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郁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2023-05-16 19:02:00 0

湿郁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湿郁是以精神抑郁,倦怠乏力,胸闷痰多,四肢沉重,食欲不振,或见浮肿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主要病因病机多由脾气郁结或肝气犯脾所致的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或气滞湿阻,聚湿生痰而成郁,痰气郁结,湿易停留,湿浊不化而成。《医学正传》曰:“或七情之抑遇,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佛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痰,”治疗上以开郁祛湿,健脾化痰为基本原则,现代医学的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治疗】

1.湿郁气滯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嗳气,善叹息,舌苔白腻,脉弦滑,立法:理气开郁,祛湿健脾。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苍术、茯苓。

加减:腹胀甚者:加香附、佛手片;胸闷菩白膩重者·加全瓜蒌,蔻仁。

2.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尿赤,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瘙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襦数,立法:清热化湿开郁。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蔻仁、藿香。

加减:热甚者,加黄芩、山栀;口苦甚者,加柴胡;脘腹痞闷甚者,加全瓜蒌;呕恶厌食甚者,加苏叶、生姜、鸡内金。

3.脾虚湿阻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面色菱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纳谷不馨,厌食油腻,大便溏泄或泄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细。

立法:健脾化湿开郁。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加减:大便溏泄甚者,加苍术、乌药、蔻仁;食纳不香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4.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脘腹闷胀,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谈不渴,妝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苔白腻,脉漂缓。

立法:温中化湿开郁,

主方:实脾饮(《济生方》)合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胸闷,身重,苔白腻者,加全瓜蒌、蔻仁: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加黄连、苏叶,生姜;腹痛溏泄甚者,加白芍、荧实、苍术。

5.心牌两虚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失眠健忘.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舌淡.脉细弱。

立法:补益心脾开郁.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川楝子、柴胡。

加减:偏气虚纳差者,加黄芪.砂仁、鸡内金;失眠健忘甚者,加柏子仁、夜交藤。

【其它疗法】

1.针法

取穴: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气海、足三里、水分、阴陵泉、三阴交,刺法:每次取3~5穴,用毫针施泻法或平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牌、肾、胃、脑、膀胱、腹。每次选2~3穴.双侧中等刺激.隔日1次。

【文献参考】

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丹溪心法·六郁))。

【调护、禁忌】

1.精神调摄最为重要,适当做气功,打太极攀等体育锻炼。

2.湿郁治则除理气开郁外,应加除湿之法,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不必妄加补虚之品:.以脾虚为主,当健脾化湿并举。3.湿从寒化,伤及脾阳,当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湿以热化,伤及胃阴,当选用养阴药与化湿药配伍,以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为原则。4.治湿用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可使湿邪得以透达.脾运得以健旺。

5.祛湿药多辛温香燥,甘淡滲.最易耗伤阴液,故对阴虚津亏,虽有湿邪也不宜过用。

【西医诊断参考】

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参见“百合病”。

关键字:  湿郁