,点拨了一圈电影同行去拥抱资本,或介绍,或监制,参与了一系列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尝试,中国电影的大变革也随之而来。
2004年,韩三平先是找擅长拍商业片的尹力拍摄了主旋律电影《张思德》,反响不错后,他心里踏实了,开始筹备著名的“建国三部曲”。
2009年,他亲自执导的《建国大业》,邀请了数百位明星加盟。而这部云集了170多名一线明星,以4.2亿票房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主旋律影片商业化道路上,韩三平确实有办法。
与此同时,他一边加紧了中影内部的市场化改革,一边又积极推动诸多合拍片如《无极》《投名状》《赤壁》等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运作,使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也正式进入影视资本时代。
在很多人批评进口大片没有思想性,他站出来表示“大片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你不能站在今天说那天错了,不能这么说。站在那一天,他只能那样弄,这就叫做时代的局限。”
韩三平执掌中影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截止2013年,中国票房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17 亿元,同比增长29.58%。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已经成功超越日本,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位居全球第四,大陆观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
自然,韩三平强硬的作风和不留情面的工作方式也得罪了很多人。
当年张伟平因为不满韩三平对电影的一些管理,就炮轰其为搞个人崇拜的“座山雕”,指责韩三平还插手“华表奖”的评选工作。
就连内部有人也吐槽说,“中影就像电影业里的中石油、中石化,谁在这个位置都会有这些成就的。”
而几乎所有和韩三平打过交道的导演、制片人都大诉苦水,每个人都领教过“韩爷”的厉害。
韩三平对此一概不予回应。
只在一次内部讲话时承认“我们享有一定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同时也给了我们沉重的责任。”
纵观韩三平在商业大片和主旋律影片打造的过程中,他确实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但是,他打破了单一体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加速了影视和资本的融合,使得很多不逊于进口大片品质的优秀国产影片得以出现,其影响力至今还存在。
《建党伟业》的成功让韩三平踌躇满志,谋划着下一部作品。
2011年,韩三平拉着“老班长”黄建新再次推出了《建党伟业》,有了之前的成功,很多一线演员情愿零片酬出演该片。
这部以献礼建党九十周年的主旋律电影最后以4亿票房收官,虽然距离预想的十几亿票房还有很大差距,可较低的人员成本和更加成熟的商业运作,还是让中影赚翻。
2014年,61岁的韩三平很痛快地交出了中影集团董事长的位置,退到幕后依旧做导演。
5
因为他的“建国三部曲”还有最后一部《建军大业》没有完成。
2017年7月,筹备数年之久的《建军大业》赶在建军90周年前公映。
本以为有了各类“小鲜肉”加盟的电影会更有市场号召力,可谁想到,电影先是被同期的《战狼2》无情碾压,接着又因为片中“小鲜肉”扮演者被诸多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
《建军大业》在“战狼”的嘴里还是抢到了4亿的票房,对韩三平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可无论舆论怎么说,韩三平不声不响,依旧不置一词。
就在很多人以为“韩爷”应该就此退场了,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有心人发现监制居然是韩三平。
“韩爷”居然做网剧了,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很多人不知道,2017年的网剧《无证之罪》的监制也是韩三平。
韩三平很早就说过 “当年电视剧把电影弄得闷头一棒子,现在网剧把电视剧、电视台弄得晕呼呼。”
好在《隐秘的角落》评价不错,吃瓜群众对这样题材敏感的网剧能播出会心一笑。
同样,两年前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有人也对该片能过审觉得不可思议,可看到编剧之一是韩家女,知情人也恍然大悟,韩家女是韩三平的女儿。
2019年的电影《无名之辈》以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背后的正夫影业正是此片的主要投资方,公司法人是韩家女,而“正夫”是韩三平父亲的名字。
举贤不避亲,是亲自然要帮一帮,不足为怪。
退休后的韩三平依旧对影视媒体保持着敏锐观察,也不时发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几次前瞻性的发言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2008年,韩三平在上海电影节上说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可以超过百亿,达到至少200亿的规模。而那时全国票房也不过刚到50亿,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韩三平在画大饼。可仅仅过了五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果真到了200亿的规模。
在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几乎还是本土电影一统天下的背景下,韩三平就放言“合拍片必定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这也直接促成了中影之后在合拍片以及投资方面的一些动作更加主动和迅速。
甚至当年阿汤哥在西塘拍《碟中谍3》,韩三平还亲自带队探班。
他倒不是去追星,而是想一方面想和出品方派拉蒙谈成合拍片协议,同时也想近距离感受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魅力。
回顾韩三平这一路走来,从导演转身为电影厂负责人,从直言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到操盘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道路,他无不表现出中国电影人难得的前瞻眼光和果敢魅力。
虽然已经退隐幕后数年,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是韩三平仍旧活跃在他所钟爱的事业中,不管是当网剧的监制还是制片人,他的名字都是品质的保证。
下一篇: 螺母等级(螺母也分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