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收购滴滴,你会出多少钱?
$滴滴的涨幅。
看着这样美好的涨幅,大部分滴滴的股东笑不出来,因为大涨后市值也不到100亿美元。
让我们换个角度,假设你不是在滴滴股票上亏了90%的小股东,而是此前并未投资滴滴的产业投资者。你发现以前投资过滴滴的机构都横着走,现在却不提这家公司。你意识到滴滴已经大幅低估,具有产业投资价值。
现在,你愿意出价多少收购滴滴?
一、高于现价
毫无疑问,如果你的出价低于现价,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都是不会卖给你的。跌了90%还拿着这股票的股东,绝大部分不会在这个价格上卖出。
所以下限是2.01美元。
二、低于IPO价格
你也不太可能按IPO价格收购。滴滴IPO价格每股14美元,5月27日收盘价2.01美元,相差近7倍。以近100亿美元收购滴滴,大概率几年后你会得到远超指数的回报,但如果以约700亿美元收购滴滴,你能否获得超额业绩不好说。
由此,上限是14美元。
三、参考优步
在确定上下限之后,产业投资者需要找个参照系。在业务上,UBER与滴滴最为相近,是合适的对标公司。
优步在过去一年下跌53%,滴滴上市以来下跌86%。如果滴滴与优步跌幅相同,那么目前滴滴的股价应该是14(IPO价格)×(1-53%)=6.58元。对应市值约320亿美元。
四、老股东的看法
除了参考二级市场可比公司外,产业投资者还会分析滴滴上市前历年融资的历史。如果收购对价让大多数股东可以盈利,那么收购成功的概率较高。
梳理历史融资记录发现重要的融资轮次如下:
2016年6月融资45亿美元,投后估值约275亿美元。
2016年8月,滴滴收购优步在中国的业务,合并后滴滴的估值约350亿美元。
2017年4月融资55亿美元,估值约500亿美元;
2017年12月融资40亿美元,估值约560亿美元。
2017年两轮巨额融资都有软银的参与。
也就是说,如果以2017年12月融资时56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2017年及此前投资的机构都能盈利。而如果以滴滴收购优步时35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收购,2017年入股的股东是亏损的。
五、优步是关键
产业投资者查看了滴滴2021年的年报,发现前两大个人股东合计持有超过55%的投票权(voting power),但如果涉及收购,大概率会参考退市时的投票方案,两大个人股东按照股权比例投票。
在股权比例(% of equity ownership)这一列,第一大股东是软银(Softbank Vision Fund Entity),第二大股东是优步(UBER Entity),两者合计持股比例32%。列表上其他董事对应机构的持股成本,预计远远低于优步和软银。如果软银和优步都反对,考虑到还有相当比例小股东不投票,那么收购方案几乎不可能通过。
所以,收购对价必须让这两大股东满意,至少是其中之一满意。
在这两大股东中,软银的每股平均成本可能更高些,因为他们参与了2017年的两轮融资。而优步在2016年以优步中国资产为对价获得滴滴股权后,并没有参与后续融资。
所以,收购对价至少要让优步接受。优步接受不了的方案,很可能软银也接受不了。
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后,滴滴的估值约350亿美元。在熊市格局下,如果以350亿美元的对价收购,优步可能会同意。优步没有现金流危机,并不一定会在该对价上卖出滴滴的股权,可以选择不卖出继续长期持有。
同时,优步不会接受很低的收购价格,例如以10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因为那样只有两个情形:
1)优步卖出滴滴股权,计提损失,财报出现巨额亏损。
2)优步不卖出滴滴股权,但必须按收购价重估滴滴股权价值,进而计提大量投资损失准备金,财务报表同样将出现巨额亏损。
优步不会愿意在熊市交出一份巨亏的财务报表,从优步的角度来看,350亿美元左右的估值是可以接受的方案,太低不可接受。
六、收购的安全边际
由此,产业投资者把收购估值区间,从100-700亿美元之间,缩窄到略低于平均值的350亿美元左右。产业投资者会问自己:如果我以这个估值收购,安全吗?
产业投资者选择美团做比较:
数据来源:investing.com,本人整理
简单看,即便以350亿美元收购滴滴,相对美团的估值依然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七、行动?
滴滴属于那种“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低估了的公司”,就像在人群里看到姚明,你不用精确测量他的身高也知道他是个巨人。但发现低估只是第一步,产业投资者还必须协同滴滴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就像要让姚明去NBA打球,而不是让他去写学术论文。
无人驾驶出行平台,是最有前景的领域。在当前疫情下,无人驾驶能大大减少人员的接触,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而且,滴滴在这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布局:
滴滴从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希望通过科技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2019年8月,滴滴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滴滴自动驾驶已取得北京、上海、苏州和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并获得上海市颁发的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摘自滴滴官网。)
产业投资者发现:在自动驾驶的应用上,滴滴还缺少和车企的融合。自动驾驶的牌照,大概率是授予某一类型车辆的,而不是授予出行平台的。不太可能一辆燃油车,作为私家车时不可以自动驾驶,加入滴滴平台后就可以自动驾驶了。
滴滴的数据,必须要和车企的硬件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的收益。纯粹的金融玩家无法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分析到这里,大家会发现资金不是最大的难点,难点在于遇到合适的产业投资者。只有以无人驾驶出行平台为战略方向的产业投资者,才有能力、决心和耐心,将滴滴长期价值最大化。
滴滴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滴滴的个人投资者要有充分的耐心面对未来的波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错误在所难免。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交易者应自行决策并承担风险。本人可能有多种利益冲突。
上一篇: 国内外钢铁行业最新动态
下一篇: 如何看待华东医药李方良时代的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