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测试为什么可怕(图灵测试的目的是什么选择题)
在开始前,我们先看以下两段A跟B和C之间的对话:
A: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B:是的。
A: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B:是的。
A: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B:是的。
A: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C:是的。
A: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C:是的,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A: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C:你烦不烦,干嘛老提同样的问题。
从对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A反复向B跟C提出同样的问题时,相比于B异乎寻常的耐心,C的不耐烦似乎更符合常理。如果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在世,看完这两段对话很可能会说,B显然没办法通过他所提出的一项测试——图灵测试——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
图灵
在介绍图灵测试之前,显然有必要了解图灵其人。
对没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人而言,了解图灵很可能是通过那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公司的大Logo,这也算是乔布斯对图灵这位计算机科学之父的一种致敬。
图灵于1912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行政官家庭,早年便萌生出了对科学的兴趣,然而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这一兴趣并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被老师批评是不学无术的典型。在这段时期,唯一让图灵稍感安慰的是结识了大他一年的学长克里斯多夫·莫尔康姆,两人很快成为了思想上的伙伴。不幸的是莫尔康姆于1930年因肺结核病早逝,这一事件让年幼的图灵内心备受打击,而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决定一探人类灵魂的奥秘,看看好朋友在身体死亡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图灵准备从数学、物理和化学中寻找答案,而非哲学思考。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
在探索灵魂奥秘的路上,最常碰到的便是很多人将其形容为一种形而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但这些并不能给到图灵想要的答案。
图灵在剑桥大学期间开始探究计算的本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相对而言属于较不花费脑筋的思考过程,只要有一台和人类一样(甚至更好)的机器,依循特定的规则即可实现其过程。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便用自己的理论主导了对德军密码的破解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而这一研究成果让图灵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只要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发展完善,机器就能够做到人所能做到的一切——给某人一张白纸,一支笔和一块橡皮擦,并严格遵守规范,实际上和万能机器没什么两样。
即使图灵所说无误,完美的机器能够做到人所能做到的一切,但在我们看来,人跟机器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人具有思想,针对这个问题,图灵后来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思想过程和思想本身并无差别,关键在于,只要找到方法,思想便等于计算。
巧合的是,图灵在大学选修过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课,期间维特根斯坦说,个人内在思维需要外在标准,换言之,如果思想无法公开表达,则根本失去了探讨思维的意义。既然如此,图灵测试所设的意识思想之标准不仅足够,也是实际上判断具有意识与否的标准——理智的语言行为。
维特根斯坦对人思想行为标准化的表述,让图灵对自己的理论更加确信无疑,好比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谈中,我们在无意识中已经确认对方是有意识的人,而不会在交谈完毕后模棱两可地问一句:但是你有思想或者意识吗?
而当机器能够跟我们顺畅交流时,我们也不应该去强调“对方”是否具有思想或意识,否则一味坚持不妥协,正好比重视心灵的人过去鄙视肉体那样,反而可能暴露自己对电子硅晶片的偏见而已。
图灵测试
基于上述的理论支撑,图灵便设计了后世人们用来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一项测试实验:
某人和电脑分别处于不同的房间中,然后让另一人在看不到双方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当然他们只能用电子邮件沟通,而不能用电话,否则电脑的合成声调可能立刻穿帮。假如询问者无法分辨谁才是真人,那么该电脑便通过了图灵测试,拥有思维能力。
回到一开始的两段对话中,对话过程中B就像是在重复调用语料库,而C的表现更像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
上一篇: 带外衰减(低通滤波器)
下一篇: 戈恩事件(卡洛斯戈恩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